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春普
王凤山(1906—1942),字鸣岐,山西五台人。自幼性情憨厚,勤于读书,常以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自勉。幼时家贫,因聪明好学,在乡人的资助下入高小读书,后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国师毕业后投笔从戎,入山西学兵团第四期。1926年学兵团改编为山西国官学校,转入工科一期。1928年,军校毕业留校任工兵科第二分队上尉分队长。1931年,调职晋绥军中,历任连长、团副、营长等。
七七事变时,王凤山任第二〇三旅四二七团三营营长,随部驻守茹越口。茹越口居雁门关与平型关之间,是内长城与雁门关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9月25日,占领大同的日军在侵占怀仁后,突然改变方向,向驻守长城茹越口的我第二〇三旅扑来。敌攻势甚猛,天上有飞机扫射轰炸,地面有大炮、坦克、骑步兵冲击。战况惨烈,尸横遍野。28日,第二〇三旅旅长梁鉴堂阵亡。战至夕阳西下时,主阵地被日军突破,守军伤亡过半。接着相邻阵地失守,战局已无可挽回。王凤山以“守土卫国乃军人天职”的胸怀和必死之决心仍命部队坚守,迟滞日军进攻。危急关头,卫士将他强行拖离战场,从山后悬崖跳下,被酸枣树丛阻拦,幸免于难。
1938年,王凤山升任晋绥军第四二七团中校团副、代理团长。1939年,改任军事突击团团长。1940年春,任军士教导团一大队上校大队长。同年秋,调任第二战区长官部任整理处副处长,任职期间对军队补充和训练工作筹划周密,颇有建树。1941年,升任陆军第二一八旅旅长。不久,再升任陆军第三十四军暂编第四十五师少将师长。
1942年春夏之交,日军驻山西的第一军军长岩松义雄以诱降为目的,集中优势兵力,向汾河一带晋西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为了变被动为主动,阎锡山组织晋西北保卫战,特令第三十四军渡过汾河作战,抗击日寇的进攻。王凤山奉命率领所部在汾南进行游击战争。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日军集中优势兵力,以清水、长野两师团纠集各县伪军步、骑、炮兵两万余人,辅以飞机、坦克助战,分7路对第三十四军控制区域进行大规模扫荡。第三十四军第四十三、四十四师经苦战失利,两师师长分别受责;军长王乾元负伤返汾北医治。王凤山临危受命代理军长,指挥所部继续转战万泉、荣河一带。据报,王凤山当时骑一匹白马,率部无日不战,无日不行,竟然连战28天,连获大德庄、望嘱村、乔村等战斗的胜利,妙用营团兵力奇袭日据点,予敌以重创。日军恨之入骨,四处张贴告示,悬赏1万大洋活捉王凤山。
1942年6月17日拂晓,万泉、荣河、临晋、猗氏等县的日军千余人,在飞机、大炮及战车的掩护下,分数路突袭,把王凤山及其第四十五师师部及第二团包围在万泉县张瓮村(今属万荣县)。王凤山亲临一线指挥作战,用“抗日必胜,为国捐躯光荣”的道理教育将士,鼓励大家奋勇杀敌,与阵地共存亡。双方激战两昼夜,日军损失惨重,我阵地岿然不动。战至中午,河津敌千余人来增援。敌众我寡,我军逐次失利。不久,日军在密集火力助攻下突破我阵地。双方展开白刃格斗,战局万分危急。王凤山闻听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亲率预备队前往逆袭,一鼓作气冲上阵地,与日军展开近战搏斗。战况异常激烈,特务连长王士新及全连官兵全部血洒疆场。王凤山左胯负伤,坚不言退。因张瓮村北地势平坦,麦收刚过,缺少掩护物,指挥所暴露在敌人面前。拉锯战中,王凤山右腹连中枪弹,肠流腹外,裹伤抱腹忍痛坚持指挥,终因不支,壮烈殉国,时年37岁。
王凤山的壮举感天动地,身后哀荣备至——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剧宣二队将其事迹编为话剧《盘肠英雄王凤山》,广为上演。1943年5月28日,国民政府颁发“国民政府令”对王凤山“明令褒奖”;同时“将生平事迹存留宣付史馆,表彰壮节而慰英灵”;并追认其为陆军中将,入忠烈祠;将张瓮村易名凤山村,村小学改称凤山小学。 1986年4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证书,确认王凤山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