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我”吧

2015-08-18 21:08王淦生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记叙文议论文

王淦生

尽管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非常宽泛,但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议论文比记叙文更易于上手,多数考生对生活缺乏细致的体验和感悟,加之考场写议论文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而惯性的飞舟是难以阻遏的。其实,写好议论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积淀和睿智的表达。

究竟什么是“议论”?概而言之,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所拟定的论点所包容的种种人情、事理、内部构造、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透,理自现。然而,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似乎“中心论点”一旦确立便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

譬如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中,许多文章开宗明义:智慧是个好东西,是一种人生佳境。按照“议论”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层层剖析,直抵问题的核心。但相当多的考生全无这种意识,他们将“智慧好”视为公理,毋庸论证,结果是“智慧的颂歌”一唱到底,使文章浮于表层,缺乏深度。

201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以“智慧”为话题,智慧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厚,于是选材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很多考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明史上灿若星汉的智慧名人,如李白、苏轼、曹雪芹、弘一法师等等。与前贤进行有关智慧的心灵晤谈,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触及这些智者的皮毛和枝蔓,买椟还珠,就谬以千里了。最普遍、最典型的案例是:18岁上下的高三学子,下笔便是月下品茗、曲径参禅、小舟远遁,酹酒滔滔……分明有“效颦”之嫌,有附庸风雅之弊。这样的作文,给人的感觉是虚空、做作、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原因何在?一是高中学子的文史哲知识积淀不够丰厚,不易体察那些“大智慧”的博大深沉,很难拥抱他们胸罗万象的精神世界;二是一些考生考前大背名人事迹,结果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弄巧成拙。考生在写作中应当抒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为生活之树长青,只要有心,每一片绿叶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考生写作时不能高度“忘我”,动不动就请古今名人来帮忙。正如今年一位考生在作文中所言:不要真情实感,不需形式创新,只需把大段捣烂如泥的“王开岭”、“史铁生”、“周国平”们注入固定模板,便会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一语切中了当下中学生作文的弊端。

在表达时,有些考生为了凑满800字,使出了两手“绝招”:一是拼命举例,周国平如何,汪国真如何,王国维如何……字数不够例子凑;二是大量引用名言警句,林徽因如是说,林清玄如是说,林语堂如是说……林林总总,就是没有“我”怎么说。其实,800余字的临场议论文只须精选一两个“事例”,作者的精力应当集中于剖析这一两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从不同的层面挖掘它。若用多个事例,则必须处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能随心所欲,想到哪件是哪件。至于引述名言,绝对不能多,不能滥,多了就等于剥夺了自己的发言权,滥了就会重复雷同。例子也好,名言也罢,其总量无论如何不能超过自己的表达。切记:支撑作文的,不是“名人事迹”、“名言警句”,而是你自己的分析议论。

尽管今年江苏高考三分之二的考生都写了议论文,但最拔尖的优秀作文中,却大多数是记叙文。那些优秀的记叙文,大多着眼于小人物、小经验、小升华、小智慧……文章简单平实,却给人以不尽的启示。其实,文体本无高下之分,但时下很多同学认为议论文有“模板”好套,有格式可循,在高考时可以拿到“保险分”。其实,这种僵化的议论文程式只能使临场作文出现更多“大路货”,更多人撞车,考卷上尽是“公理”“常理”“大道理”,既不“分解”,又不“剖析”,以“叙”代“议”,不究“为什么”,全无“议论”味,拼凑痕迹明显……这样的作文是很难获取“保险分”的。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回忆道:“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因为中学生年纪尚小,未经世事,对复杂的人情事理缺乏分解和剖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相当薄弱,故多数人不擅“议论”。而中学生的“先天优势”就是感性知识丰富——我们有“无忌”的童心,有热情扫描现实世界的充满好奇的双眼,许多成年人看惯了、麻木了的东西在我们的眼里却能够熠熠生辉,大有意趣。因此,让18岁左右的高三学子写关于“智慧”的文章,是不适合将笔墨过多投向为多娇江山竞折腰的“风流人物”身上的。我们处于寻常巷陌,无法接触到那些具有“济苍生、安社稷”大智慧的英雄人物。不了解人物的细节,焉能胡编?所以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将目光投向“凡人小事”和来自日常生活的“小智慧”。小智慧是十分可爱、最可珍惜的,是它们默默无声地成就了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智慧”。凡是写得好的记叙文,均是在生动描述“小经验”“小能力”“小境界”的基础上,揭示“小升华”,迸发“小灵感”,展示“小美妙”,因此这方面的记叙文成为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中最亮丽的风景。比如下面这篇高分作文。

【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优秀习作】

智慧,就藏在房间里

妈妈对爸爸的评价:平时挺精明,一到钱上就犯浑,只知道乱花钱,败家。

可不是?打我记事起,买房子、搬家、卖房子就成了常态,少说也换了四五个地段。若家底殷实犹可说,可咱家却刚达小康,几番折腾下来,已经举了不少外债。

爸爸和财务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跟客户谈账目时几百万的数目也得精确到个位,如此细致的人儿怎会连家中的存款、经济状况都不清楚?莫非真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外精细了,对内就糊涂?我有些不明白。

不过细细想来,爸爸几次一意孤行决定买下的房子,其位置都有点名堂。譬如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家的房子择在镇中心,虽然位于中心,却拥有罕见的静谧,大概是与喧嚣马路隔着几幢楼房和一片树林的缘故吧。看着远处人来车往纷杂不已,耳畔却时常听见群鸟啁啾。年纪尚小的我,不懂得“大隐隐于市”,却在这明媚的阳光中领略到静的美好,收敛了顽皮和野性。

上初中时,爸爸看上了一处邻近学校的房子。地理位置虽然不错,价格却出奇地高。大概把家里百十平米的老房子卖了,再垫点钱,才换得那六七十平米的新居。那关口,爸爸打开家里的存折算了一下,又借了点钱,就轻飘飘地将钱交给了房主,全然不顾一旁闪着噬人目光的妈妈。后来的日子,我们一家度着有史以来最难熬的时光。但多亏了这一决定,每逢冬季,我不必在寒风中赶远路,缠人的支气管炎不再发作,平安地度过了初中三年,整整三年。

唯一一次让我不满意的新居,便是高中时代的房子。为了延续初中的传统,父亲仍在学校旁边找了间房。但我搬进去一看,却比初中的更狭小,更简陋,网络、电视全没有,平日用来消磨时光的手机也只好交出。高中三年的色调,变得乏善可陈。听着我倾诉满腹牢骚,爸爸只在一旁呵呵一笑说:“现在啊,还是艰苦点吧。”说来也怪,一些过去的朋友遇见了我,却惊讶往日颇为散漫的我多了些沉稳,啊,兴许真的长大了呢!

高中的生活,终于迎来尾声。一日,我与爸爸闲聊:“爸,以后还搬家么?”爸爸意味深长地答道:“你考走了,就不搬了。”我默然。忽地明白,父亲的多次搬家仅仅为了我啊。

我想,妈妈评价爸爸“花钱发昏”,可能有些道理。但是,爸爸所为看来却蕴有某种智慧。只不过,这智慧被爱包裹起来,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里的某处罢了。

本文完全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孟母曾经“三迁”,为的是寻找一个更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老爸为孩子求学也来了个“三迁”,迁出了智慧,迁出了无声的大爱。这种智慧,旁人难悟,但作者悟到了:“它被爱包裹起来,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的某处。”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记叙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简谈“议论文”写作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