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的比较分析

2015-08-19 03:42曹雨平王志华陆玉梅董存田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本升学对口

曹雨平 王志华 陆玉梅 董存田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江苏省“对口单招”始于1987年,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条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设计的升学路径。“中本衔接”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中的重要试点项目类型之一,是一条2012年才开始探索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直升本科的通道,目前尚处于试验推进阶段。本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意在为进一步完善这两种升学模式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中本衔接”的内涵解读

在本文中,“中本衔接”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3+4”分段衔接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特定模式的简称。“中本衔接”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江苏省在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过程中率先实践的一种新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文件中对这种模式有着不同的称呼,比如在江苏多称之为 “中本衔接”,而上海则多称之为 “中本贯通”。根据《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解释和笔者的理解,所谓“中本衔接”是指:经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试点专业学习3年,符合转段条件或通过转段考核的,再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相同专业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对口单招”的历史溯源

“对口单招”是普通高等院校对口单独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简称,是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的一种招生考试方式,是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参加的高考而言的。同时,其中的“对口”是指专业对口,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参加考试时所报专业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江苏省的“对口单招”开始于1987年,经过初步发展、迅速发展和优化发展等几个阶段后,目前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稳定在2.6万人左右,其考试内容与方式也不断进行改革。最初采取的是推荐考试和推荐保送两种途径并存的招考模式,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采取推荐保送的形式,其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采取按招生计划1∶3至1∶5的比例推荐考试的形式。2001年,取消推荐考试和推荐保送模式,全部采用“3+2”考试模式:“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程,“2”即两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2003年,又将考试内容调整为“3+X+Y”:“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程,“X”是包括五到七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的专业综合理论考试,“Y”为专业综合技能考核,但不计入总分。2008年,对“3+X+Y”模式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是加大技能考试分值权重、细化技能考试内容并计入总分。“对口单招”制度是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现大学梦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

三、“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的比较分析

虽然从字面意义上看“对口单招”好像只是一种招生考试方式,但就其所产生的影响和形成的效应而言,实际上已经演化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中本衔接”本身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再加上两种模式在生源类型上的一致性,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下面就从招生、培养和升学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招生方面的比较分析

1.相同之处

(1)招生对象相同。不论是“中本衔接”还是“对口单招”,中职阶段的招生对象均是初中毕业生,均是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中考”录取的学生。就江苏而言,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要升入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复读。因为江苏所有的公办学校是不接收初中复读生的。

(2)有助于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不论是“中本衔接”还是“对口单招”,均为学生提供了升学的通道,这自然会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吸引力。“对口单招”一直以来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宣传以吸引学生的重要项目。同时,自从“中本衔接”模式实施以来,几乎所有承担该类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将该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宣传。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吸引力。

(3)生源质量均较优。因为是一种进一步升学的通道,“中本衔接”和“对口单招”均能吸引和录取到一定数量分数较高的学生,“对口单招”甚至可以吸引一部分原本可以入读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关数据显示,勉强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三年以后的升本率很低;而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单招”班,则其升本的可能性会有很大提高。同时,对于“中本衔接”班而言,省教育厅本身对其录取分数就有不低于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线的要求,自然会招收到质量较高的学生。

(4)招生时就确定了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在进校时就确定了专业,在这一点上“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是一致的。而且,不论是“中本衔接”还是“对口单招”,学生选定的专业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较高贴近度,这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2.不同之处

(1)招生批次有差异。由于江苏省的“中考中招”是由省辖市负责的,因此各地政策有所不同,但差异并不是很大。以南京市为例,其“中考中招”共分为以下四个批次:提前批次。招收指标生的普通高中学校,师范学校或招收科技、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学校。第一批次。四星级及经批准在第一批次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专业班。第二批次。三星级及以下普通高中学校、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专业班、综合高中班、五年制高职专业班、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技师班和高级技工班。第三批次。中等专业学校中职专业班、技工学校高级技工班和中级技工班。可以看出,报考“中本衔接”学生的录取被安排在了第一批次,而“对口单招”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学生的录取是在最后一个批次。

(2)生源质量有差异。如前所述,不论是“中本衔接”还是“对口单招”,其生源质量均较其他普通中职学生要优,即使这样,也还存在着两种模式之间生源质量哪个更优的问题。事实上,“中本衔接”的生源质量要明显优于“对口单招”的生源质量。以常州市为例,该市“中本衔接”试点所招收学生的中考成绩均在中考总分的80%以上,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招收“对口单招”班学生时难以企及的。在生源质量改善这一点上,“中本衔接”对于改变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这一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该模式吸引了高分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若这种趋势得以延续,职业教育就能得到生源质量上的保证。

