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恢复语文教学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落实的关键。
一、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沿用至今。但是,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状况的日益严峻,教师为了升学需要,不再愿意去“浪费时间”进行个性化教育。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慢慢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初中教育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尤其是语文在发展素质教育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然要成为初中教育中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
(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因材施教说白了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材”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别差异等。
(1)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需要。根据初中教育中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需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得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语文教育得到相应的发展。
(2)学生性别差异的发展需要。根据初中教育应满足学生性别差异的需求,由于男女学生在初中的性别差异表现甚为明显,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教育在两性成长中的引导作用,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3)教学资源差异性的需要。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习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极大差异,使得这种差异性在初中教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刻不容缓。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育。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也就是我们说的因材施教。由于家庭教育、先天素质或者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尽相同,对于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体系之下进行分层教育将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首先,因材施教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教学模式。其次,初中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与文中所学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多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看待问题。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早的对学生进行干涉,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阅读文章,体会主人公不同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开展性别差异化教育。在初中教育中开展性别差异化教育,是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在青春期发展的过程中男女生心理因素产生明显差异,需要对其开展差别性教育。例如,在写作中,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就表现的十分明显,女生写作主题主要集中在对于生活中的琐事以及感悟,而男生却善于写战争、体育等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写作命题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让每位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做到有话可说,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四)开展教学资源差异性教育。我国教学资源的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地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有一部分的学习主题偏大,对于教学资源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法,对于改善目前这种情况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允许出现歧视三六九等教育,相反的,要多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注重整体教学质量,挖掘每一位学生潜在的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求创新,而是要尊重客观的教育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良好应用。
因材教育法的实施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与发展要把握好课改力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不断深入。
孙海燕,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