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暄+孙其文+王永强
摘 要:西瓜白粉病是苏北地区西瓜保护地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等4种药剂在淮安市主栽品种“早佳-8424”上进行了西瓜白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 2 000倍、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 3 000倍、75%肟菌·戊唑醇WDG 1 500倍连续2次施药后,防效均在90%以上,75%肟菌·戊唑醇WDG 3 000倍和10%苯醚菌酯SC1 500倍2次用药防效分别达到82.02%和76.60%,而50%多菌灵WP800倍防治效果不理想,仅为45.12%。总体上看,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DG和10%苯醚菌酯SC3种药剂对西瓜白粉病的防治均有较好的防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西瓜白粉病;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83-02
西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cucurbita)是苏北地区西瓜长季节栽培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以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发病时主要破坏功能叶的叶绿素,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养分合成,造成叶片枯黄、卷缩、藤蔓干枯,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与品质。生产上防治西瓜白粉病,除了选用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合理轮作以及加强健身栽培管理(如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灌溉、收获后清理病株残体以减少菌源等)外,主要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辅以药剂防治[1]。
由于长期以来连续使用多菌灵、三唑酮、百菌清、多硫悬浮剂等药剂,在西瓜上形成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药效降低,甚至无效[1-2]。因此,进一步筛选有效防治西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于2014-2015年进行了几种新型药剂防治西瓜白粉病的效果试验,以明确不同药剂对西瓜白粉病的控制效果、适宜浓度、持效期以及对西瓜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WDG(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10%苯醚菌酯SC(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WP(江苏扬农化工集团生产)。
1.2 供试品种 西瓜品种:早佳-8424。
1.3 试验设计与安排 试验选择在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农业园区大棚西瓜地进行,该地为第三年种植西瓜,西瓜白粉病发生较重,面积4 000m2,西瓜处于20~24片叶,壤土,pH7.2,富含有机质。西瓜于2015年1月21日播种穴盘育苗,3月6日移栽,株行距为30cm×200cm。每小区划定面积为50m2,小区及试验田四周留有保护行。试验共设7个处理:(1)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3 000倍液;(2)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2 000倍液;(3)75%肟菌·戊唑醇WDG3 000倍液;(4)75%肟菌·戊唑醇WDG1 500倍液;(5)10%苯醚菌酯SC1 500倍液;(6)50%多菌灵WP800倍液;(7)清水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施药时每667m2对水40kg,折合成小区用水、用药量进行单独喷雾。采用18-CX型电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完整地喷雾到西瓜叶片上。本试验共施药2次:第1次为5月26日,第2次为6月5日。第1次施药时大棚西瓜处于结瓜初期,前期连续阴雨,此时白粉病发生初期。2次施药均选择晴天上午10:00左右。
1.4 调查方法 每小区选定5枝藤蔓,每枝由顶部自上而下调查10片叶,共计调查完全展开叶50片。本试验共调查4次,分别为:第1次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1次药后7d(6月3日),第2次药后7d(6月12日),第2次药后14d(6月19日)。分别记录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按病指增长率计算校正防效(以下简称防效),另外在整个试验期间观察供试药剂处理后对西瓜新梢、幼瓜、花等有无不良影响[3-4]。
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5]。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该级代表值)/(调查总叶片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效(%)=(1-对照区施药前病指×处理区施药后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处理区施药前病指)×100]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7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对差异著性的各处理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3]。
2 结果与分析
施药前调查,西瓜白粉病已有发生,各处理的病叶率平均在8.8%~17.5%,病情指数平均在5.38~10.38。第1次用药7d后调查发现,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3 000倍、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2 000倍、75%肟菌·戊唑醇WDG1 500倍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是88.26%、92.09%和89.42%,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明显高于其它3个处理,特别是50%多菌灵WP800倍防效仅为55.05%,说明西瓜白粉病对于多菌灵的明显抗性增强。第二次用药7~14d后调查发现,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2 000倍>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3 000倍>75%肟菌·戊唑醇WDG1 500倍>75%肟菌·戊唑醇WDG3 000倍>10%苯醚菌酯SC1 500倍>50%多菌灵WP800倍,前三者之间无差异显著(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西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药前病指\& 第1次药后7d \& 第2次药后7d \& 第2次药后14d \&病指\&防效(%)\&病指\&防效(%)\&病指\&防效(%)\&1\&7.75\&2.52\&88.26aA\&2.42\&88.72aA\&3.47\&92.93aA \&2\&7.53\&1.65\&92.09aA \&1.73\&91.70aA\&2.05\&95.70aA\&3\&5.38\&2.83\&81.00bB \&4.08\&72.61bB\&6.13\&82.02bB\&4\&10.38\&3.04\&89.42 aA\&3.85\&86.60aA\&3.59\&94.54aA\&5\&10.26\&8.03\&71.73cC\&8.35\&70.61bB\&15.21\&76.60bB\&6\&7.93\&9.87\&55.05dD\&8.86\&59.65cC\&27.57\&45.12cC\&7\&7.87\&21.79\& \&31.75\& \&49.86\&\&]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平均数后英文小写字母代表P=0.05水平同列数据之间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P=0.01水平,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2 000倍、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3 000倍、75%肟菌·戊唑醇WDG1 500倍连续2次施药后,防效均在90%以上,而75%肟菌·戊唑醇WDG3 000倍和10%苯醚菌酯SC1 500倍2次用药后,防效分别达到82.02%和76.60%,基本能满足后西瓜后期的防治需要,但对于长季节栽培来说最好选用前2种处理,达到防止西瓜藤蔓早衰的作用。由于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2 000倍和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3 000倍防效无差异,建议使用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3 000倍,减少对白粉菌抗性选择的压力。总体上看,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DG和10%苯醚菌酯SC3种药剂对西瓜白粉病防治均有较好的防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在生产上,建议在西瓜生产前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温较低,棚内湿度较大,在白粉病发病之前,可用保护剂(如代森锰锌等)进行叶面喷施保护,发前初期用治疗剂进行防治,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性产生,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萍莉.10%苯醚菌酯悬浮剂对籽用西瓜白粉病的药效研究[J].北方园艺,2012(22):131-132.
[2]陈定花,朱卫刚,胡伟群,等.苯醚菌酯·戊唑醇防治白粉病生物活性[J].农药,2009,48(7):527-528,531.
[3]王会福,张顺昌,李海亮.新型西瓜白粉病防治药剂及其应用技术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1823-1825.
[4]陈宗贤,郑 伟,何宗平.62.25%代森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防治西瓜白粉病[J].植物医生,2008,12
[5]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生测室编.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5-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