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保护

2015-08-18 00:34:51许庆福许梦吴汉涛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耕村落土地利用

许庆福,许梦,吴汉涛



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保护

许庆福1,许梦2,吴汉涛3

(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3;2.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3.即墨市国土资源局,山东 即墨266200)

传统文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土地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而随之消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结合城市更新,加强对传统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

土地利用;传统文化;农耕文化;聚落文化;保护

引文格式:许庆福,许梦,吴汉涛.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保护[J].山东国土资源,2015,31(7):72-76.XU Qingfu, XU Meng, WU Hantao.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2015,31(7):72-76.

土地不仅承载着万物,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土地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中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使之与现代文明包容并存,以促进城乡土地利用的健康发展。

1 土地利用与文化

土地是人类一切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载体或媒介,一切人类文明均建立在土地之上,土地是人类文明的舞台[1],土地利用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生相伴的密切关系。

1.1文化与土地

文化是人类优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概括和认定,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准则。“文化”的英文单词“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配置、养育、照顾,它最初是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

土地是由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过去与现在活动成果构成的物质综合体,是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物质资源的综合。文化的产生是在特别有利的环境中,利用自然资源、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因此,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是人在自身所处环境中进行的创造行为以及所带来的变化和进步[3],而土地则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环境和重要载体。人类早期的文明大都在土地资源条件优越的河谷地带产生,如发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繁衍生息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等。

1.2土地利用中的文化因素

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受到土地类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而文化因素则在较长时期内决定和延续着土地利用形式。文化价值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一定区域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并形成不同利用结构和模式,产生不同利用效果。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不同,造成相同土地利用类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细节,形成不同的聚落特征,以及产业布局差异[4]。如闽南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饮食习惯、居住方式和消费取向等对区域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使建设用地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5]。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利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的尤为突出。如,在青藏高原地区,藏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饮食习惯、居住方式、能源消费及丧葬等传统文化因素对土地利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在滇南多民族聚集区,由于民族价值取向和民族习俗差异引起经济活动差异,使得区域土地利用形成多样化的利用模式[7]。

2 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不同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由于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得人们以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在土地利用上无不留下传统文化的印记。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沉积在土地上的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程度衰落或丧失趋势。

2.1乡村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

由于受特定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乡村地区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和乡村聚落文化,既反应出不同区域人们生产生活状况,也凝聚着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在乡村地区,农耕文化和乡村聚落文化是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形态,由此呈现类型各异的土地利用方式。

2.1.1乡村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由前人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耕作制度、技术与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仰、风俗、能力和习惯等。农耕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农业走向未来的基础。农耕文化中的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农业利用,是农耕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里,逐渐形成了以天、地、人“三才说”为理论依据,以土地整治、田间管理、集约经营和农牧结合为核心的技术经验和知识体系,成为传统农业社会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构成了我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8]。

在我国,除少数游牧民族外,大多为农耕民族,不同的区域结合耕作历史、经验和技术,呈现出不同的农作文化,如南方的水田文化、西南的梯田文化、北方的旱作文化等。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文化更显地方特色。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耕种是哈尼族千百年来主要的生存方式,哈尼梯田是一个属于哈尼族独特的农耕文化,也是一部哈尼族文化的发展史。

2.1.2乡村土地利用中的聚落文化

传统乡村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过程中凝结出的文化精华,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使得乡村聚落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与文化特质。无论是顺应自然环境的村落选址,注重整体架构以传达传统文化意蕴的空间组织,还是富于变化且形式多样的街巷,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无不体现着与自然环境及传统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追求[9]。

在村落选址上,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乡村聚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高原草甸区因游牧而逐草而居,聚居形态无严密组织,建筑轻便;高原山地刀耕火种民族因“人随地走,居随人迁”的土地利用观念,聚落松散,住房简易;气候温和的坡地居民因无需频繁迁徙,聚落组织于较陡山坡,宅田相连[10]。我国西北地区维吾尔族传统聚落,以朴实、敦厚、富于变化的空间,适应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而形成顺应地形、缘水而居的建筑形态和聚落模式[11]。在乡土民居形式的选择上,闽南的土楼、广西的麻栏、草原的蒙古包、西南的吊脚楼、傣家的竹楼、青海的庄巢、陕北的窑洞,以及高原的石碉房[12],均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

2.2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

城市是聚落体系中的重要类型,更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场所。在我国,各具特色的历史性城市不但拥有适应自然环境、体现传统文化的空间布局,更是留下大量反应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上,影响最多的是儒家学说,强调中央集权与帝王之上的观念,在空间格局上,皇城居中,方格网是城市的基本架构,如元大都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的布局,均是这种等级制度充分体现。受墨家学说的影响,城市呈现出较为自由、不规则的布局特点,如齐国都城临淄,南朝都城建康等,均是因地形,就水系,自然布局。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寺、庙、塔等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格局和风貌,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如西藏的拉萨[13]。而在城市中的古典园林、家居住宅中则强调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集中体现与自然景物融合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

城市街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城市的历史街区记录着城市发展演变轨迹,展现着不同时期的典型风貌和地方特色,显示着城市的“记忆”。历史街区无论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还是街巷机理,以及建筑组织方式等,均体现不同的历史特征,呈现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许多城市,工业的布局和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了城市特殊的内在肌理和特质内涵。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众多的工业文化遗存,无论是废弃的工业用地,还是老旧的工业建筑,都是记录工业发展历史、“阅读”工业文化的物质依托。

