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玲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家已从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了以人为本位,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的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很难把握住指导的“度”,不是过分参与,就是过分放手,以致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这些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也曾在他的论著中,提到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得取决于教师指导的程度,没有老师有效的指导,活动肯定是低效的。下面就以一堂动手操作课为例,谈谈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研究话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进行开发和实施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意识不到现实中司空见惯了的各种差异和矛盾。作为老师,就应该善于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发现能够引发他们内心不平衡的现实事物以及社会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把这些现象、差异、矛盾摆在他们面前,引导学生去观察、认识,产生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疑难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密切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们慧眼“拣材”,从众多素材中找到最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题材,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
例:《奇妙的指纹》一课导入
1.老师讲述指纹断案故事。
(出示名侦探柯南的照片)同学们都听过名侦探柯南的故事吧,他被警察称为破案的救星,他严密的推理能力以及高超的断案本领令人称奇。老师最近也看了一集,其中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松山先生被杀,柯南怀疑是寺冈先生所为,可苦于没有证据。此时目暮警官的一番话给了大家新的启示。(放录像)
录像大致内容:目暮警官告诉大家,在手枪上发现三个人的指纹。“其中一个是松山的指纹,一个是寺冈的指纹,那第三个人的指纹会是谁的呢?”大家纷纷思考。柯南突然问目暮警官:“关于手枪上第三个人的指纹,你跟寺冈叔叔说过了吗?当时他是什么表情呢?”目暮警官想起寺冈先生一听到指纹时表情十分吃惊。柯南认定开枪射松山的就是寺冈先生!第三个指纹就是证据。
2.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里有什么想法?
(柯南凭什么认定开枪射松山的就是寺冈先生?指纹为什么能成为证据?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为何能破案?)
3.是呀,小小的指纹为什么能破案?(板书:指纹)指纹究竟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呢?(板书: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有关指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的内容就是——奇妙的指纹。
评析:案例中,老师较好地抓住了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好奇心。她巧妙地借助名侦探柯南指纹破案的故事导入,惊险的故事情节,直观的生动画面,扣人心弦的悬念,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而柯南“开枪射松山的就是寺冈先生!第三个指纹就是证据”这句话,把一个直观的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抛在了学生面前。学生最喜欢侦查、破案之类的惊险故事,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心中的强烈好奇心,激发起他们想研究指纹的热情与学习兴趣,使研究指纹这项活动变成了发自他们内心喜爱的乐于从事的事情,从而把研究 “指纹特殊性”的内驱力变深变广。
一节课导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兴趣、活动的方向、进程与效果。如老师在导入这一环节通过精心预设并智慧地实施有效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选题,教师一定得在导入环节上多加琢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发研究话题。
二、给予时间和空间,无为造就有为
很多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时,往往越俎代庖,由于担心学生不会做,或做不好,所以身先士卒,亲自示范,漠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接受技能的机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表面看来,学生似乎学得很快,可到了后面的环节,同样的问题还会再次出现,老师只得停下来再做指导。可见,老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真切体验。由于老师是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灌输给了学生,学生没有消化吸收,所以学得快、忘得也快。
其实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问题,同时渴望解决问题。
例:老师采集指纹的指导过程。
1.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指纹,有什么发现吗?
2.指纹太小了,看不清,想想有什么办法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指纹。(放大镜、水印、印泥、墨水……)
3.同学们真会动脑,想到了这么多办法。其实你们所说的把指纹通过一些途径收集到白纸上的这个过程,就叫采集。
4.下面我们就先来学着采集自己的指纹,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器材是——
(出示:红色印泥、白纸、湿巾纸、放大镜)看看怎样才能把指纹采集得既清晰又完整。注意听清要求:(出示)
(1)指纹要采集得既清晰又完整。
(2)采集时注意遵守纪律,互相帮助。
(3)采集完后注意用湿纸巾把手擦干净。
5.学生自己采集,教师巡视并拍摄部分学生采集的指纹。
6.(大屏幕当场出示学生采集的指纹)同学们,这是你们刚才采集的指纹,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指纹采集得很清晰,有的不清楚。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在采集中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采集经验)
生:我发现,采集指纹时印泥不能蘸太多,不然看不清指纹。
生:印泥蘸多了,可以在其他地方按按,等印泥差不多时再采集。
生:注意手指不能移动,不然图案会糊的。
7.看来刚才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我们请指纹采集得比较好的同学来介绍一下经验。
8.教师归纳出示采集方法。
(1)蘸的印泥要适中。
(2)以手指指肚为中心轻轻平按。
(3)注意手指不能移动。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摸索学习的权利。他们必将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唯有自己体验得出的真知才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学生有切身的失败或成功的体验,在后来的采集指纹环节中,学生的速度明显比前一组学生快,而且指纹图案的采集也越来越清晰。有时老师的“无为”可以造就学生的“有为”。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不过,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方面的内容教师讲解还是必要的,如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安全注意事项、背景资料等,但绝对不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违背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的宗旨。
