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文
[摘要]自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认识日益加深。从所见文献来看,汉代中国人印象中的大秦国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与自先秦以来中国人对于西极之地的认识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发现,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两汉时期中国人不可能对大秦国产生十分客观的认识,因此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西极观念,便自然而然投射到了大秦国这一遥远的西方国度,从而形成了目前我们所见汉史文献中对于大秦国社会百态的描述。
[关键词]先秦两汉;大秦国;西极观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13-04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西极观
(一)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极
本文所指的“西极”,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人们所认为的西方极远或最远之地。根据目前所见的文献,可知当时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实际上当时人一般认为西极之地主要是指西王母所居之国。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言:“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①又《穆天子传》序云:“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此书所载则其事也。王好巡守,得盗骊 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②可见当时中国人认为在流沙之西、昆仑之巅确实居住着西王母,而西王母所居之处也一般是古代典籍所记载的极西之地。③这种观念被秦汉时期的中国人继承了下来,如贾谊《新书》曰:“是故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搜渠,北中幽都,及狗国与人身而鸟面及焦侥。”④实际上不仅像贾谊这样的政论家相信西王母的所在,就连司马迁也认为西极之处必为西王母之所居。《史记·大宛列传》载: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⑤
根据司马迁对于西域地理的记载,条支国确实位于其所知世界版图的最西端。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域外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拓展,但丝毫没有撼动中国人心中西王母处西极之地这一固有的观念。《论衡》有言:“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⑦又《后汉书》载:“(大秦国⑧)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⑨不仅如此,西王母还发展成为一种偶像崇拜,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前汉纪·孝哀皇帝纪》载:
四年春正月,关东民相惊走。或持筹,相与号曰:“西王母筹。”道中相逢,多至数千人。或披发徒跣,斩斫门关,逾墙入屋。或乘骑奔驰,或致驿传行,经历郡三十六所,至京师,又聚会祀西王母,设祭于街巷阡陌,博奕歌舞。又传言:“西王母告百姓佩此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户枢中有白发。”⑩
由此可知,先秦时期中国人对于世界西极已经有了假定的认识,即为西王母所居之国。这一观点被秦汉时期的中国人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世界极西之地的代名词,并将流沙之西、日月所入作为其主要的地理标志。与此同时,西王母也被作为神化的对象而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民间的偶像崇拜。
(二)先秦两汉时期西极观念的特点
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所认为的世界西极,一般为西王母所居之处。流沙之西和日月之入,其最主要的地理标志。随着古代中国人对于这一地域想象的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西极观。
所谓“西极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西方极远或最远之地逐渐形成的独特认识和观念。11这种观念有着显著的特点:其一,以日月所入、流沙之西、西王母作为西极世界的重要标志。其二,西极之地多奇珍异宝,且传说色彩浓厚。如《山海经·海内经》所言:“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玕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12又所言西王母之国曰:“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13这显然是过于美好的想象。其三,认为西极之国与中国一样都是文明昌达之地。《穆天子传》载:“天子已祭而行,乃遂西征。丙午,至于 韩氏。爰有乐野温和。穄麦之所草,犬马牛羊之所昌,宝玉之所□……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14
根据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把西王母与周穆王摆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上,并无尊卑之别。又《后汉书》言及“大秦国”国名时也说:“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15
总之,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观念中的极西之国是出产各类奇珍异宝、百姓生活十分富足与安乐的国度,不仅与中国一样是一个文明昌达的国度,而且可能更加美好。
二、《魏略》、《后汉书》所见大秦国印象
(一)《魏略》、《后汉书》中大秦国的地理位置
《魏略》、《后汉书》均成书于东汉之后,但其关于西域知识的了解,则主要来源于两汉时期对于西域的经营活动,因此两书中关于西域地理的记载完全可以作为研究两汉时期中国人域外地理意识的可靠资料。
关于大秦国地理位置的记载,最早见之于《魏略》:“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之西,大海之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16又“自葱岭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故录属其者矣”。17我们知道,《魏略》中关于葱岭以西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甘英等人出使大秦国的活动,其事约在公元97年。根据《魏略》中所说的“自葱岭西,此国最大”,当为雄踞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对于“大秦国”为罗马帝国的汉语称呼这一问题,学界已有公论,中外学者一般认为大秦国就是汉文文献中对于罗马帝国的代称,但至于“大秦国”具体所指为罗马帝国本土,还是为整个帝国或者为帝国东部地区,学界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近年余太山先生就此问题做过系统而科学的考证,认为《魏略》与《后汉书》中所记的“大秦国”确为意大利,即罗马帝国的本土。18笔者认为余太山先生的考证科学,结论可信。
