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强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粗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
可从“西方房东·中国游客·玻璃碎片”这则材料的“表层含意”切入进行“精准立意”。在“切题”这个要求中,阅卷组进一步把它细分为了“精准立意”与“不精准立意”。阅卷组认为,只有像“多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人性的善良”“强烈的责任感”等这样的“表层含意”,才属于“精准立意”;而像“细节决定成败”“细心不马虎”“宽容”“生活习惯问题”“不知者无罪”“生态环保意识”等这样的“表层含意”,就属于“不精准立意”,这些立意尽管也属于“切题”范围但在判分时不能高于51分。
可从“西方房东·中国游客·玻璃碎片”这则材料的“深层含意”切入进行“精准立意”。阅卷组认为,只有像“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国民素质比较”“中国的道德危机与西方的社会文明”“物质与文明应相辅相成并同步发展”等这样的“深层含意”,才属于“精准立意”。比如,考生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去审视西方房东和中国游客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反应与做法,去探讨中西方国民素质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命题材料原本是一个发生在著名作家余秋雨身上的小故事,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故事,只是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因此,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较高层次的切入点,只有广闻博见和善于深思的考生才能发现。
【范文】
居彼位,想彼想
尖锐的玻璃碎片,不仅会刺伤指尖,更会加剧人们对人心冷漠与自私的寒心;醒目的“危险”提示,却是足以照耀整个波罗的海海滨的温暖阳光,细微之思暖了一片海洋。
为不知情的人写一句提示语,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无私情怀值得这位游客以及我们每个人学习。
居彼位,想彼想——是细微处的优雅,是平凡中的博爱。
试想,我们生活中倘若没有了“小心地滑”的温馨提示,倘若再也不见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身影,倘若图书馆内人们都旁若无人般随意喧哗,那我们身边又会多多少无故跌倒的祸事,多多少公交车上老人、孕妇跌倒的不幸,多多少“得静难、难于上青天?”的窘况?正因我们总能居彼位,于别人的角度,想彼想,上面的琐碎不幸才可避免。
小小的体贴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善意,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便会写成一曲悲天悯人之歌。曾为穆旦深沉的呼喊而动容:“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也曾为鲁迅心系远方的牵挂而感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史怀哲于赤道边上坚忍前行,当“诗圣”杜甫振臂高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份对天下苍生的博爱,这份对底层人民深沉的同情正是因其居彼位,因而感其苦,进而想彼想。
在天下苍生的福祉面前,官员的两袖清风与心系民生,自然会比太阳更光芒万丈。焦裕禄甘心居百姓之位,兢兢业业治盐治碱,想百姓所想;康熙常常微服出访,居黎民之所,终成千古一帝,成就“康乾盛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个官员,唯有居百姓之位,急群众所急,想百姓所想,方能成众人爱戴之好官。
居彼位,想彼想,往小,是与人为善,多为他人着想;往大,是心系人民与社会,立身博爱之境。
今者,“中国梦”之说全国热议。何为中国梦?其实百年前梁任公先生,早已提出中国之梦: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设身处地,居彼位,想彼想,无大小之分,无荣辱之别,终成博爱之心,终成乾坤朗朗之境,也终成与国无疆之浩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