2.3城乡土地利用变化中传统文化的丧失

随着城乡社会发展演变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一些依存于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记录难有立身之处甚至荡然无存。一些优秀农耕文化渐行渐远,传统乡村聚落不断消失,城市建设也日渐趋同,凝聚在其中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2.3.1农耕文化逐步丧失

农耕文化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明理念之间呈现出的矛盾与对立,使得优秀的农耕文化面临不断流失的危险。许多数千年来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传统耕作方式和技艺,以及许多优良传统和理念正在走向衰落或消失。现在的农业生产中抛弃农家肥、有机肥,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并忽视农作物的倒茬轮作等不理智行为,不仅使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而且也危害了人类自身的生活和健康[14]。

2.3.2传统村落不断减少

传统村落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并成为正在或曾经生活其中人们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精神归属。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数量迅速减少,一些具有整体风貌特色和典型民居特点的村落或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是城市化的农村住区,致使乡村风貌特征和价值丧失。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大量从属于传统村落而存活的传统文化也慢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他们没有文字,只有民间文化;他们全部的历史、文化与记忆都与世代居住村落联系在一起,若传统村落都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可能名存实亡[15]。

2.3.3城市建设日渐趋同

城市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在于它多么奇特的地标性建筑,而在于它的历史底蕴。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同时,不少城市也渐渐失去了个性,新城建设趋同化已成为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许多城市似曾相识而缺乏个性。而在旧城更新中,一些历史街区缺乏系统保护措施,或生硬地仿制,致使城市原有风貌遭到破坏。

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工业文明遗存价值的认识,一些工业场地及建筑的价值被忽略,甚至作为城市发展的负担,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现代工业建筑,昔日辉煌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那些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传统工业城市,工业文明遗产的灭失,对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16]。

3 城乡土地利用中传统文化的保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弘扬中华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中应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留住民族的记忆,留住文化的传承,也留住那份珍贵的乡愁。

3.1乡村土地利用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在乡村土地利用中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之根。

3.1.1农耕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对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农耕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传统饮食结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实践及食疗保健经验的结晶,在发展绿色农业中吸取传统耕作和种植经验中的精华,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农耕情调发展乡村旅游[14],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直接展现。

为保护优秀的农耕文化,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我国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等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保护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典范。

3.1.2传统村落的保护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众多的历史基因,汇聚了丰厚的乡土建筑文化。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历史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记录了村落的演变历程,是乡村聚落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空间格局主要体现在村落的空间形态、街巷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村落肌理,反应了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居住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空间格局的保护,主要保护村落的道路骨架和建筑肌理,防止新修道路以及改扩建等产生的破坏,以及房屋的拆建造成的街巷院落等空间的改变。乡村传统建筑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与居住方式,应重点保护建筑所形成的肌理风貌以及历史建筑等的传统建筑特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复原、修复、整修、整饰、保留、拆除等保护措施[17]。

3.2城市土地利用中传统文化的保护

德国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说过,“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18]。城市物质空间不过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土地利用中,要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护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

在旧城更新中,注重保护、继承和发扬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精华,尊重城市原有的街道骨架和街巷尺度,保护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巷肌理和历史建筑,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和缓冲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在新城建设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于公共空间、建筑与景观设计之中,并与老城区传统文化风貌特征相协调。对于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设立工业遗址公园进行整体性保护,并通过开展工业文化旅游进行保护性再利用。

4 结语

土地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记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聚落文化,均需要得到有效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步入后工业化社会,人们又走向对乡村的回归,农耕文化仍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统筹农村发展与农耕文化保护。聚落汇集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展现着一定区域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在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保护与建设的良性互动。

[1]周秉根,张蕾,张静,等.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2):46-50.

[2]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15-216.

[3]吴晔.关于中国土地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土地,2008,(1):54-57.

[4]李琪,王秋兵,刘扬,等.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826-832.

[5]庄剑顺.人文因素影响的泉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62-63.

[6]摆万奇,张镱锂.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2,24(4): 11-15..

[7]张佩芳,徐旌,周贵荣.滇南山区多元民族文化下的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1,16(1):71-74.

[8]姚兆余.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甘肃社会科,2008,(6):71-74.

[9]金涛,张小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J].人文地理,2002,17(5):46-48.

[10]夏莉莉.不同的土地类型基因形成西南地区多元性文化特[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3):79-85.

[11]闫飞.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聚落地域性人文价值研究[J].甘肃社会科,2013,(3):230-233.

[12]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123-125.

[13]逯平.试论我国城市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2010,(30):79-81.

[14]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3):88-98.

[15]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0.

[16]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7,(2):12-14.

[17]杨振宇,许庆福,崔薛萍,等.农村居民点整理中传统村落保护问题探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4,30(5): 106-108.

[18]Oswald Spengler. the Decline of the West:form and actuality,Charles Francis Atkinson translated[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26.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XU Qingfu1, XU Meng2, WU Hantao3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Shandong Jinan 250013, China; 2.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Jinlin Changchun 130021, China; 3. Jimo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Shandong Jimo 266200,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It is a common national and spiritual home. Land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long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om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isappearing accompaning by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power,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farming culture heritage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le combining with urban renewal,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Land u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rming culture; settlement culture; protection

2014-11-06;

2014-12-01;编辑:陶卫卫

许庆福(1963—),男,山东成武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研究;E-mail:xqf0123@126.com

F301

C

猜你喜欢
农耕村落土地利用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