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组织形态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5-08-21 08:02孙丽文吕静韦
关键词:集群企业

孙丽文,吕静韦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130)



经济与管理

产业集群组织形态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孙丽文,吕静韦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130)

企业创新的动力与行为受技术创新投入与收益回报的影响。产业集群内关联企业间依存状态及分工方式的差异可以影响技术溢出,使其呈现出复杂的正反馈或负反馈效应,进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创新行为。依据对我国产业集聚组织形态的观察,将产业集群总括划分为中小企业群生和大企业引领两大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集群的特征、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技术溢出模式进行比较,及不同组织形态下企业创新行为博弈模型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的技术溢出模式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机理,阐释出集群企业组织关联形态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

产业集群;组织形态;创新动力;技术溢出;博弈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现实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有些能够不断壮大,有些则难以发展起来、甚至衰落,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有不少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归纳来看主要从基础条件、要素资源、创新网络、社会资本、政府政策等方面寻求原因,认为是这些方面存有的差异导致了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特征。本文研究认为,集群发展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组织间的关联形态有关。其原因在于,在不同的产业组织架构下,由于呈现着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会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技术升级。从技术创新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技术“溢出”的结果,而技术溢出不仅涉及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问题,而且涉及技术创新的投入与收益回报问题,这些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实际观察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不同的依存状态及分工方式差异,会造成技术溢出在产业内呈现出复杂的正反馈或负反馈效应,由此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集群企业的创新动力及产业发展速度,本文就其内在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群组织类型综述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组织形态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不少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标志进行了划分。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总结与梳理,发现目前通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照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分类。如,Markusen (1996)依据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联系将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集群、中心-外围集群、卫星平台集群、政府主导集群[1];Knorringa和Stamer(1998)借鉴Markusen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群落、卫星式产业群落和轮轴式产业群落[2];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2000)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集群。

二是按照产业内关联结构分类。仇保兴(1999)以产业集群的基本结构为依据将集群分为市场型、中卫型和混合网络型[3];魏江(2003)根据产业集群内部市场结构的联结模式将产业集群分为中心-卫星模式、多中心模式和无中心模式,根据产业集群内部节点的联结特征,分为以价值链为主导的联结模式、以竞争合作为主导的联结模式和以公共性投入和生产要素互享或互补为主导的联结模式[4]。

三是依据产业集群的产业性质分类。Audretsch和Feldman(1996)认为产业集群包括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三种类型。传统产业集群以传统的手工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为主,如“第三意大利”农业地区集群、中国浙江大唐袜业集群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高附加值、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等特点,主要依托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为其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技术专家和技术成果,如美国硅谷电子产业集群、中国“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又被称为混合型产业集群,指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如日本大田机械产业集群、德国南部的巴登-符特堡机械产业集群等。

除此之外,还可按照集群产生的原因,将集群分为内生产业集群和外生(嵌入型)产业集群。内生产业集群是指依靠传统产业和当地力量产生的集群,如清河羊绒产业集群;外生产业集群是指在我国沿海一带由外资主导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例如深圳—东莞、以及苏州—昆山等地区形成的产业集群。

二、基于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类型划分

上述所列文献表明,有关产业集群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研究中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类。由于本文目的在于对不同集群类型企业创新行为的比较,而前期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及分工方式差异是形成企业创新动力与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着重从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及组织关联形态分类。根据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情景的实际观察,将其归类划分为以横向分工为主的中小企业群生型和以纵向分工为主的大企业引领型两大类型。

(一)不同类型集群的总体特征

中小企业群生型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一般依附于专业化市场或销售网络而建立,企业大都生产同类的产品,企业间以依托“同质产品+专业市场”的横向分工或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为主要形式。这类集群的特征是产业结构同质化和企业规模小型化,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

大企业引领型是以大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共存的产业组织架构。在这类产业集群中,大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外围分布有众多的小企业为其做配套,企业之间的关系较多以上下游产业链的形式呈现。不同类型集群的总体特征如表1所示。

由表1看出,这两类产业集群不只表现在集聚类型、分工方式的不同,其技术溢出效应、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后面具体分析)。

表1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总体特征

(二)不同类型集群企业的竞争行为分析

集群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是由不同类型集群的演化规律决定的。生态学理论对于所有生命体都具有普适性[5-8],因此下面利用生物群落演化原理对产业集群的竞争行为进行分析。

