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从“日本第一”到“全球第一”

2015-08-21 18:31刘禹彤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保国新闻社电子版

刘禹彤

7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FT)宣布了一个消息:这家有着127年历史的全球知名财经媒体在当天被日本日经新闻社(以下简称“日经”)以8.44亿英镑(约合12.9亿美元)的价格全资并购。在被日经收购之前的58年,该媒体从未发生过股权变动。

“并购案发生的前一周,我正在东京拜访日经的喜多恒雄会长,他对这件事讳莫如深,当时只有少数人知情或参与运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崔保国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2006年,由清华大学和日本经济新闻集团共同建立的合作研究机构“清华-日经传媒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之后,清华大学和日经往来频繁,而喜多恒雄自2008年3月出任日经社社长后,多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进行演讲。今年3月,喜多恒雄转任日经新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日经集团拥有以日本经济新闻社为核心的72家控股公司。

日经这次并购FT的过程几经波折:本来一直被广泛提及的德国斯普林格集团意外出局,而原本很少在“潜在买家”名单中出现的日经却最终脱颖而出。有消息甚至称,日经在最后关头被原FT的控股公司英国培生集团接受的全资并购报价,是在并购案发生当天才确定的。

但这起看上去风光的买卖背后亦有隐忧。培生集团并未出售原本属于FT的《银行家》《投资者纪事》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的50%股权等优质资产。这意味着,日经买到的其实不过是“半个FT”,却花去了10倍于集团的一年净利润。2014年日经集团的销售额约24亿美元,净利润则为0.8亿多美元。

“日经账上加上有价证券等资产大概1500万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这笔钱不足以收购FT。尽管它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但依然会有些吃力。”崔保国说。在他看来,目前融资对日经并非难题,但问题是,日经得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足以 “玩转”又一家大体量的媒体。

数字化布局40年

创建于1876年的日本经济新闻社,起初名为“中外物价新报社”。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出版和发行报刊一直是该社的核心事业,主要发行的报刊有:《日本经济新闻》《日经MJ》《日经产业新闻》《日经亚洲评论》等,发行总量达400万份。其中《日本经济新闻》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也是全世界发行量最高的财经报纸。根据日经的最新数据,该报2015年早刊和晚刊的每日发行量共计超过312万份。

崔保国在其文章《〈日本经济新闻〉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中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经高层就已着手进行数字化战略布局。1971年,日经成立了日本第一个金融信息服务公司——QUICK。尽管目前,QUICK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远逊于路透社、彭博社和道琼斯,但在日本国内,QUICK是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信息提供商。

基于QUICK的数据,日经于1979年发布了“日经225指数”,被视作是日本经济的风向标。

1984年,日本经济新闻社还建立了日经 Telecom 21数据库,将旗下报纸的新闻信息集合在数据库中供读者付费检索、下载,成为日本国内数据库检索、下载服务的开创者。1996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始通过日经网每天发布大量实时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历史数据查询服务。1998年,日经正式成立电子媒体局,整合旗下电子媒体业务群。

崔保国认为,如今,日经电子媒体局旗下的三个数据库取得了较大成功,分别是日经 Telecom 21、NEEDS和日经网。以日经Telecom 21 为例,现在它的主要业务是,将信息系统化,提供有附加价值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提供收费商业信息服务(会员制)。该网站是日本国内数据库检索服务的开创者,已成为检索服务网络基础构筑的标准。目前其数据库拥有180多万个企业用户,年销售额约达250亿日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数据库业务已成为日经的核心业务之一。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据库业务盈利的关键,数据库和电子报收益模式不一样。Telecom 21是流量计费式的,企业先交部分费用,就可以开始使用,然后该数据库就可以开始计费。如果说Telecom 21是B2B的,相当于阿里巴巴,那么电子报是B2C的,相当于淘宝。”崔保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崔保国认为,在国际传媒市场,日经在数字化转型上算做得很成功的。目前日经集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业务收入都来源于数据库这样的电子媒体。

电子版与纸媒共存

2010年,日本经济新闻电子版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日经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

时任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喜多恒雄如此解释日经推出电子版的战略意图:“从纸媒向电子媒体的转型或许需要5年到10年才可以成功。即便转型的过程漫长艰辛,不从现在开始的话,日经未来面临的困境可能会更加严峻,因为新闻机构或许很难期待纸媒的新闻报道有更喜人的发展。”

7月24日,日本东京地铁上看报纸的乘客。当日,多数日本媒体刊发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并购英国《金融时报》的新闻。图片编辑/陈俊丹

