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望:三点导读

2015-08-19 08:46王功望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雁阵之恋乡音

王功望

美点赏析

《方言之恋》是一篇散文作品,作者王往率性而谈,文章看似不事雕琢,实则匠心独运,收放自如,寄寓了作者浓烈绵长的乡关之思,“方言”成了作者表达乡愁乡思的重要载体。

“我已经两年没回老家了”,这句话透露了作者写作的机缘。两年来在异乡“流浪”,“举目无亲”,“为了生存”,其间多少心酸,唯有漂泊者能够体会。孤独迷惘,焦虑不安,是异乡异客的心理常态。一听到乡音,作者就止不住“泪水在眼眶打转”,乡音触动了游子怀乡的悠远情思。思乡怀人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人名作佳句可谓多矣,对这个被无数游子反复咏叹的主题,作者没有重复已有的写作套路,去穷形尽相地描摹异客思乡的情状,而是独辟蹊径,选取方言(乡音)这一情感的触发点,加以理性烛照,使文章既饱含深沉的情愫,又带有深刻的哲思。题材处理得熟中见巧,巧中见奇。

文章以比喻开篇,“方言是有声的胎记”,总写作者对方言的认识: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第2-3段概写方言的自然属性,①富有地域特色,是独特的;②有着历史的传承性,是深厚的。第4段概写方言的人文属性,方言是母语,“时时提醒你从何而来又该归向何处”。下文从方言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两方面分别阐述。第5-9段以故乡的方言为例,具体写方言的自然属性。方言的差异,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方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当我们深究方言的来源,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听到祖先的言语”。方言活在我们的唇齿之间。第12-15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具体写方言的人文属性。方言“是我们身体里的月亮,是一把不生锈的钥匙”,方言“是漂泊者梦里的落花,是回乡人追赶的雁阵”。方言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结构上呈现先总后分、圆融自在的特点。

作品与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具有一种中和之美。文中没有呈现客居异乡的窘迫无奈,不见呼天抢地的哭号伤感,做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理则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叙事抒情则点到为止,颇有节制。作者大量使用意象,如“胎记”“根须”“化石”“钥匙”“草药”“白发”“流沙”等等,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尤其是借用“月亮”“落花”“雁阵”等古典意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语言上呈现出温婉敦厚、含蓄隽永的美学风采。

难点指津

在第12段和15段,作者连用了三个表示思乡怀人的古典意象,“月亮”“落花”“雁阵”,意蕴丰富。“月亮”是游子与故乡亲人相思的纽带,代表着团圆,永恒,代表着“相随无别离”的美好愿望。无论游子身在何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故乡的方言都永存于我们的心底,永远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之中。“落花”最容易引起漂泊者对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的在梦中飘落,折射出游子对故乡漫长的守望,悲伤,惆怅,哀怨,苍凉尽在其中。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诗句,“雁字”即“雁阵”,代表相思。群雁随季节飞往栖息地,雁阵排空,游子“追赶”雁阵,表现出回乡人急于归乡的迫切心情。

在这篇散文中,方言等同于乡音,唐人早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佳句,“乡音”比“方言”更能击中读者心灵的软肋,文章的题目为何舍“乡音之恋”不用而取“方言之恋”呢?我相信作者于此定有纠结。作者在异乡听到三个小伙子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对话,顿时想到“老家的房子”“母亲的白发”“童年的流河”“少年的果园”,觉得心里“十分舒服”,感动得湿润了眼眶,乡音让自己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乡音是一剂疗伤的“草药”。可见以“乡音之恋”为题未尝不可。但作者想得更远。在“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语境之下,方言的处境颇为难堪,在异乡使用方言是不合时宜的。作者以此文为方言正名,因为方言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赋予了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能帮我们减少孤独,获得自信。从地球村的范围看,普通话未必不是一种方言,我们只有守住自己的方言(汉语言文字),才能守住我们的文化,才能自信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考点训练

1.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这篇散文借用了不少思乡怀人的古典意象,试举一例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的题目换成“乡音之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由。

附:参考答案

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雁阵之恋乡音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乡音永久
霞之恋
寻找童话的世界——读雁阵《我的白雪公主》
乡音如歌
咏菊
雁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