在生物种群演化中,极少出现同一空间下两种生物的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形,它们只有在食物类型、觅食时间、觅食地点上存在差别,才可保持其相安无事。如若某些亲缘关系相近、生活习性类似的物种存在着生态位的重叠,便会出现严酷的竞争——竞争力较强的物种迟早要将竞争力较弱的物种驱出领地,所以在同一空间、同一生态位下,不太可能存在两个物种长期并存的现象。但如果物种间形成了生物链的关系,就可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演化竞争也是如此。在竞争中企业拥有各自的市场生态位,一旦市场生态位出现重叠,企业间必然会为争取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当市场容量足够大时,企业间尚能暂时相安无事;而当产业成长起来或者有更多的企业进入时,市场上将会出现因超出环境承载力而引发的激烈竞争。在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内极易出现上述情形。这是由于在这类集群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类似、差异化程度低,就形成了市场生态位重叠的现象,因而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而在大企业引领型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多是产业链的上下游联系,相当于物种间形成了生物链,其相互依存的关系会使得企业间的合作多于竞争。

从理论上讲,产业群落内生态位重叠的现象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来消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创新成果的快速外溢,创新收益在集群内分散,使率先创新企业的创新投入无法得到相应补偿,从而削弱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行为动机,转而选择跟随模仿策略。如若出现这种情形,整个产业集群就将陷入以低成本、低价格应对竞争的恶性循环。

(三)不同类型集群企业的创新动力与行为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只有消除市场生态位的重叠现象,使企业间形成一定的异质性,才能实现稳定的共存。如何消除生态位的重叠?通过创新可以实现。创新可使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按照经济学原理,企业创新的行为动机来自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盈利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企业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否进行创新活动也不例外。

创新动力是驱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直接引致因素。概括起来看,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有两种:一种是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另一种就是创新所产生的利益诱导[9]。企业是否创新?是采取引进模仿式创新还是自主研发式创新?这些都与企业生存竞争的压力或预期收益相关。两种创新模式的区别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如表2所示。

企业选择哪种创新行为受其投入与收益回报情况(即创新利润)的影响;而企业创新利润又受其创新外溢效应的影响。如果创新技术的快速外溢效应使创新收益很快在集群内分散,使领先创新企业的投入无法得到满意的补偿,就削弱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行动动机,这时企业将会选择模仿策略而不再率先创新。

表2 企业技术创新两种模式选择的比较

创新技术的溢出包括两种模式:单向技术溢出和双向技术溢出。在单向技术溢出模式中,领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引领者,跟随企业作为技术模仿者或复制者,技术创新信息只会从领先企业流向跟随企业,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在双向技术溢出模式中,领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发起者,跟随企业作为技术合作者或协作者,技术创新信息在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之间产生双向流动效应。在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内,由于产品同质化、企业间以横向分工为主,技术溢出大多呈现出单向特征,因此企业的创新行为多表现为模仿;而在大企业引领型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间多是产业链上的纵向分工关系,技术溢出呈现的是双向特征,因此企业的创新动力更强。由此看出,不同产业集群由于企业关联方式及分工架构的不同,技术溢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进而影响到企业创新的动力。

三、技术溢出模式对企业创新动力影响的机理分析

基于上面的表述,技术溢出分单向技术溢出和双向技术溢出两种模式,而企业创新的动力受到技术溢出模式的影响,下面借鉴Blomstrom和Wang(1992)[10]、薛求知、罗来军(2006)[11]、张杰、张少军、刘志彪(2007)[12]等人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入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数设置,来阐释不同的技术溢出模式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或抑制作用。

假设在一个抽象的集群环境中,存在两家企业(扩展企业个数不会影响研究结论):技术创新领先企业L和技术跟随企业F,这两家企业均可以通过进行自主创新或模仿学习获得一定的技术增量。用Kl表示创新领先企业L的初始技术存量,Kf表示创新跟随企业F的初始技术存量;、分别为创新领先企业与创新跟随企业的技术增量;K表示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之间的初始技术存量或初始技术能力差异;I表示企业研发投入;R表示企业利润, 表示技术溢出参数。

下面就利用上述参数来分析不同技术溢出模式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行为的不同表现。

(一)单向技术溢出效应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在单向技术溢出情况下, 与K成反比,即技术溢出系数越大,K越小,表明跟随企业与领先企业之间的初始技术差距越小,市场上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差距也越小。因此,对于处于技术创新引领地位的企业来说,其最优利润是技术溢出参数的减函数,即<0,这种情形会削弱领先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动机,此时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也将是的减函数,即<0。

