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创造之花,芬芳劳技课堂

2015-08-18 15:27:58张萍颖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蜻蜓思维能力劳动

张萍颖

当前小学劳技课堂中常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则是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又以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为中心,而教师的讲解则以教材为中心,讲解的内容就更加单纯的以应付考试或考查为中心。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师生交流制作方法,最后进行动手制作。但在学生的凭空思考中,怎么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或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甚至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激情,进而阻碍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缺乏创造性而表现出依赖性、随意性和简单性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我们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就无法改变我们的世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应努力体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基础上,使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小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取得实效的要求。下面笔者将基于前文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 在“问”中思“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到实处,就要高度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通常表现为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和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和疑虑,他们想要急切地去探究的一种内心状态。正是这种特殊的内心状态驱使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从而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出新的问题。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劳动与技术课堂就应该是活动丰富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实践的课堂,那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不断提出有趣、新奇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我喜爱的蔬果》一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师先提供一些蔬果的实物、图片以及泥塑范作,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制作。这样的教法之下,课堂效率一般较高,学生也能较轻松地完成任务,但学生的动手是“行动”而非“创造”。想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够有所创造,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或无意生成的、意想不到的见解,教师应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支持和栽培,让学生创造思维的花朵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芬芳绽放。又如,仍是在《我喜爱的蔬果》一课中,当学生制作了教材所示的苹果和蒜头之后,有学生对于如何制作胡萝卜并让它看起来更加逼真提出了新的问题。但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学生通过对胡萝卜表面进行细节纹理的刻划解决了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灵动思维就成了发展学生创造的源泉。我想,这种充满创造的课才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课,这也必将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疑”中思“变”

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但敢于质疑却更重要。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往往是学生思维积极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在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后才激发出来的创造灵感。而我们所熟知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灵活的、发散的、多通道的思维方式,它活泼生动地体现着创造的无尽魅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倘若能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能够引导学生在“疑”中思“变”,就能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的认知视角,打通学生的探究渠道,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木蜻蜓》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认识了木蜻蜓之后,让学生分组观察木蜻蜓,并说说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说说它为什么能升上天空。在学生相互分享关于木蜻蜓的资料后,再一起动手做一个木蜻蜓。这样的教学过程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可以先行提问:“木蜻蜓是否只能是木头来制作呢?”教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他们在此基础上也将演绎出更多的精彩,在笔者的课堂中就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木蜻蜓难道只能用双手搓动起飞吗?能不能采用其他的方法使它飞起来?这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再来引导学生设计新的木蜻蜓,并尝试新的起飞方式,以实现在“疑”中思“变”,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变得更加灵动。

三、在“常”中思“异”

牛顿对“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平常的现象产生疑问,并最终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常”中思“异”的有力证据,更是思维独特性的表现。独特性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更是源泉。思维的独特性是对思维深度的评价,指思维发散成果的新颖和独特程度。小学生通常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思维往往较为敏捷。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常”中思“异”,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独特性的教学,更能使学生的认知富有鲜明的创造性。

例如,在《中国结——吉祥结》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吉祥结结构,同时分析吉祥结的构造特征,以此为下面制作环节作好铺垫。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编织学习单作为基石,让学生有条理地尝试编织。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完整的思考过程和小组内的思维碰撞,对于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就显得恰到好处,因为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基础上,教师再切合实际地引导学生拓展:如何美化自己的吉祥结?是否能将吉祥结与前一课编织的鞭炮结组合起来?怎样将吉祥结有创意地应用于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拓展活动,都可以训练学生在“常”中思“异”,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决定了他们付诸行动的力度,学生创造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他们在将来的成长速度。综合前文所述,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方位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更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让学生们心中的创造之花在课堂之中散发芬芳!

猜你喜欢
蜻蜓思维能力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热爱劳动
蜻蜓
蜻蜓点水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