根据《魏略》的记载,可知大秦国位于安息与条支国的西部,并有大海相隔。《后汉书》亦云:“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英闻之乃止。”19可见从条支国可以通过海路直达大秦国。安息为帕提亚波斯,这一点为学界之共识。条支国20在安息之西,根据《史记·大宛列传》的说法“骞21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22考诸西史,当时可与帕提亚波斯相提并论的大国,只有叙利亚的塞琉西王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这两个国家均为亚历山大东征之后所建立的希腊化国家。根据史料,笔者认为条支国当为位于叙利亚的塞琉西王国。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条支在安息之西。《史记》:“安息……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23“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24此外《史记》、《汉书》均言条支国临西海。25中国古代典籍中所称西海,一般有咸海、里海以及地中海之说,而条支在安息西,咸海在安息之东,里海在安息之北,故都不可能为条支国所临西海。所以“西海”即今日之地中海。26又言其“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这又与希腊化国家城邦自治的传统相合,因此可以确定司马迁当时所听说的条支国,必定为塞琉西或者托勒密这两个希腊化国家之一。
当然如果仅凭以上证据,仍不能够确定条支的具体位置,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们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关键的信息。《史记·大宛列传》载条支为安息役属之。27根据西史的记载可知,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29年帕提亚王米特达拉梯一世两次击败塞琉西王国,并俘虏了其国王底密特利阿斯二世,夺取了两河流域。28塞琉西王国遭到帕提亚波斯的如此重创,向其表示臣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条支国确为塞琉西王国,而且当时两河流域已经属于波斯,条支国的范围也必然在叙利亚境内,也就是说后来甘英抵达的条支国就在今叙利亚地区。及至甘英出使大秦国之时,今埃及以及叙利亚29、巴勒斯坦地区均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而甘英所言大秦国之风貌又多有想象夸张之成分,因此笔者认为大秦国必定不是指罗马帝国东部领土。又《魏略》云 “大秦国在大海之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这与意大利的地理环境十分匹配,亚平宁半岛东西皆为大海所环绕,又有波河贯穿全境而注入亚得里亚海。再加上“自葱岭西,此国最大”的描述,我们可以确定《魏略》与《后汉书》所指的“大秦”就是罗马帝国的意大利本土。
(二)先秦两汉西极观与汉代大秦国印象
关于大秦国即罗马帝国本土社会风貌的描述,《魏略》与《后汉书》并无大的区别,而后史又多传抄二书,故笔者仅以《后汉书》为例,以对当时中国人眼中大秦国的形象作一分析。30
前文已经对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西极观念的特点作了总结,而大秦国作为《魏略》与《后汉书》中所记载的西极之国,也不免打上了当时中国人西极观念的烙印。从《后汉书》关于大秦国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极观念与大秦国社会风貌之间的微妙关系。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后汉书》中关于大秦国的记载,与当时中国人的西极观念有着极高的重合度,且有着很浓厚的传说色彩,如其云:“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我们知道,生活在意大利的种族与中国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至于其所说的“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显然是出于想象。就是其关于罗马帝国君位继承的问题也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对于尧舜禅让的附会。
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尤特罗庇乌斯记载的事实,罗马帝国的君位继承充满了血雨腥风的斗争。“提比略的继承者叫盖乌斯·凯撒,尾名卡里古拉,他是奥古斯都的孙子、提比略的养孙,他昏庸无道,生性残忍,以致与他相比,提比略的残暴行径都淡出了记忆……他贪婪、纵欲、残暴无度,因此让所有人都感到愤慨,于是他就在28岁的时候被人杀死在宫殿里,他当政两年九月又七天。”36
所以可以据此推定《魏略》与《后汉书》中所记大秦国的形象必然受到了自先秦以来形成的西极观念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对大秦国印象问题的影响
两汉时期中国人对于域外地理的知识已经大大拓展,且认识也变得逐渐客观,这一点可以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关于西域诸国的记载看出,即使是对于葱岭以西的国家如安息、康居亦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那么为何中国人对于罗马帝国本土的认识,仍然受到西极观念的严重影响呢。笔者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即中国人与罗马帝国本土的人民并没有过一定规模的直接交流,双方之间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中间渠道获知的,加上公元3世纪之前罗马帝国的显赫名声和那些巧舌如簧商人的夸张描述,汉人自然而然地把过去关于西王母之国的种种想象与其所听说的传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极其文明昌达和十分美好的理想社会。
(一)甘英出使大秦国的失败
《后汉书·西域传》载: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37