(3)学校范围有差异。就江苏省而言,目前承担“中本衔接”的只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部分农业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这是江苏省教育厅在开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时确定的原则。但“对口单招”就没有这样的限制,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均可举办“对口单招”班。

(4)专业范围有差异。尽管不论是“中本衔接”还是“对口单招”,其所选择的专业与社会经济需求贴近度均较高,但相比之下“中本衔接”的专业涉及面相对要小于“对口单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只允许其在自身拥有的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或“十一五”期间示范专业内开展“中本衔接”,而且优先支持的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5)招生规模有差异。由于“中本衔接”处于试点阶段,目前其规模还较小。以2013年为例,全省获批“中本衔接”的单位共有35个,按每个单位招生人数不超过70人估算,即使全部招满,当年中等职业学校该试点招生的总人数也就是2 450人。而近年来江苏省参加“对口单招”的报名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13年为29 817人,是“中本衔接”招生人数的十多倍。

(二)培养方面的比较分析

1.相同之处

(1)单独组班培养。不论是“中本衔接”班还是“对口单招”班,均是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这部分学生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工作,从入学开始这两部分学生就被单独编班,量身定制专业教学计划,以提高培养质量。

(2)以升学为导向。“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同,他们从入校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即主要是升学而不是就业。尽管升学的考核标准有差异,但人才培养过程均是以满足各自的考核标准为导向开展的。

(3)学生管理严格。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观念也比较淡薄。同时,经过“中考”的打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了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为保证“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的人才培养质量,均对其采取了严格管理措施,如严格的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家长联系制度等。

(4)教学管理严格。相对于普通班而言,“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的教学管理均比较严格。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针对这两类班级建立了规范的备课、听课与评课制度,教学过程的定期督查制度也日益完善,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命题、考核组织等均是督查的重点。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甚至成立了“本科教学部”,专门负责“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的教学工作。

(5)师资配备优良。既然“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是学校关注的重点,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总是把最好的教师选配到这两类班级的教学中。笔者走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均优先配备有经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这两类班级的班主任,均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在他们当中,既有当地有名的教学能手,也有教学新秀,更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当然也不乏在全国以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的教师。

2.不同之处

(1)升学压力有差异。尽管“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的升学目标导向很明显,但对于这两个群体来说,学生的升学压力是不同的。“中本衔接”班学生的升学并没有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只需要满足牵头本科高校制定的转段要求或通过转段考试就可以顺利升入本科;而对于“对口单招”班学生来说,则需要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并且只有成绩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被本科院校录取。基于此,“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相比,前者升学的压力要小于后者。当然,正是由于升学压力不同,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同。“对口单招”由于存在最终的选拔性考试,学生的学习动力大;与之相反,“中本衔接”是更注重过程性学习的培养方式,在不设置最终的统一转段考试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能会减弱。

(2)实际培养目标有差异。一般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对于“中本衔接”班而言,由于没有统一的全省性考试,成才导向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能较好地保证实际效果与上述理论目标的一致性。但对于“对口单招”班而言,由于存在全省性的统一考试,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为考试而培养”的现象,在应试导向下,容易产生实际培养目标与理论培养目标的偏离。

(3)学习的重点内容有差异。尽管“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在基本学习内容上是相同的,但在重点学习内容上是有差别的。对于“中本衔接”班而言,由于入学之初就已明确未来的转段考核要求,其重点学习内容就是转段要求的内容。同时,各牵头高校所制定的转段要求一般而言是比较全面的,既有基本素质要求,又有综合素养要求;既注重学术性要求,又注重技术性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比较全面。而对于“对口单招”班学生而言,重点学习内容就是全省统一考试的内容,“考什么学什么”的现象十分严重。

(4)本科高校的参与程度有差异。尽管“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均有本科院校参与,但参与深度和广度存在巨大差异。“中本衔接”班从一开始就有牵头高校的介入,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梳理,从教学标准的建立到教学质量的评价,本科高校均参与其中,并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升入本科。但就“对口单招”班而言,尽管中等职业学校会邀请相关高校(尤其是可能参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命题工作的高校和各大类联考委的高校)参与指导人才培养工作,但仅限于指导性层面,本科高校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

(三)升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1.相同之处

(1)升学渠道相同。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中本衔接”的转段升学统一纳入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渠道,第五学期必须安排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参加“对口单独招生”报名,符合条件的由牵头院校直接录取。由此可以看出,“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的学生在升学渠道方面是相同的。

