吴小倩
作为“木石前盟”中与“美玉无瑕”相对应的“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悲剧美和个性美是曹公刻画的重点。黛玉的个性美也是黛玉拥有众多黛迷的资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她的这种个性美中也存在着某种不足,或可以说是缺陷,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扭曲。这就是黛玉性格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恋情结,这种情结在中国封建时代那些多才多艺、美丽动人的贵族少女身上尤为明显。
“自恋情结”这一词源于古希腊一个忧伤的神话传说,美少年纳西斯为诸多自然女神所爱慕,而他却始终回避。回声女神厄科深深地为他所迷恋,谁知纳西斯并不为所动。最后回声女神在苦苦的单相思中憔悴而死。众自然女神决心要为厄科复仇,她们使纳西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从此他每天都到水边自顾其影,最后也和厄科一样因相思而死。“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在1914年把这种严重的‘纳西斯情结’称为‘自恋症’。”[1]
“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这种自恋情结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聪明、貌美、才华出众的少女身上则更为严重一些。这种少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细腻的敏锐主观感受,因而也能够自觉地回视自我,并由这种回视看到自己的出众,进而发展到孤芳自赏,表现出多愁善感、爱洁成癖、孤高冷漠、蔑视他人等性格特征,其强烈的自尊心稍有不被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受伤感,不能自控地向他人传递这种创伤感,形成“自恋人格”。具有这种自恋性人格的人,与他人交往困难,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罩上不愉快的阴影,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2]林黛玉的自恋性格所表现出的自恋情结就如她的眼泪一样,伴随着从她出场一直到悲剧地结束,贯穿着整个小说。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诗缘情而绮糜”。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曹雪芹向我们展示了大观园里各人物的诗情才艺,因此,诗歌也就是我们探索人物命运及性格的重要线索。而作为大观园里被公认为最灵秀、最聪慧、最有才情的女一号——林黛玉,她的这些特点,一表现于情,一表现于诗。故而,诗歌对展示林黛玉的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黛玉的自恋情结也突出地表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黛玉所创作的诗歌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便是《葬花吟》,这首诗歌也是最能体现黛玉自恋情结的。《葬花吟》因而也被称为是一首自恋之歌,它凄婉的唱出了黛玉的自尊自爱、自怜自强的痴情。《葬花吟》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初入大观园时所作。诗中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3]如此两句发问。面对着满眼的落红,黛玉不禁从肺腑中发出一声叹息或是一句发问“红消香断有谁怜”。此处正是黛玉以花自比,黛玉生在花朝,即农历二月十二日,与百花同生日。她可不是那一朵最娇美可爱的花吗?她是花的精英,花的香魂。在这首诗中黛玉咏花、怜花、恋花。细细品味这首诗会发现里面有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一个是花,即“尔”;一个是葬花人,即“侬”,也就是黛玉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尔就是你,侬就是我。怜谁?谁怜?不就不言而喻了吗?花和葬花人互相怜惜。其实,这明媚鲜艳的花,正是喻指黛玉;这“怜春闹春”的葬花人不是黛玉又是谁呢?故而,侬恋着花,花也恋着侬。正如明代才女冯小青的诗所言:“卿须怜我我怜卿”,此实乃是黛玉自恋而已。只不过黛玉的这种自恋不同于西方神话纳西斯单纯的对自己美貌的自恋,黛玉的这种自恋是一种纯情的自恋、人格的自恋。因而她表现出了鲜明的自我意识、独特的自我追求和忧伤的“自恋情结”。
在《红楼梦》中,表现黛玉自恋的诗俯首皆拾。除了前面提到的《葬花吟》还有第三十八回其所作的三首夺魁诗,即《问菊》《菊梦》《咏菊》。仅是“孤高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4]这样的诗句便是黛玉自傲心性的反映,她自比不落俗尘的陶渊明,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就好比陶渊明一样与世无争。由此可看出黛玉的孤高傲世,自我欣赏,自我怜惜等自恋情结。
荣格曾说:“作为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都是自恋倾向者。”[5]诗人也是艺术家,林黛玉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女子,她在其诗歌创作中所表象出的种种倾向也都刚好说明了这一点。
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具有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完成人物的形象塑造等特征。《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里面的细节描写更是举不胜数,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小细节着手分析一下黛玉的自恋情结。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写黛玉的美貌,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从宝玉及贾府其他人眼里观看到的黛玉是何其美丽动人,简直是仙女下凡。尽管贾府里其他姐妹也都才貌不凡,但是与黛玉相比还是很逊色。所以,黛玉对自己的美貌也是相当自信的,这在第三十四回中就有描写,话说宝玉挨打后担心黛玉牵挂,差晴雯给黛玉送了两块旧帕子,黛玉知会其意后向帕子上题完诗后,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林黛玉……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6]此处描写犹如“春秋笔法”,仅仅“自羡”二字便把黛玉对自己面若桃花之美的欣赏以及其沉浸与自己的美貌的心理活动展示地淋漓尽致。
林黛玉是一位有着“咏絮才”的才女,《红楼梦》中对黛玉才情描写的地方也非常多,这里我们不说他人眼里黛玉的才情,只看黛玉对自己才情的自赏、自恃。在第十七、十八回中,元妃省亲安排众姐妹题咏,小说中这样写到,“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7]后面又写到“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此处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黛玉当时在尊长面前逞才的心理活动,她的这种逞才心理正是因为有着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这一段描写就把黛玉自恃才华、自我欣赏的自恋情结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
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关于周瑞家的送宫花给黛玉时黛玉的一段话,小说中是这样写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一看,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8]此处写出了黛玉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过多的苛求他人对自己特殊的爱护。当她知道这宫花不止送她一个,她是最后一个得到这宫花的时候,她言辞的犀利也让周瑞家的无言以对。她的这种自恋情结所引起的自我中心主义,让她在人际交往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不愉快,让别人觉得她自大,目中无人,因此下人们都觉得黛玉尖酸刻薄。
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她有强烈的自尊自爱、鲜明的自主意识、敏锐的主观感受等性格特点,但这些性格特点正是源于她的自恋情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的人们,常常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林黛玉的影子,尤其是与之相似有着丰厚天资、聪明、美丽又才华出众的女子,都可能会产生和黛玉一样的人生体验,但他们都知道黛玉虽然可欣赏、可同情、可以爱,但不能效仿,她们从黛玉的一生中得到了深刻的人生警示。
[1]黄锦秋.一个自恋女子的悲剧[J].学术交流,1993(5):123.
[2]王维亮.变态心理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8.
[3][4][6][7][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6:499,405,194,83.
[5]王琴.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