可见甘英曾试图与罗马帝国本土建立直接联系,但因为安息西界船人带有欺骗性质的劝阻,而未能成行。上文已经证明,当时的条支已经为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至于安息西界的说法,则是人们沿用旧称的习惯使然。38因此甘英当时所见的人当为叙利亚地区从事摆渡生意的人,至于他们为何要阻止甘英渡海,笔者认为可能是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根据《后汉书》的描述,罗马帝国与安息、天竺交巿于海中,利有十倍。39可见丝绸贸易利润的丰厚,这些利润多数则为叙利亚地区的商人所赚取,这是因为当时叙利亚至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着罗马帝国最优秀的商业民族即犹太人和叙利亚人,而这些民族几乎垄断了罗马帝国的海外贸易,并从中赚取暴利。40那么如果他们帮助甘英抵达了罗马则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德国学者夏德就此做过精辟的分析。夏德指出:“如果让一位汉使向西前进,他就可以在闲谈之中谈起中国国内的丝价,并获知叙利亚的玻璃饰品及珍物的真实价格,泄露他们雇主发财的秘密,这是完全有损他们利益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告诉甘英说:‘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使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甘英生长于西北,习于陆行,对海行还是初出道,正好受狡诈的船员的欺蒙。”41总之,由于甘英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叙利亚人的欺骗,他没有能够完成他的使命,自此之后及至东汉覆亡也未见中国人抵达亚平宁半岛的记载。因此,无论如何,汉代中国人没有机会与罗马帝国本土建立有效的、直接的联系,他们只能从西域客商中听到种种夸张的传闻,所以也就谈不上能够有客观的认识了。
(二)安顿王朝来使的身份
既然汉代中国人的努力失败了,那么罗马帝国的人有没有对此做过努力呢?根据《后汉书》所记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42如果来使的身份真实,必然会带来大量宝贵的信息,更新汉人对于罗马帝国本土的认识。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来使的身份值得怀疑。首先,中外学者并没有从罗马帝国的拉丁文文献中,发现存在过这样一个使团。其次,使团向汉朝皇帝进献并无意大利本土的特产和工艺品,却都是一些热带地区的特产如象牙、犀角、瑇瑁43。试想如果是国家派遣的使臣,怎么会用外国的产品去赠送给汉朝皇帝呢?所以就连汉朝时的中国人也对此有所怀疑,所谓“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所以所谓使团应该是假借了罗马帝国威名的商业团体。
考诸西史,我们了解到公元162~165年罗马与安息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场战争以罗马人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但是对于叙利亚的生意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由于战争的问题,过去作为罗马与中国丝绸贸易中介的帕提亚波斯帝国44与罗马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叙利亚人过去商业上的伙伴们变成了敌人。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位于商路东端也是就是叙利亚地区的商人(当时叙利亚已经为罗马帝国一部分)对于自己的商业前途十分担忧,因此派遣一个商务使团,去直接与中国人建立联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上人们的冒险是极有可能的。45 因此,终汉一代罗马帝国也没有能够与汉朝进行过广泛而直接的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所形成的独特的西极观,其主要特点:以西王母、流沙之西、日月之入为代表的地理标志;物质极其丰富,出产各类宝物且传说色彩浓厚;其文明程度与中国不相上下。这一观念自先秦产生而为汉代中国人所继承,后来随着汉代中国人地理知识的拓展,西极世界的对象也由昆仑山演变为条支,最终变为大秦国。
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两汉时期人们不可能对大秦国产生客观的认识,他们只能通过种种传闻去认识这个遥远的国度。再加上当时罗马帝国的辉煌成就与西域客商们出于自身利益而所作的各种夸张的描述,汉代中国人便自然而然将已有的西极观投射到了大秦国身上,从而勾勒出了一个高度文明、极度富裕、国泰民安、君明臣贤的理想国度。
[注 释]
①1213王青、龚世学注评:《山海经》,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②韩鹏、涂莉、乔建华:《鸿荒开封〈穆天子传〉原文新解》,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③《山海经》、《穆天子传》关于西方世界的描述,到西王母所居之地即止。
④贾谊:《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1页。 ⑤⑥22232427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3页。
⑦王充:《论衡》,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⑧大秦国亦为《后汉书·西域传》所载极西之国,至于其地理位置,后文将会论及,此处不提。
⑨15193132333435373942《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8~2020页。
⑩荀悦、袁宏著,张烈点校:《两汉纪》卷28《孝哀皇帝纪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4页。
11赵丽云:《先秦至汉唐时期西极观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第9页。
14刘刚选注:《先秦文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1617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1~142页。
183038余太山:《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44页、第52~85页、第19页。
20关于条支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亦见于《汉书·西域传》以及《魏略》与《后汉书·西域传》究其所言地理方位与风貌确系一国无疑。
21张骞所听传闻根据《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当在公元前128年左右。
25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汉书》卷96上《西域列传》。
2640〔法〕布努瓦尔著、耿昇译:《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页、88~94页。
28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整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6~87页。
29条支与叙利亚名城安条克音近,自安条克城由海路可以直达意大利。
36〔古罗马〕尤特罗庇乌斯著、谢平巍译:《罗马国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4145〔德〕夏德著、朱杰勤译:《大秦国全录》,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第35~37页。
43此为一种热带大海龟,一般产于我国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沿海地区。
44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见《后汉书》卷88《西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