2010年3月23日,日经网开始对部分电子版新闻收费,用户可以通过付费使用新闻电子版的方式获取纸媒上没有充分公开的信息。同年7月上旬,收费会员人数已经超过7万人,占《日本经济新闻》总发行量的2%。

喜多恒雄认为,有偿提供网络资讯服务,已经成为世界新潮流,有价值的信息就应该有偿阅览,此前世界上诸多媒体都已在有偿新闻领域试水成功。以FT为例,它早在1995年就推出了电子版,开启数字化探寻之路,订阅用户中约60%购买了电子版。

基于此,日经推出了付费阅读服务。从那以后,日经网成为了报纸内容的“精简版”。网站上只刊登主报文章、网站记者采访的新闻和时事通讯社的消息,而主报文章通常也只有1/3被摆上网。如果想看这些文章的全貌就得购买报纸或订阅电子版。网络流量费及数据库收入构成了该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样就有效避免了读者因免费阅读日经网新闻而减少甚至停止购买报纸。

十几年来,日经网的发展非但没有让报刊的读者减少,反而促进了纸质报纸和电子报的发行。喜多恒雄在一次采访中指出,日经的电子版价格定制,是要达到既要保护纸质新闻市场,又要培育电子版新闻市场的目的。

在电子版创刊之初,日经就遵循“与纸媒共存”的定位来运营,力图实现使广大受众在阅读纸质版报刊与电子版报刊的同时,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关照的双赢效果。目前其早报、晚报均发行的地域,订阅费用为每月5383日元,而电子版报刊的阅读费用为每月4000日元。

虽然部分读者认为电子版的定价过高, 但这样的价格背后是日经综合考虑电子信息成本和对纸媒的影响等才得出的结论:目前4000日元价格的电子版阅读费,若再提高便可能会销售不出去;再便宜的话,很可能使许多读者放弃纸质报纸。

快速推进全球战略

“在内容构建方面,与合作过的日本其他媒体相比,日经的编辑们的态度更加认真,在要求作者修改、删减、增加内容方面要求更加严苛。”日本媒体人加藤嘉一说。他曾是日经旗下《日经商业在线》和《日经亚洲评论》的专栏作者。

“我能明显感觉到,编辑的态度是,‘你别以为自己是专栏作者就怎么样,你得好好写,否则我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你的作品撤掉。”加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08年到2012年期间,加藤也是FT中文网的专栏作者。据他介绍,日经高层曾向他了解FT打开中国市场的策略,以及FT中文网的采编团队构成、采编风格等。“所有想开拓中国市场的海外媒体都曾或多或少地参考过FT中文网的模式。”加藤说。

日经将眼光投向全球市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国内读者的数量减少引起的利润率下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平均每年下降20万至30万份。

根据喜多恒雄的判断,导致日本报纸持续走下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要原因是人口的负增长,日本的人口数量不断在下降,目前的人口为1.3亿,预计到2046年会降到不足1亿;其次是读者的阅读习惯,许多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很少看报纸。

根据日本新闻协会的数据,包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和《产经新闻》这些日本大报在内,日本各家报纸今年3月的总发行量为3970万份,较13年前下降了15%。《日本经济新闻》也不例外,同期下降幅度11%。

“撬动”英语读者也成了日经的“老大难”问题。2013年秋,日经创立英文杂志《日经亚洲评论》,2014年春在曼谷开设作为采访亚洲大企业记者站的“亚洲编辑总局”。但据FT报道,日经在海外的品牌建设和推广一直举步维艰,《日经亚洲评论》难以构建读者群,而日经的“亚洲编辑总局”更是鲜被提及。

在这种情形下,日经抛出大笔资金抢购具有全球认知度且在数字化方面领先一步的FT,就变得顺理成章。将FT收购后,日经将由“日本第一”变为“全球第一”的财经媒体集团。因为与《日本经济新闻》相比,FT才是一家真正的全球性报纸,它早在1995年就推出了电子版,领先于日经15年。FT的付费读者约50万人,免费注册会员640万人,是数字化最成功的欧美媒体之一。

日本共同社认为,收购FT之后,日经集团将在世界财经媒体中大幅提升影响力。其电子版的付费读者人数将达到93万,这将超过《纽约时报》,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报纸发行量将达到《华尔街日报》的2倍以上。

日经社长冈田直敏在记者会上直言,此次收购就是“为了快速推进全球战略而节省时间成本”,将利用FT的品牌能力和数字化经验扩大亚洲业务。

猜你喜欢
保国新闻社电子版
《围城》70周年首推电子版
《金点子生意》杂志电子版优惠征订中
胡适的早晨
爸爸去哪儿了
《中学生物学》杂志电子版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