(2)毕业要求相同。不论是“中本衔接”班还是“对口单招”班的学生,不论其能否顺利实现升学,只要其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所规定的毕业条件,就能在完成学业后获得毕业证书。事实上,不仅“中本衔接”班与“对口单招”班学生的毕业条件相同,而且这两个群体的毕业条件与中等职业学校中其他类型学生的毕业条件也是一样的。

2.不同之处

(1)升本方式有差异。就江苏省目前的情况而言,“中本衔接”是一种过程性的升学模式,不设置一次性的统一选拔考试,学生只要在3年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满足了牵头学校所设定的转段条件,就能实现升学。而“对口单招”是一种全省统一的选拔性人才考核评价方式,虽然其考核内容与方式已经过了一系列改革且与普通高考的内容和方式有着很大差异,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为一种终结性、统一性考核评价方式的这一本质。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对口单招”的升学过程就是一个考试过程。可见,“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在升学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2)专业对口程度有差异。很显然,“中本衔接”比“对口单招”的专业对口程度要高。因为“中本衔接”在模式设计时就是以专业衔接为基础的,前段专业和后续专业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只不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专业名称与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名称存在差异。基于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可以按照7年的培养周期来设计。当然,段前段后的课程体系是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段前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段后课程体现对段前课程的深化,并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方面进一步加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之相比,“对口单招”的专业对口程度要低一些。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是某一专业,当其升本以后不见得能够就读相同专业。一方面,这与学生的主动选择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升学考试的方式有关。因为“对口单招”的技能考试是按大类进行,而不是按专业进行的。

(3)升学的层次有差异。对于“对口单招”而言,不仅对口升入本科,还可以对口升入专科。而且从近年来江苏省的情况看,升本的学生比率还不是很高,大多数“对口单招”班的学生只能升入专科学校。从这点来看,“对口单招”比“中本衔接”的升学范围要宽。顾名思义,“中本衔接”只是提供中职学生升入本科这一个层次,若是升学到专科学校,则是另外的试点项目,如中职与高职“3+2”等。

(4)升学比率有差异。以2013年为例,江苏全省参加“对口单招”考生的本科录取率为18.9%,意味着仅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升本。与之相比,“中本衔接”则预期会有更大的升本机率,因为在该模式下升学没有采取统一的一次性考试,采用的是过程性考核方式,而且本科院校全程参与了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生淘汰的比率相对会低很多。

综上所述,笔者从入学、培养和升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的异同。结果表明,尽管两种模式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中本衔接”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试点,在招生吸引力、生源质量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同时在升学方式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升学比率上也形成了一定吸引力。尤其是该模式的出现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影响重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改变应试式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当然,“对口单招”作为一种传统的招考模式,在规模以及影响方面是“中本衔接”模式目前难以达到的。尤其在人才选拔的公平性问题上,尽管“对口单招”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应试化倾向,但其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认可和公信。在这一点上,“中本衔接”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作为一种过程性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目前与“中本衔接”有关的标准(如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尚未完全建立,这就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隐患,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就近期而言,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这两种模式一方面应相互借鉴、各自完善,另一方面两者也应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互补互动的良性发展。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 [EB/OL].[2012-02-29].http://www.ec.js.edu.cn/art/2012/3/1/art_4267_66114.html.

[2]王烨捷,周凯.上海技能人才走上成长立交桥[N].中国青年报,2014-04-28(7).

[3]姚雪青.江苏职校生:不高考也能上大学[N].人民日报,2013-06-04(12).

[4]袁丽英,蒋心亚.多元入学:高职院校实施对口单招改革的必然趋势[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4):81-83.

[5]眭平.扩大规模 公平竞争 体现特色 正确导向——对江苏省高校对口单招工作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2(4):27-29.

[6]戴桂荣.江苏省对口单招模式的变革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1):61-65.

[7]钱皓.对口单招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EB/OL].[2014-05-05].http://www.zghy.gov.cn/news/-news.asp?id=75835.

[8]本报记者.市教育局关于职业教育招生有关问题答记者问[N].泰兴日报,2012-05-18(8).

[9]胡鹏.看常州中职升本“直通车”如何开行[N].中国教育报,2014-03-03(6).

[10]祝筱筠,谢菁.“对口单招”5年报考人数增长10倍[N].江南晚报,2013-03-10(A4).

[11]梁国胜,刘言.中国高等教育格局酝酿重构[N].中国青年报,2014-05-19(11).

猜你喜欢
中本升学对口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比特币的谜底,很多年后才会揭开
“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升学啦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