对于跟随企业来说,技术溢出参数越大,企业模仿学习的成本越低,模仿学习的利润就会高于自主研发的利润,这样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会减少,因此跟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的减函数,即:<0。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在单向技术溢出情形下,创新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之间如果缺乏有效的技术保护机制,技术溢出参数越大,对于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来说,最优行为都是减少自主研发的投入。

(二)双向技术溢出效应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在双向技术溢出模式下,创新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的技术增量函数分别表现为:

在这种情形下,溢出效应对于创新领先者和跟随者的影响非对称的假设是合乎现实的。为了反映出创新领先企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地位,假设技术溢出对领先企业的边际影响为1+,对跟随企业的边际影响为 。

由式(1)可以看出,在存在双向技术溢出的情况下,无论是领先企业还是跟随企业,技术增量随技术溢出参数的增大而增加,这对于企业创新的动力普遍具有促进作用。式(1)还表明,领先企业的技术增量是技术差距K的增函数,跟随企业的技术增量是技术差距K的减函数,这说明企业间技术差距越大,领先企业从创新中获取的利润越高,企业创新的动力就越大。

四、不同类型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创新动力是驱使企业创新的直接引致因素,每个企业的创新行为都有“创新”或“模仿”两种选择。“创新”指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而产生的原发创新及从根据集群外部引入先进的技术或理念而进行的根本创新;“模仿”指企业在集群内其它企业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演化而产生的创新结果。如果“创新”能够使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或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企业就会选择“创新”行为;反之,企业则可能会选择“模仿”行为。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创新”行为还是“模仿”行为,取决于其对创新投入与创新收益之间的比较,下面进一步通过博弈模型对不同类型集群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中小企业群生型企业创新行为博弈

由于呈现出以生产同类型或同质产品为主的生产集聚体系,“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内的分工方式以横向分工为主。根据实际观测结果及上述分析,扎堆式的同类产品竞争,会诱导单个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为赢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和发展机会选择“创新”行为;技术外溢效应则会使“创新”产生的效益快速分散化,“创新”企业的投入难以得到相应的补偿,从而削弱领先企业开展持续创新的行为动机,并偏向于选择模仿战略和跟随战略。因此,“创新”行为的风险越高,带来的集群整体收益越大,越会减弱单个企业选择产品“创新”的行为动机;而且集群内企业间的规模越相近、分布越均匀,越容易形成创新锁定。企业最终所采取的创新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间的博弈结果。下面就运用博弈理论[13]对企业间的博弈过程展开分析。

假定市场上有两个企业,它们面对共同的市场、生产相同的产品,二者的产品定价、市场占有率均相差无几,所选择的技术创新路径也相同。基于上述假定,产生出如下创新支付矩阵:

支付矩阵显示,当两企业都采取模仿创新策略时,收益分别为(a,a);当某一企业选择“创新”而另一企业选择“模仿”时,“创新”企业的收益为c,“模仿”企业的收益为b;当两个企业都选择“创新”时,双方的收益均为d。由于在集群环境中存在集群网络作用,集群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速度高于非集群企业[14],一项创新很可能在一夜间由秘密技术而成为公开技术,因此创新收益a、b、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有b>a>c。

对上面的收益支付矩阵进行分析得出:若企业1采取“模仿”策略,则企业2的最优策略也是 “模仿”;若企业1采取“创新”策略,则企业2的最优策略仍是“模仿”。反之,若先假定企业2采取相应策略,企业1的最优策略亦是如此。因此,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中企业间开展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模仿,模仿)。

(二)大企业引领型集群企业创新行为博弈

在有核心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类集群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产业集群内以横向分工为主,集群中有龙头企业;另一种情况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是纵向分工,是处于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在以横向分工为主、有龙头企业引领的集群中,龙头企业可能是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由发展而产生的,也可能是政府为了促进某一产业集群发展而培育形成的。无论基于何种方式形成,龙头企业在真正成为集群领头羊之前,都必然要经过激烈竞争环境的洗礼。但从长期来看,龙头企业这把交椅的位置并非稳固不变的,一些与龙头企业实力接近的企业经过发展,某一天也有可能成为集群中的领先者。因此现实中这些企业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竞争关系:龙头企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不断创新,实力与之相差无几的一群企业在觊觎龙头地位的同时,积极开展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争夺战。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用如下创新博弈支付矩阵来表示:

