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励志教育现状分析
———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

2015-08-21 00:17顾佳伟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弱势励志心理

顾佳伟

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励志教育现状分析
———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

顾佳伟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逐步转型阶段,经济收入、产业分配、人口就业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环境下,更多的社会问题正日益凸显,其中社会弱势群体的显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励志教育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弱势群体;励志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

怎样界定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有的学者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阐述,王山群认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指的是处于经济上弱势的大学生,经济上的弱势也可以导致学业、心理、就业上的弱势;有的学者主要从就业的角度进行阐述,王文乐、胡建认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通过毕业生双向选择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学生群体。笔者就此,进行了以下详细分析:

(一)经济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经调查,大学生弱势群体家庭月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该群体受调查总数的45%,此类家庭除去日常开销外,很难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这也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的主要成因之一。

大学生弱势群体中有90%的人数每天的伙食费在15元以下,一日三餐上的节约,很容易造成营养缺乏,从而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此现象反应出大学生经济弱势与其家庭收入具有很高的相关度。

(二)心理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就目前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弱势数据显示,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自卑心理。该群体在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显得较为寒酸,与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对比强烈,因此特别容易加重自卑心理。为了保留一点脆弱的自尊心,则采用避免人际交往的方式以防暴露自身困境。这也使得他们愈发自我封闭,常常让周围人群觉得他们难以相处。二是焦虑心理。此群体带着父母的期望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后,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彻底改变命运。入校之初心理上就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肩上的包袱愈发沉重,常常处于焦虑和不安当中,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三是抑郁心理。该弱势群体极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心理,从而导致心理抑郁,加上与同学之间慢慢疏远,加重了其心理问题,以致脱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独自前行。

(三)学业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1.学业弱势群体缺少课外技能培训

经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贫困大学生群体的159份有效问卷中,在升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受过课外技能培训的有28人。对照组的171份有效问卷中,也就是非大学生弱势群体接受过课外培训的人数达141人,相比较而言,非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入学前能够接受较多的课外技能培训。

2.学业弱势群体缺少课余学习时间

经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将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用于兼职,而非大学生弱势群体仅有17%的人将一半以上课余时间用于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前者带来学习上的影响,使其学习成绩落后或差强人意。

(四)就业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1.经济支持少造成就业上的相对弱势

首先,由于经济和学业等各方面弱势因素,导致弱势群体在职场中缺乏一定竞争力;其次,由于在校期间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上不善言辞,不善待人接物等,难以迈入心中理想的用人单位。

2.社会资源占有少造成就业上相对弱势

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城镇,其家庭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大学生弱势群体大多来自农村,求职过程中,相比而言缺少城镇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源支持,社会地位明显弱势。通过数据比较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非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途径,笔者发现两者在社会支持上存在很大差异。

二、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励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表现,我国各高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励志教育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励志教育理念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往往只是将它们看作教育的对象,而对于学生的真正需要和内心需求则有欠考虑。大多数贫困生对国家和学校的补助产生依赖感,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动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就业难等问题。由此可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做到真正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对于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理念还有待提高。该群体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育者在这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关注,没有认识到促进其全面发展与解决其经济困难同样重要。

(二)励志教育的内容不系统

第一,高校没有将励志教育设为独立的课程。目前大学生所学习到的励志教育内容大多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教育。由于高校在这方面教学时间和内容较少,因此只能以点概面,而多数学生难以体会其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更谈不上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二,高校励志教育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力度不够。当前高校励志教育研究不能很好地从大学生现实生活角度出发,对其热衷并关注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不能及时研究与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

(三)重视经济资助,忽视励志教育

在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普遍重视之下,高校对于学生的扶贫工作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工作体系。然而,当我们在为弱势群体物质帮扶工作取得成绩而欢欣鼓舞之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精神帮扶这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励志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同步进行,忽视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经济问题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意识问题,从而弱化了扶贫工作的效果。

三、大学生弱势群体励志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需要建设一种关心人的主体生命价值的文化平台,将人文关怀纳入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中。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扶持、社会援助、教育改革、家庭教育、学校关怀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弱势群体既要面对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现实问题,同时还需要面对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容易出现消极体验和认同偏差,导致情绪紧张焦虑和自卑敏感。开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此外,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相关知识中,形成系统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二)建立社团组织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实践能力

随着大学生张扬个性的不断发展,社团组织活动俨然成为励志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和与人交流的平台。社团组织是大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开展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校园团体。可以有效地把大学生弱势群体组织起来并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对他们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的提高均有很大帮助,是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坚持经济资助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经济资助只能暂时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困难,励志教育能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品格,即实现由“受助”逐步走向“自助”并最终走向“助人”的质的飞跃。首先,需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资助体系。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形成以经济资助为基础,还包括学业、心理、素质、就业等在内的多元资助措施,形成综合性的资助体系。其次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增加学校助理管理岗位。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其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及学校的资助,把它当做前进的动力,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努力回报社会。

[1]王山群.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

[2]王文余,胡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3]任辉.浅论当前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责任编辑:上官涛]

顾佳伟(1990—),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实践与教学。(江西南昌330013)

猜你喜欢
弱势励志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紧紧抓住妈妈的手,方寸之间舞出励志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