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08-19 15:30蒋旭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羚羊美的课文

蒋旭虹

我国现代美育学家蔡元培曾强调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敏锐地捕捉美的信息,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审美理念,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美,进而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学习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美的因素

现行阅读教材选入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蕴藏着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在课文中感知美,发现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进而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初步感知,发现形式之美

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从形式上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从风格看,或质朴,或华丽,或直露,或含蓄,都具有美育的神奇力量。在学习中,可以指导学生从体裁上感知记叙文的优美生动、散文的形神兼备、说明文的思维缜密、议论文的哲理深刻,及童话的丰富想象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作品的形式之美。还可以指导学生从结构上看,有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还有按总分的顺序写等,结构纷繁多样,让人感受到了语文的丰富多样。如《羚羊木雕》中,万芳用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我”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爸妈逼“我”要回羚羊是今天的事。作者一开始就从妈妈追问羚羊的下落写起,穿插了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插叙、顺叙融为一体,情节紧凑,给人一种波澜起伏之美。

(二)深入理解,挖掘内涵之美

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有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作者的赞叹之情;有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社会一隅;有的蕴含深刻哲理,引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其内涵之美,令人拍案叫绝。如《故宫博物馆》,通过对故宫的院落,朱红色的高大圆柱,盘曲矫健、古朴美观的蟠龙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故宫的金碧辉煌、恢宏壮观,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力量,自然而然产生对人类的赞美。

(三)发挥想象,领悟意境之美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而想象则是诗歌所必有的一种文学手段。有了想象,诗人的思绪才可以自由驰骋;有了想象,读者才能浮想联翩。如郭沫若的《静夜》,由“淡淡的月光,团团的白云”,引出了几点疏星,再由几点疏星联想到了天河,由天河想到那遥远的海雾,想到鲛人在天河对月流珠,是喜?是怒?是怨?是忧……让人不由思绪万千。

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美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文字入手。”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都是经过作者的润色、加工过的。这些语言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感受、品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课本的文采美,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从表意丰富的字词入手,品味辞藻之美

每一篇文章的思想意蕴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指导学生品析语言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只有认真去领会文章的字词才能更好地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领略到文词之美。比如写“草”,“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一个“偷偷”,就写出了春草在不经意之间就破土而出的挤劲;“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草的嫩绿的特点,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绿草勃发的喜爱之情。

(二)从形式多样的修辞入手,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之作,这些美文往往使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比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描绘紫藤萝的语句“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颜色,具体形象,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这种修辞手法既丰富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又撼动着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感。

三、激发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美的创造

(一)运用导语创造美

好的导语如果有趣味性、鼓动性、启发性,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学习的渴望。它可以是一个简短的故事,可以是一首精美的小诗,也可以是几句富有诗意的语句。如在学习《桥之美》时,可以这样导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中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升华,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这样一来,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导语之美,自然而然也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

(二)巧用朗读创造美

朗读是通过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内容,引起学生强烈感情的行为方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朗读时声音的富有激情,节奏的错落有致,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方式的灵活多样,都可以激荡学生的胸怀,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生动的美感中获得愉悦。如在朗读《最后一课》时,我们可以用悲愤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痛和义愤填膺;在朗读《乡愁》时我们可以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读出作者思念故土的深重绵远的愁绪。在朗读中锻炼学生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和运用的能力,进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活用表演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它可以艺术地再现课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意蕴美。如在上《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由于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就安排学生进行了表演。文中妈妈严厉而直接,爸爸稳重而含蓄,奶奶慈爱而关切,这些就需要孩子通过眼神、语气、动作将人物性格凸显出来。演完《羚羊木雕》,让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信任、关爱。

(四)借用媒体创造美

学生可以凭借各种视听工具,更直观地接受多方面的信息,获得更多直观的审美享受。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我插入了一组美丽的西湖雪景图片。当舒缓的音乐轻轻响起,一张张美丽图片呈现的那一刻,同学们便已然沉浸在了西湖雪景的美妙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作者缘何痴迷于雪景,并独自深夜前往西湖的原因。此时,文中的一大难点“痴”就得到了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借助媒体创设一个美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的形象画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审美享受异常重要。欣赏画面便是学生穿越千古与作者对话感知美、探究美的过程。

法国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语文的美,获得了审美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使学生在感受课堂教学之美的同时,悟出真理,领略情美,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猜你喜欢
羚羊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梦幻羚羊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绝望中的羚羊
猎豹与羚羊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