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烟草GAP的概念、研究进展及烟草种植中推行GAP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汉中烟区推行烟草GAP管理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行烟草GAP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烟草;GAP管理;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86-02
GAP是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英文缩写,最早于1998年由美国提出。GAP系统主要是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避免农产品受到污染,可以从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采取措施,最终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在实际生产中烟草GAP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良好的烟叶生产方式,它要求既要抓生产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产的环境效益,要做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通过采取一系列标准化烟叶生产技术措施,切实提高烟农收入,保障烟叶质量安全。
1 烟草GAP管理的研究进展
我国烟草GAP管理最早于2003开始初步探索,由云南省曲靖市与德孟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合作进行GAP模式烟叶生产。2005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发布《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1-20014.11-2005)》,同年中国烟叶公司启动了“烟叶质量管理体系”的烟草GAP研究项目,为中国烟叶GAP发展提供了契机。2011年起,普洱市、遵义市、郴州市等烟草公司相继与第三方认证公司合作,通过了基地单元烟草GAP管理认证推荐[1]。国家烟草专卖局从2012年起将烟草GAP管理作为烟叶生产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要求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并于2015年1月发布《烟草良好农业管理及控制规程(YC/T 523—2015)》等14项烟草行业标准。
2 推行烟草GAP管理的重要意义
烟草生产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优质烟叶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但是当前我国烟草种植过程中也存在种植地分散、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的问题[2]。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全面实施,烟草行业面临的形势逐渐严峻,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实行先进的烟叶生产管理方式,不断提升烟叶质量和安全性,是当前烟草行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烟草GAP管理的推行,一方面,可以加强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落实,规范烟叶生产活动,逐步建立与生产优质烟叶相适应的技术推广体系,从而改变烟农思想观念,逐步完成传统烟叶生产管理方式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全面提升烟叶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烟草GAP管理的推进,有助于植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优质烟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汉中烟区推行烟草GAP管理的有利条件
3.1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汉中北依秦岭,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各县区年均气温14 ℃,年日照总时数为1 183~1 651 h,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 700 mm,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总流域面积27 246 km2,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重工业受到严格限制,农药和化肥也被有效控制,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3]。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汉中烟区生产环秦岭优质烟叶提供了良好基础。
3.2 扎实的烟叶生产基础
汉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烟叶,有近30年的烟叶发展历史,已建立了完善的市、县、烟站、村4级技术网络,培养了一大批烟叶生产技术扎实的稳定烟农,也历练了一批掌握烟叶生产标准化技术的烟叶技术生产指导员,使其具有较强的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汉中市局坚持以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单元为载体的发展方式上逐步落实,保障了基本烟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在信息管理上,全市烟农实行100%的户籍化档案管理,配套研发使用了烟叶基地单元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从上到下对烟农烟叶生产的实时管理。扎实的烟叶生产基础为烟叶GAP管理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
3.3 完善的标准体系支撑
汉中市烟叶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环秦岭山地特色优质烤烟综合标准体系、烟叶标准化生产体系、烟叶精益生产实施方案已发布运行多年,在各县均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烟叶生产管理已经逐步走上现代烟草农业的轨道,为烟草GAP管理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标准体系支撑。
4 汉中烟区推行烟草GAP管理的制约因素
4.1 提高烟叶质量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烟区的部分基本行政领导对提高烟叶质量的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产量、轻管理、轻质量的现象。只考虑烟叶生产带来的税收效益,一味追求种植面积的增长和产量的提高,不注重生产过程管理、收购烟叶质量和收购等级纯度[1]。二是部分烟农对提高烟叶质量的认识不够到位。部分老烟农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思想严重,观念守旧,存在经验主义和抵触新技术的问题,再加之劳动力不足,对诸如井窖式移栽、不适用鲜叶处理等先进技术难落实到位,最终导致烟叶质量不高。
4.2 烟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
汉中属于山地烟区,受地理因素限制,烟农居住不集中,烟田分布较为零散,户均种植面积较小,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自主租赁、调换等形式为主,政府、村组、烟农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的政策、机制、模式还不够完善,烟叶种植规模化受到影响。山区交通不便、种植规模化程度低等因素,导致了烟叶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落后,部分烟农劳动成本投入较高,种烟比较效益降低,影响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制约着汉中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先进技术的落实存在“一刀切”现象