三、捕捉生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而具有极强的生成性特征。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会不断派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研究问题的热点、研究的现状,从而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指导,生成出新的研究话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灵活处理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有效生成活动主题,使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
例:认识指纹类型
1.拍摄并出示学生采集的几种指纹,让学生观察。仔细看看,你们采集的这些指纹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都有一个个的线条,线条的样子不一样,组成的图案不一样……)
生:学生指一种指纹形状,那指纹一个个凸起,如同山峰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给这个样子的指纹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1:那就叫它为山峰型。
生2:它弯弯的,中间还拱了起来,如一座座彩虹桥,可不可以叫作“彩虹型”。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余同学也纷纷做思索状,想给一些指纹起名字。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另一种指纹一圈圈的,就像漩涡一样。
师:你是不是想叫它漩涡型。
(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发现:山洞型、甩绳型、声波型……)
3.老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个个都是小小发现家,你们通过仔细观察,临摹绘画,形象概述,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指纹的形状,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评析:目前,担任综合实践教学的老师或多或少受到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不自觉地把一些研究得出的规律当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吸纳者。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该是个具有灵性、充满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好学的,爱思考的,他们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他们会质疑问难,会自己探究、会不断闪烁思维的火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解放学生的手脚,把一个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去总结,自己努力做好课堂的调控者,及时发现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努力做好点拨和引导。
上述案例中,老师巧妙地抓住一个学生无意中的发现,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生成资源,在课堂上灵活点拨,及时借助一些追问,促使学生将思维推向纵深,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智慧的火花。上述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学生给指纹的命名是富有童真童趣的,表现出来的智慧也是无穷的。
四、注重细节评价,激发学习潜能
教育教学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每一细节上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醒自悟的感想、独特的见解、实践操作中付出的辛苦等都应得到应有的鼓励、肯定和认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欲望。在充分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要给予诚恳的建议。
例:(接上述案例)
你们知道吗,你们刚刚经历的过程就是当初科学家们经历的过程,他们也是像你们一样在观察中发现,指纹是不一样的。他们和你们一样,也对几种常见的指纹进行了科学的命名,并且把指纹简单分成三大类。(出示:弓形纹、斗形纹、箕形纹)
1.你们知道它们究竟指的是怎样的指纹吗?看图想象,并试着与名称一一对应。
2.(出示几个指纹图片)指名回答,说出相关的理由或判断依据。
生1:那个指纹的线条像一张张弓一样,我想它应该是弓形纹。
生2:那些线条不封口,有点像簸箕的形状,那是箕形纹吧。
生3:那像漩涡一样的应该就是斗形纹。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根据指纹的样子猜出了它们的名字,看来你们也有科学家的潜质。
生:老师为什么把漩涡一样的指纹称作斗形纹?
师:(出示斗笠的形状)以前劳动人民用来遮阳挡雨的类似帽子一样的器具称为斗笠,你们看,帽沿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路,所以称之为斗形纹。
生:哦,原来如此,老师不说我们还不明白,不过,我们还是比较喜欢漩涡形,因为它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看看,刚才你们命名的指纹其实就是这三种中的哪一种呢?
学生对照自己命名的指纹,兴致勃勃地帮它们重新归类,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划分任务。
师:你们真厉害,如果在那个年代,你们也是这么搞研究,说不定科学史上就会留下你们的大名,你们真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不过,现在也可以有新的作为。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还想利用指纹的这个特征来做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是的,同学们这么聪明,科学家们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你们的有些设想已运用在生活中,北京2008年奥运会选定的奥运公寓安装的就是指纹锁,中国第三代身份证也将带有指纹等生物特征。
6.指纹还能应用在哪儿呢?(绘画、工艺品……)
7.那么课后你还准备继续研究什么?
生1:我的指纹和爸爸妈妈有什么异同?指纹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吗?
生2:指纹可以复制吗?
生3:如何用指纹来美化生活?
……
评析: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因此特别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每当一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从这个活动的各个角度给予评价,为每个小组作一个活动小结;一段学习或一个阶段后,还要对个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渴望获得教师的认可与鼓励,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好的地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推广,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平时胆小的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上述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一个和科学家一样观察、比较、发现、判断的过程,这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老师巧妙地用一些激励、肯定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打开智慧的阀门,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成长,较好地成为了学生的鼓励者、评价者,用她欣赏的眼神,表扬的话语,激起他们心中渴望被认可的热情,把学生心中的英雄主义大大激发了出来。从现场来看,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发现,有的还一下子说出了两种。尤其是给指纹命名这一环节,学生很有成就感,他们想到了许多有趣、形象的名字。
他们不仅自己认识了指纹的特性,而且自己给指纹命名、归类,有同学还指出,科学家的命名现在看来不见得是最贴切的。比如“斗型纹”,很多学生都没见过斗笠,所以还不如他们起的“漩涡纹”来得贴切易懂。可见,民主积极的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不可小觑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活动是否有效、扎实地展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要更多地把时间、精力花在学生身上,引领学生走向实践体验,指导、帮助、诱发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中交流、沟通、影响、补充,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