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李钦 李金 李宝才
关键词:艾滋病;皮肤瘙痒;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12. 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 2015)04-0107-02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 - 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慢性进展性综合症。皮肤瘙痒症是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HIV/AIDS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外研究报道,HIV/AIDS相关皮肤表现的发病率高达70%~ 90%[1]。,在我国HIV相关皮肤瘙痒症也较常见[2],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在HIV感染的不同时期都经历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相关皮肤疾病的困扰,一些患者甚至因过度的搔抓出现表皮剥脱性丘疹和瘢痕性结节,影响容貌及睡眠,加重了心理压力,降低了生存质量。关于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尚无针对性强且疗效肯定的方法,通常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但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并且容易复发。笔者通过中医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日2013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的患者,年龄18~ 60岁,男17例,女13例,治疗前HIV抗体确认阳性,出现皮肤瘙痒半年以上,未接受过任何与艾滋病有关的中医药治疗及皮肤外用药治疗。2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除湿、扶正固本为主,基本方组成为:黄芪25g,当归15g,生地20g,丹皮15g,沙参15g,防风15g,黄芩10g,地肤子10g,白芍20g,柴胡10g,土茯苓3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7d为1疗程,根据病症随症加减,如咳嗽加川贝、杏仁;失眠加枣仁、远志:瘀血加桃仁、红花;烦渴加知母、黄柏。配合外用荷芩止痒搽剂(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院内制剂),1日3次,每次适量,外搽皮肤患处。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拟定[3]。临床治愈:瘙痒完全消失,皮损基本消退。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皮损消退大于或等于70%。有效:瘙痒减轻,皮损消退大于或等于30010。无效:瘙痒改善不明显,皮损消退小于30%。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病例数×100%。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4典型病例患者,车某某,女,38岁,云南腾冲人,农民。感染艾滋病5年,体型干瘦,皮肤瘙痒1年余,瘙痒始于双臂部,后见胸背和下肢等处,痒处经搔抓后出现散在表皮脱落,皮肤颜色片状变红。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夜寐差,纳可,易疲乏。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除湿、扶正固本为主,处方以黄芪25g,当归l5g,生地20g,丹皮15g,沙参15g,防风15g,黄芩10g,地肤子10g,白芍20g,柴胡10g,土茯苓30g,火麻仁30g,龙胆草10g,枣仁3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7d为l疗程。配合外用荷芩止痒搽剂,每日3次,每次适量,外搽皮肤患处。l周后复诊,明显好转,瘙痒减轻,皮损面积缩小,小便正常,大便通畅。继按上方去火麻仁、龙胆草服用并配合荷芩止痒搽剂外用。1月后复查时,该患者瘙痒完全消失,皮损基本消退。精神佳,舌淡红,苔薄白,纳眠可,二便正常。5体会5.1本证是由于感染湿邪淫毒,损伤机体,致正气受损,日久“伏邪疫毒”伏于血络,耗伤正气,表卫不固,再受邪侵,风邪、湿毒聚结于皮肤,并因气血两亏,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气虚风邪易袭,皮肤干燥,故发为瘙痒。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治以养血祛风、清热除湿兼扶正固本为原则,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扶正祛邪的整体治疗目标。方中以黄芪、当归以补气养血活血,生地、白芍滋阴润燥、养血祛风;地肤子、黄芩清热利湿;防风、柴胡祛风解表;丹皮清热凉血;沙参养阴润燥;土茯苓除湿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全方扶正祛邪并举标本同治,不仅能明显改善皮肤瘙痒症状,而且补益气血,同时配以外用药荷芩止痒搽剂加强局部解毒之力,共凑“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诠释了中医在疾病诊治中所注重的“整体观念”。5.2重视心理健康及饮食起居艾滋病为比较特殊的疾病,患者精神压力较大,在治疗时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嘱其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向上。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肥甘厚腻之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洗澡。患处应避免过度抓挠,尽量减少刺激,以免并发感染加重病情。参考文献:[1]Tschachler E Bergstresser PR, Stingl G.HIV-related skindiseases. I,ancet. 1996. 348:659~663.[2]黄晓婕,高艳青,汪习成,等,对539例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707-711.[3]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8.(收稿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