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凤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而产生的,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可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本文则对小学语文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实例分析。
一、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难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预设会错意、表错情,甚至得到荒谬的信息。此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抓住学生的错误信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其相反的结果,并从体验中真正领会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给予及时纠正,以免下次再犯,同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观潮》时,有这样一段教学:
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同学们,观看完这一段视频,有什么感受呢?
生1:潮很美丽、很壮观、很雄伟……
生2:如同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一样。
师:嗯?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日本鬼子扫荡是这样的吗?
生:刚看到这一视频时,不是见到很多人在奔跑吗?不是为了躲避潮浪吗?而且听爸爸妈妈说每年都有因为观潮而出事故的人。
师:我们快点逃跑吧,潮来了!
生:(哄堂大笑)老师,观潮的人都是站在指定的观潮区域里的,且观潮的人都是做好思想准备的。
师:那我们再试想一下,当潮来临时,观潮的人会是什么表情呢?或喊出什么呢?
生:有的人哇哇大叫,有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在这一过程中,这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所提出的感想立即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对其加以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体会观潮的真正感受。
二、欲擒故纵,推波助澜——创造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知识、经验及其各种能力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其他学生并未意识到该问题的价值,此时,教师应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提出,并让学生共同讨论,深化问题,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使其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生:老师,我们平常都说几根线,为什么文章中说是“几痕细线”呢?细线怎么能用“痕”字来形容呢?是不是印刷出问题了?
师:(老师并没有意识到)问得非常好,老师都没有注意到,平常好像不说“几痕细线”,都是说“几根线”,是不是大家也想问了?那大家共同讨论一下这里的“细线”到底指的是什么吧。
生:确实是指电线。
师: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呢?请同学们在联系上下文再次阅读课文,和老师一起找出其中的原因。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会让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一番讨论后)课文中没有写错。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有谁告诉老师呢?
生:因为“痕”与“根”相比,更能够体现出电线“细”。
师:形容“细”的词还有很多,为什么非要用“痕”呢?
生:因为电线原本都是非常细的,当架在电线杆上时,从远处看,不就显得更细了吗?如果不仔细看,有的人就看不出那是电线。并且,我们在字典中查到“痕”是表示“物体留下的印记”,可以理解为“少得有一点痕迹”的意思。课文中使用“痕”来表示“电线”非常贴近,同时课文中也说了是“细线”,更能够体现出电线“淡淡的、细细的”特点。
师:嗯,解释得非常好,老师明白了,大家也明白了吗?
生:老师,我也明白了,“几痕”与“几根”表达都是正确的,都能够形容电线,只是“痕”更能够体现出细线的特点,也能够突出蓝天的蓝。
通过这一节教学,教师并没有被学生突如其来的疑问问倒,而是欲擒故纵,推波助澜,将其深化,引发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作者用“痕”的巧妙之处,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三、放大问题,拓展延伸——创设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遇到不懂或不知的知识,难免会向教师提出。有的问题可单独告知,但有的问题则是大家都不知道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将该问题放大,使问题目标更为清楚,并将个别的创造转变成全班创造,实现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为课堂增添活力,同时也使该问题成为课堂中高质量及高层次的课程资源。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一位学生这样问道:
生:老师,我觉得奥楚蔑洛夫非常可怜。
师:嗯?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学生说他可怜的。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也是为了生存,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得已丧失人格换取生存的空间。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是那时的环境决定了他成为那样的人吗?
生:对,正是由于当时丑恶的沙皇社会使奥楚蔑洛夫成为那样的人。
师:嗯,这篇课文不仅告诉我们有一群如同奥楚蔑洛夫那样见风使舵的奴才,而且还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给予肯定,并将其放大,引导全班学生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加深主旨的理解。
总之,语文课堂是动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生成与预设目标不同的资源,此时,就需要教师大胆放弃已有教学方案,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开发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引导,将其转变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资源,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