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公文化视角下的武术借“名”传播

2015-08-20 19:35牛聪伟王怡元
武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公武术民族

牛聪伟++王怡元

摘 要:以“名”传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恰当的借“名”传播是武术传播的一个重要策略。关公文化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关公文化进行整理并探究其传播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关公文化和武术传播为基础,阐述关公文化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策略。研究认为,关公文化对武术借名传播的影响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三方面探讨关公文化实现借名传播的途径,旨在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关键词:文化武术文化关公文化武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4-0026-03

众所周知,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一是文圣人孔子,二是武圣人关公。关公身上所体现的忠、义、仁、勇以及诚信的精神,长久以来经过后世的不断叠加和诠释,被百姓久久怀念奉为神灵。义经过佛、道、儒及历代皇帝王室的不断崇封,被人尊称为武帝。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同外,世人对于关公的崇拜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心理。随着当今社会文化繁荣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同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扎根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长期以来不断吸取文化的精华。在这样一个文化自觉的氛围中,关公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处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奋进,仍然是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时刻给人们传递着一种正能量。顾名思义,“借名”是指借助有影响力,具有较高知名度,众人熟知的事物进行传播。关公文化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术传播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借助关公文化可以使武术文化更加形象地被人们接受。中国武术要在现实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扩大传播的影响力,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大众的传播上来,让武术走近大众生活。1 重塑关公文化的“武学”本位

关公文化是指围绕着关公信仰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及相关物质载体和社会影响的总和。[1]作为武圣代表的关公,他忠义仁勇和诚信精神是他身上所具备的武学的体现。关公去世之后,汉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之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加大了对关公的溢封。北宋时被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时被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时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朱元璋曾明令拜关公,兴建南京关庙。之后经过明朝历代皇帝的追封被称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世祖顺治元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有封字题匾,直到德宗光绪年间关公全部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自隋代开始,关庙就逐渐普及与发展,到清代时已经遍及各地区,关帝庙盛行一时。关公被道家封为帝君、儒家封为武圣、佛家封为伽蓝。作为武圣代表的关公,以武除暴,以武修身,以武卫国为己任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心理。然而,在现实中,关公文化的传播却出现了“文化错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由于人们对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不深而导致对关公的真正武学精神成分的误解或曲解。人们把它当做“神”来供奉,带有强烈的主观愿望与迷信色彩,与此同时关公文化也面临着传播范围与接受人群的狭隘性。2 反思武术传播的文化缺位

文化缺位是指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思想观念、规制礼仪和言语行为等在另一文化环境中出现的缺省现象,简言之,是指在不同民族间所存在的事物或观念的或缺现象。[2]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缺位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技能与文化之间存在脱节或是单纯的文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有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难以形成武术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自觉行为。

郭玉成的研究认为:武术文化是武术传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还论证了重视技术,轻视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弊端,并概括的提出武术文化的传播意义。[3]武术传播需要建立文化自觉性,就要求我们把重心放在对大众的传播范围中,做到真正的走进民众,走近人们的生活,并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产生影响。邱丕相提出了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他认为:“武术作为文化不仅应当传播与推广,还应当注重传承与教育”。[4]费孝通在《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中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5]武术文化传达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尚中、兼容并包、直觉体悟、知行合一的武术精神。这些正是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不仅要挖掘历史精华,还要紧跟时代发展多渠道增加传播途径,通过借助名人效应增加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人们在对名人的敬畏心理、尊崇心理影响下,对其拥有的一切有特殊的民族心理依赖信仰,而关公文化正是具备这样的心理。在他身上体现的忠义神勇以及诚信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人们对关公的崇拜与信仰,不单单是停留在武术文化需要的层面,更是生活中人们的心理与精神的支撑。我们应将武术视为一种全面的、发展的文化形态,充分发掘其人文价值与意义推广和传播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与路径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关公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够迎合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而且可以弘扬中国武术真正的武术修养。关公文化的整理与挖掘对于传统武德与现代武术的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实现借名策略传播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3.1武术文化借“名”传播要培养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对某一文化现象群体之间可以达成一个共识。武术的文化认同是武术文化得以推广的前提与基础。培养关公文化的认同要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有关资源,增加人们对其关公文化的了解。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出台,各地区有关关公文化的整理与挖掘工作不断地扩大。通过文艺作品、关公演出等艺术文化形式实现教育,提升关公的形象。关公大刀与赤兔马是关公的辨识标记,借助关公形象的人物塑造,使人们在了解关公的基础上,拓宽武术精神的理解与武术修养的认知。武术文化要扩大传播就需要利用群众基础,把重心放在大众的传播上。让武术形象走近大众的生活,成为大众的一部分。运城每年于金秋时节举办关公文化节,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海内外游客,通过借助有关关公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优势,运用现代条件,以关公文化的娱乐项目为龙头,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培养当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表演人才,吸引各地的游客,了解关公文化,弘扬武术精神。3.2武术文化借“名”传播要提升文化自觉endprint