在烟叶生产先进技术研发及试用的过程中,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和气候条件下进行试点或试验,缺乏系统性。汉中烟区海拔区间跨度较大,最低处洋县烟区仅400 m左右,最高处宁强烟区达到2 000 m左右,降雨、病虫害特点、土壤结构等均有差异。一些气候特殊的烟区,未经充分的科学调研,不考虑实际烟叶种植环境情况就原样照搬,盲目地进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甚至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不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还可能会阻碍烟草GAP管理的推行。例如烟叶新品种的推广、新农药的使用、烘烤技术等,均要因地制宜,充分调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推广,才能对烟草GAP管理的推行有助。endprint
5 汉中烟区推行烟草GAP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大烟草GAP管理宣传力度
思想认识的统一决定着烟草GAP管理推行的成效。烟草行业要站在烟草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实际出发,对政策和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宣传推行烟草GAP管理的重要意义。对于基层行政领导,要从烟叶质量与烟叶产区存亡发展的角度出发,争取镇、村级对烟草行业推行GAP管理的支持。对于烟草行业内部工作人员,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及《烟草良好农业管理及控制规程》,让人人都懂得什么是烟草GAP管理,烟草GAP管理的控制要素都有哪些,从而把推行烟草GAP管理融合到平时的技术指导中。对于烟农,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利用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讲事实,摆道理,争取得到烟农对烟草GAP管理的认可,从而提高烟草GAP管理的推广力度[2]。
5.2 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创新生产组织模式
一是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由烟草公司牵头,县政府、农业局支持,成立烤烟种植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坚持“政府引导、银行信贷、烟草扶持、权属在户、种植在社、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指导烟农以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发展规模生产经营。二是发展家庭农场。烟叶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一种较优良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是我国烟叶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有效地实现烟叶生产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促进烟叶种植规模化。三是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从育苗、起垄、移栽、植保、烘烤等关键环节入手,依托烟农合作社,建设专业化服务队,切实为烟农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3]。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在已规划的基本烟田中,按照“依托水源建烟田,围绕烟田抓配套”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往年易受干旱灾害的烟田进行配套修建,重点建设提灌站、蓄水池等烟水项目,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烟叶生产不因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而影响烟叶的产量及质量。二是实行土壤改良。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定期对烟区的土壤进行普查、化验分析、研究,制定土壤改良实施方案,推行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措施。三是适度推广烟用机械。重点解决起垄、施肥覆膜、移栽打孔、中耕培土、植保等用工量较大的烟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问题,降低烟农劳动成本投入,提高烟叶生产效益及规范化程度。
5.4 全面监控非烟物质
非烟物质指的是不属于烟叶和烟梗的所有物质。提供不含非烟物质的优质烟叶是烟草GAP管理的一项关键内容。它要求从大田种植开始根除非烟物质源,在烟叶烘烤、分级扎把、储存保管及烟叶运输中去除一切非烟物质,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培训工作,向烟农积极宣传控制非烟物质的重要性;二是在育苗过程中,保证湿润和漂浮育苗的水源干净、无杂物,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育苗基质及育苗肥;三是田间管理期,要及时清除烟地杂草、地膜、农药包装物和生活用品废弃物等;四是不适用鲜烟叶要在规定的销毁池内进行处理;五是烟叶采收过程中,烟叶不要随意放置在地面上,避免非烟物质的混入;六是保证烟叶烘烤环境与装烟场地的卫生整洁;七是在专业分级和收购场所悬挂非烟物质控制的标识牌,设置非烟物质收集桶,严格控制非烟物质进入烟包;八是对收购烟叶的每个部位进行留样并监测分析[4]。
5.5 建立烟叶质量追踪体系
推行烟草GAP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生产优质烟叶,建立烟叶质量追踪体系,是保障烟叶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烟农户籍化档案数据库,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所有现种烟农户依次进行编码,分别建立烟农户籍化档案,内容包括种植面积、种烟历史、家庭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历年交售烟叶质量和纯度等情况,对烟农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培训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烟农质量管理小组,把20~30户烟农编成一个质量管理小组,并对其进行统一编码。三是在烟叶交售过程中,同一烟农质量小组进行集中交售,并将小组交售烟叶及时打包,烟包上要标明等级、数量、交售日期、烟农质量管理小组编码的标签信息,同时还要放置含有验级员、称量员、仓管员信息的“三员卡”,从而通过数据库追踪到烟农、地块等有关信息,实现烟叶在产区的质量追踪。
5.6 强化GAP考核管理
市、县烟草局要分别制定相关奖罚措施,下发烟草GAP管理推行实施方案,在生产检查中要严格按照《烟草良好农业管理及控制规程》进行考核,对工作实施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对各烟区在农药管理、烟叶调制与烤房管理、非烟物质控制、农户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检查,对于存在问题的烟区,要下发整改通知单,责令限时整改到位。
6 参考文献
[1] 陈风雷,孙光军,王霞,等.中国烟叶良好农业规范(GAP)发展现状与问题[J].中国烟草科学,2003,10(34):5.
[2] 赵元宽.推行GAP管理是中国烟叶生产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09-112.
[3] 张强.汉中市烟叶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13(25):444.
[4] 马京民.烟草GAP生产管理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8(10):55-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