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宁++孙海燕++曹佩丽
摘要 分析了现代农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以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措施;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90-02
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做到科学发展,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必须规划先行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开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还是项目申报争取、产业龙头打造、资本运营升级,以及围绕资源推介的招商引资方向,都应该进行合理规划。首先,要通过积极认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及资源实际,发挥优势、规避风险、趋利避害,选择和把握好一定的发展方向,量体裁衣、量力而为、切合实际、科学规划。在找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状况,选择1~2个最多3~5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合理制定规划。要从规模、发展目标进度、时间表上做出设想、安排和要求。不能具体细化的事项,也要综合分析论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构想,并留足处理空间和余地[1]。在确定了方向和路线以后,围绕农业开发和经济运行的指导思想,着眼长远,依规划、看蓝图真正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跨越发展。遇到突发情况时,更要认真研究,仔细论证。切忌想到什么做什么,出现问题束手无策,最后导致乱象频出[2]。
2 注重因地制宜
制定规划,确定操作过程,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市场定位,结合资源状况,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2条底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立足地处山区的实际情况,更要讲求实事求是。与平原地区不同,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有优势,也有劣势,既有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也受很多环境因素制约。在考虑发展思路、方向以制定规划时要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的思想和理念。要着眼长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优势,并在发展中不断优化资源结构,使之持续、永续、高效地循环利用。而不能采取掠夺式的经营,只顾眼前利益,盲目上项目、抓产业,到头来得不偿失,既没有创造出金山银山,又丢掉了绿水青山。山区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要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一是靠山吃山。立足山地资源实际,可以抓住金银花、茶叶、中药材等各具地方特色、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及生态特点、适应性强的地方优势资源,迎合市场需求,搞好规划及产业开发。这样,可以一举多得,既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绿化了山头,治理了石漠化。应该千方百计谋划好山区农业新思路,做好山地农业发展这篇大文章。二是发展中,要做到规模与质量并重。有规模无质量,固然没有出路。有了质量,规模却上不去,也无法实现产业化。譬如有些地方出产某种优质特色农产品,但受区域环境限制,虽品质品位极高,却不能做大、做强。如果受限于自身条件,不能走规模开发的道路,可尝试开发高端产品或任其自然发展,作为市场补充。在规划过程中要避免不具备条件硬上马的做法。
3 做好土地流转
要积极因时因势利导,探索实现土地流转管理的渠道和方式,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制。面对当前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难、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等工作,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从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在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后交付企业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需要改变原有状况集中连片开垦、耕作时,可依托有关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土地连片整治,充分考虑水源、交通状况、地貌特征、农田基础设施摆布、管理半径、产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选择进行适度的改造及设施建设。既要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又不至于过多破坏原有结构和改变使用、利用性质[3]。此外,倡导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经营权有价、有序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升级。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或直接以流转好的大面积土地进行招商引资,吸引资金注入,还可以尝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做法,推动融资模式创新。真正实现盘活资源,进一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4 培植龙头企业
围绕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是企业。他们必须是能够衔接市场和生产的中坚力量,既要懂得把握市场需求规律,又要具备组织生产的资本运作能力[4]。在竞争中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实现一定规模,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能够逐步做大做强,真正形成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并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扶植龙头企业的目的,是要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盘活农业资源,实现产值效益最大化,农业提质增效,最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把企业能否具备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作为考虑的首要条件及因素来进行论证、评估。培养龙头企业,还要着眼人才培养,不仅要引进外来人才,更要引导更多乡土人才、本土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使企业日益成为集聚人才的场所和实现其价值的舞台。面对众多的劳动者,要使企业成为他们实现劳动价值,获取务工收入的场所[5]。
5 强化技术装备
众所周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要大力提倡向农业科技进步要生产力,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一系列相应的专业集成技术,储备技术资源和力量,完善物资配备,全面武装农业产业各个链接,以强大的科技配套夺取更高产出。二是要探索实行政企合作、院企合作等模式。由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下企业,实行包保责任制,在联系企业过程中,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以致用,定向定点进行指导,确保技术到位率;也可与相关专业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实行联动,做好技术转化和人员培训,以减少技术、人力资源使用上的盲目性。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加大技术及人才储备,为企业做强做大和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夯实基础[6]。
6 加强后续预期
在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跟踪后续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和形成预警处置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涉及相关专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应该实行专家评估、科学决策。要力求避免“拍脑袋、拍胸口、拍屁股”等一切草率、随意的行为及现象发生。为减少和避免出现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让企业遭受重创的诸多因素,要积极思考现状,预期未来。针对当前存在的状况,预见性地提出问题,对不良趋势要有警觉,更多地为引导良性发展想招、支招。避免出现频繁上马项目导致流转的大片土地转来转去或间断闲置、改变用途,造成资源浪费和政策、资金扶持“打水漂”。最后再找理由、寻借口以“摸着石头过河”推卸所有责任。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遇到需要调整、改变生产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抑或是转产停产、合并重组等情况,决不能草率而行,因为土地等生产资料、农业资源一旦做出性质上的改变以后,有时候是难以恢复的。
7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曹利群 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2]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3]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4] 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5] 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74-79.
[6] 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2001(5):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