“文化自觉”最早南费孝通先生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对其发展历与未来有充分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相关部门应当对关公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确认、自觉和自信的挖掘其道德文化内容,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打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关”字号品牌作为武术文化标志。2014年7月20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关公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同第一个旨在保护关公文化遗产、弘扬关公文化精神的全同性公益组织,它不仅为关公文化的传播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而且加大推广力度,结合相关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的推广,真正做到走进人们的生活视线。人们信泰关公被关公精神深深的折服,追求关公的人性美,关公的形象深得人心,在广大群众中有着深厚基础。因此弘扬关公精神不仅是弘扬武术文化,更是传承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对人们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的约束。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武圣”的关公,无疑是武术界的典型代表。“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关公文化的树立,不仅是人们对于武术文化具体形象的理解,而且对于武德的深刻感悟。它不是一味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技能学习,更多的是对自己行为规范与价值层面的积极引导,传播武术文化的“正能量”,他的忠义爱同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夜读春秋,向人们传递出了习武之人的人文素质,我们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人文素质,培养文武兼备、身心一统的武术内涵。3.3武术文化借“名”传播要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随着瑜伽的养生和跆拳道的攻防,空手道的实战等西方体育的大量涌入,武术正面临着的四面楚歌的境地。没有文化的武术传播将失去真正的生命力,不难看出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道德漠视,信仰颓废,侠义精神的荡然无存等现象,生活中本该有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现在却不得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我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忽视了文化自信的培养。正如邱丕相先生认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不断加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6]学校教育是武术教育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要增强武术传播与武术文化自信的培养就必须大力培育武术教育人才。关公所表现出的智、勇精神,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关公文化不仅是伦理文化的深化,也是伦理道德最核心的表现,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关公在人们心目中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更是民族的道德与人格的典范。他身上所富有的精神气质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关公故事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塑造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完全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普及大众对于关公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通过积极宣传和合理利用关帝文化的影响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加强现代社会“正能量”的道德传播,使忠义仁勇以及诚信的道德品质转化到现代德育教育之中提升当代人的综合素质。关公文化作为武术修养的重要体现,是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培养关公文化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关公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将有助于培育养人们踏实做事,勇敢坚忍、包容谦让和信守承诺道德品格民族精神,使武术文化的民族精神得以传播。当自觉意识慢慢转化为自觉行为时,无论是组织,亦或是个人,会将个体行为看成是武德修养的组成部分,会用个体的自觉行动来维护和塑造一个良好的武术文化形象。4 小结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可以有效借助借“名”传播的策略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作为武形象化身的典型代表人物关公,他所表现出来的忠义仁勇的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符合当今社会的道德要求。关公文化是在长期生活和战争实践中慢慢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武术文化的解读,从而进行广泛普遍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利用与继承关公传统文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要想科学、系统地传承武术文化,可以很好地借关公文化的传播。借名传播不仅是武术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还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1]刘志军.论关公文化的现代意义[J].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2003(1).[2]李建军.文化翻泽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6]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On Wushu Borrowing Fame Transmission from the view of Guan Gong Culture

Niu Congwei

Wang Yiyuan(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Abstract: Borrowing "fame" spread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e appropriately borrowing "fame" spread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he Guan Gong Culture is with wid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Guan Gong Culture to organize and to explore Wushu spread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Wushu,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ased on Guan Gong Culture and Wushu spread, the study expounds the needed practical strategies that Guan Gong Culture should take in Wushu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Guan Gong Culture has the effect on Wushu borrowing "Fame" spread from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fidence" three aspects, then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Guan Gong Culture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ransmission ways.The study tries to provid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with a new perspective.Key words:Culture Wushu culture

Guan Gong Culture

Wushu dissemin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公武术民族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我们的民族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中华武术
关公工艺
多元民族
武术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