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曾提出,“教育科学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这句话既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运用知识进而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成长,发展智力是极其可贵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坚持探索钱老这一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思考,实施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则能为培养21世纪所需的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基础。我从三个方面具体讨论如何开展既有个性有“语文味儿”,又切实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形式。
一、研究性学习
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初中生已掌握了系统的语文知识,积累了许多的文学性常识。但在考试的时候学生总是会顾此失彼,说明这些知识、常识通常是碎片式地零散地在学生的脑海中。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阅读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说、诗歌的专题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生动有趣,又能巩固已有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专题·鸟”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大雁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特定内涵”。教材上只有韦应物的一首《闻雁》,而要探究大雁意象的内涵,则需要学生去收集与大雁有关的古诗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分析、探讨。由于教师只是提出一个大的问题,因而学生自己要在活动的过程中把教师的大问题化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如“与大雁有关的诗句有哪些”,“作者写这首诗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是什么”,“大雁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相当有价值并且能帮助他们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障碍的。经过这样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学习研究的艰辛,尝到了自己研究成果的甜味,更是获得了成就感和荣誉感。此类研究性活动还可以在“名著阅读”、散文阅读等领域开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在浓厚兴趣上的学习活动比任何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都有效。
二、活动性学习
开阔的眼界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现在是学生,将来是社会的主流。清华学子李强的《乡村八记》能促使温总理对农村状况的改善一事应引起更多教师的反思。不要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读书,或者放任学生在双休日及假期中没玩没了的看电视、打游戏,而应该设计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利用假期去探讨、思考,关注身边的事情、社会的发展,例如关注自己生活的社区、村子。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使他们的人格臻于完善。本人所在的学校处于农村,正好赶上“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变革,该镇的“万顷良田”计划涉及许多学生的家庭。村庄的拆迁合并,使本来偏远、零落的农村人搬到设备齐全、交通方便的新小区来生活。我认为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心灵变化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其难能可贵的时机,如果白白浪费是相当可惜的。这可能是学生一生中的第一次“变革”,生活状况的巨变势必引起学生和周围人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体验,利用这一珍贵的生活素材。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研究家乡的变化(新小区的建成给你及身边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活动方案,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在班级、年级交流。
三、实践性学习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连说明文的学习也能让师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学生自己写起文章来却往往捉襟见肘,苦于自己那贫瘠的材料库。因此,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见闻,为写作累积鲜活的素材,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表、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实践活动之“市场新品调查”既能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又为写作说明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得到实践活动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双赢的好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写成了许多优秀的说明文习作,如《手机“家族”的进化历程》《纳米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等等。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作文又是需要学生对个性体验的表达,两者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个性得到有力的发展。
吴敏,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