收益矩阵中,a,b代表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由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要高于一般企业,因此b>a;x是一个足以改变它们在集群中排名的市场占有率。

在博弈开始时,龙头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市场占有额分别为a和b。若龙头企业率先创新,则一般企业将失去x;若一般企业同时也选择创新策略,则有利于保持其在集群中的地位。若一般企业选择率先“创新”,而龙头企业选择“不创新”,则龙头企业将丧失其在集群中的领先地位;若龙头企业也选择“创新”,则将保住他在集群的头把交椅。此时竞争日趋激烈,不创新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由此可见,在此市场情形下企业选择“创新”将对自身带来较大的收益,为了保持各自在市场中的地位,龙头企业和一般企业都将选择“创新”策略,努力避免自己在集群中的地位大幅下滑,因此,该类市场上企业间开展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创新,创新)。

再分析集群的另一种情况,集群企业在各生产环节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的纵向分工关系。由于纵向关系实际是处于同一区域内的上下游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开展共同学习(“干中学”和“用中学”)而形成的一条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上,技术、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传递,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15]。这类集群中一般位于生产链核心环节或高端环节的核心主导企业,相应地也处于相应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创新收益分配的控制地位;核心企业能够通过创新活动获取集群整体收益中的最大份额,并通过对供应商的等级评估和淘汰制度及提供设计制造的技术参数,来尽可能地降低其生产成本、维持正常的生产利润,为持续创新活动的投入提供最大限度的补偿。这种情形不仅有助于激发价值链中核心主导企业开展自主研发的动力,而且有助于驱动整条生产链或价值链上企业间技术创新的扩散与转移,由此便形成了价值链上企业间的纵向技术溢出关联效应。纵向技术溢出在核心主导企业与其上下游协作企业之间产生的效应越大,技术创新对该条生产链上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也越明显,此时,企业创新的行为动机越大。

五、结论

综上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单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会抑制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策略的动机;双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即使这种溢出是不对称的)会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由于“模仿效应”与“竞争效应”在同质化的横向分工集群中对企业创新动力产生的负反馈作用,企业选择的策略倾向于“模仿”而非“创新”;而由于“示范效应”和“协作效应”在异质化的纵向分工集群中对企业创新动力产生的正反馈作用,企业选择的策略更倾向于“创新”。

[1]Markusen A.Sticky Place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2]Peter Knorringa,Jorg Meyer Stamer.New Dimensions in Loca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C]//UNCTAD.New Approache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New York:Geneva,1998:1-25.

[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9-57.

[4]魏江,叶波.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03(1):52-56.

[5]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17-268.

[6]Knudsen.Economic Selection Theory[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4):443-470.

[7]张建斌.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生态学产业集群“S”型增长模型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 (19):51-54.

[8]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0.

[9]石明虹,刘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动力机制与关键诱导因素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203-206.

[10]Blomstrom M,WangJiang-Ye.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 (36):137-155.

[11]薛求知,罗来军.技术引入和技术学习: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技术空间博弈 [J].经济研究,2006(9):75-84.

[12]张杰,张少军,刘志彪.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7(3):52-58.

[1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8-87.

[14]许庆瑞,毛凯军.论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网络和创新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56.

[15]魏江,徐蕾.知识网络双重嵌入、知识整合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 [J].管理科学学报,2014,17(2):34-44.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 Structure on Innovation

SUN Li-wen,LÜ Ji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e impetus and the behavior of innov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input and return of technical innovation.The affiliated companies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dopt the different dependency relation and the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the differences make the technology spill over appear as the complicated positive feedback and negative feedback,so it could considerably affect the innovation impetus and behavior of the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to SMES cluster and large enterprises cluster,and compare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clusters,analyzes compet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panies in the cluster as well as the model of technology spillover.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ame model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 patterns,this paper indicates the influence principle of the different technology spillover mode on the innovation impetus of enterprises,and explains the function route of the cluster enterprises relationship pattern on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behavior.

industrial cluster;organization pattern;innovation impetus;technology spillover;game

F062.9

A

1674-7356(2011)02-0039-06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5.04.008

2015-07-2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JY006);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D133008);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5YJ097);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TJGL15-008)

孙丽文(1964-),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08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51208.1601.002.html

猜你喜欢
集群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