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
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随着改革开放,西藏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西藏独特的高原地区条件,农牧业发展存在一些优势,由此,实现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西藏生态农牧业跨越式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西藏农牧区发展现状分析
1.农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到2012年,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农牧部门统计, 2012年农业产值为118.33亿元,比2011年增长8.2%,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53.39亿元,比2011年增长7.6%;林业产值2.56亿元,比2011年增长6.9%;畜牧业产值59.02亿元,增长了9.1%;渔业产值0.22亿元,比增长了1.8%。
2.农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一江两河”流域的开发, 以及实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牧区生态园建设。通过改造低产田,人工种草,围栏草场和改良草地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
3.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农牧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覆盖面不够,与城镇交流不够畅道。二是商品化规模小,远低于国内其它地区,与内蒙古、青海等省份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商品化水平低,导致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西藏三大产业从业人数合理化分析
2012年,按三次产业划分西藏地区总的从业人数为185.55万人,三大产业间的劳动力人数及产值对比情况如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93.41万人,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50.30%,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30%;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22.57万人万人,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12.20%,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4.5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69.57万人,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37.50%,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20%;由此可知,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比例过多,超过二、三产业人数之和。农牧区人力资本的开发,能有效推动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实现农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牧区的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地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西藏生态农牧业跨越式发展。
四、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科学控制人口增长量
西藏地区是以农牧业为主,农牧区人口占到7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农牧区人口出生率呈现增长,人口增长同时,相对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议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增强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城乡流动人口,处理好老龄化问题的,对人口的绝对增长量进行科学减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从而减少,还要通过加强教育的方式,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2.加强城镇化建设力度
针对西藏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小城镇,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空间。小城镇是实现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既有利于农村的优势体现,又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以城镇的发展带动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农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切实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实现转移创造机遇,减少农牧区剩余劳动力长期积聚在农牧区带来的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合理优化布局,充分发挥高原生态农牧业特色,做好农牧产品深加工;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86.
[2]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
[3]西藏统计年鉴2004-2013.
[4]郑小六,李英杰.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J].农村经济,2003(14),16.
[5]http://www.sina.com.cn.2004(03)10:09,华声报.
[6]李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6(6).
[7]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8]张奋勤.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么菲菲(1990.04- ),女,硕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