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常见外寄生性皮肤病

2015-08-17 09:15宋丽王杰沈辰峰叁都哈西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皮肤病

宋丽++王杰++沈辰峰++叁都哈西

摘要 皮肤病是马属动物常见疾病,而外寄生性皮肤病在临床上更常见。该文综述了临床上常见的外寄生性病,以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 马属动物;皮肤病;外寄生性

中图分类号 S85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64-02

皮肤病是马属动物常见疾病,但由于皮肤病种类繁多,症状各异,且多为慢性发展,致死率较低,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临床上常见的外寄生性皮肤病更是被忽略,这不仅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也降低饲料的利用率。

1 蜱病

蜱类是多种脊椎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其幼虫、若虫和成虫活动期都需要吸宿主动物的血液,经蜱叮咬,宿主的皮肤组织破损、留下微小的伤口,有时引起皮炎,发生糜烂,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1]。蜱感染多寄生在腿部、尾部和鬃毛周围(图1),它们能引起动物啃咬腿部和腹部、皮下肿胀及某些过敏反应,情况严重的会导致贫血。同时,蜱类也是传播焦虫病的中间媒介,有些蜱还可导致马的瘫痪,但不常见。

蜱的分布各异,流行情况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蜱流行的区域,做好定期皮肤表面检查,检查粗的鬃毛通常可见到卵,有时也可见到蜱。发现以后,立即将蜱摘除,同时定期进行药物喷洒,如局部使用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药物。

2 虱病

虱子感染相对普遍,是马严格控制的一类寄生虫病。一般包括咬虱(biting lice)和吸吮虱(sucking lice)[2],这2种虱子感染时都会引起瘙痒症,一般不会有显著的皮炎症状,但显著的皮炎由动物蹭或啃咬等自我损伤引起的,而损伤的皮肤通常会继发感染。如果感染延长且自我损伤较严重时,会产生鱼磷和刨片,伴有结痂的渗出性皮肤病。

虱子感染一般在晚冬和早春被毛变化的季节比较流行,常寄生在动物的颈部两侧、背部和尾部(图2)。诊断虱病有时比较困难,可以从动物身上大面积的患病区用皮肤刷取一些碎片到透明的玻璃、硬黑纸或塑料瓶中,在暗的表面用放大镜观察。但一些病例的寄生虫非常少,这些都没有实际的诊断价值。对虱子进行有效治疗比较困难,需要小心管理好感染动物来进行控制,同时要治疗与患畜相接触的动物。局部可以用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药物治疗,10~14 d治疗1次,共治疗2~3次。另外,对畜舍及用具进行喷洒。如果发生继发感染,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

3 苍蝇叮咬

对动物来说,苍蝇是疾病的机械传播者,比如伤口上生蛆、旋皮蝇蚴病、盘尾丝虫病及丽线虫病等。而苍蝇叮咬引起的皮肤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也常常被忽视,常引起动物瘙痒、脱毛、疼痛、啃咬及蹭等症状。在天热的季节,地理位置比较潮湿或干燥,圈舍靠近水源地或沟渠,环境卫生较脏的情况下,苍蝇叮咬会比较流行。

对马来说,蚋属苍蝇(simulium spp)比较常见,又称黑苍蝇(black flies),这类苍蝇在早晨和傍晚后活动频繁,常叮咬身体少毛的部位,如脸部、耳朵、颈部、背部和腿部。这些苍蝇的叮咬导致机体严重的炎症、瘙痒和叮咬部位的疼痛,特别是耳缘和头部。有时导致耳廓出现棘皮症,也有些动物会对某一处叮咬表现强烈的过敏反应。

一般情况下苍蝇叮咬诊断较简单,但有时诊断也较困难,因为苍蝇叮咬与其他昆虫叮咬症状很相似,因此要仔细检查,同时结合病史、地理环境和动物发病季节综合判断。

局部可用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药物治疗,有些情况下可在皮肤上涂抹凡士林润泽皮肤,防止皮肤干燥,软化表面鳞屑痂皮[3]。也可将煤油与凡士林混匀涂抹在皮肤表面,防止苍蝇叮咬。而控制苍蝇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打扫圈舍,清理粪便,尽量将动物远离水源地圈养。

4 螨病

螨虫感染相对较少,有马疥螨(sarcoptes equi)、马痒螨(psoroptes equi)和马足螨(chorioptes equi)3种[4]。前两者并不常见,而马足螨比较常见(图3),一般在冬季流行。马足螨主要感染身体的下部,特别是腿部。动物感染马足螨后,常抓、蹭、咬自己腿部,或者抬腿,导致皮肤脱毛、起皮屑和结痂,进而导致细菌继发感染。在重度感染时,可见严重的自我损伤,某些情况还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瘙痒症的严重性或皮肤损伤的范围并不预示寄生虫数量的多少。某些严重感染的病例症状却不明显,而其他一些症状严重的病例却很难发现病原体,这就意味着很难确诊。遇到上述情况时,可通过皮肤刮片的方法诊断。患部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剪毛,用刀片反复刮取皮屑,至皮肤轻微出血,取刮出物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5](图4)。为避免皮屑被吹走,可在刀片上蘸少许石蜡油。

螨病的治疗可局部使用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药物进行清洗,也可以涂抹伊维菌素软膏。全身性注射伊维菌素或服用伊维菌素片剂[6],7~10 d治疗1次,共应用3次。另外,治疗与患畜相接触的动物,同时对畜舍及用具进行喷洒。

5 丽线虫病

丽线虫病,又称“夏日溃疡”(summer sores),是由一些柔线虫的幼虫特别是蝇丽线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7]。成虫在胃内寄居产卵,幼虫通过粪便排出,随后幼虫被中间宿主苍蝇吞食而进入皮肤、伤口以及长期潮湿的部位。

丽线虫病通常引起动物的溃疡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可以见到单一或多发性溃疡节结,出血或者渗出血液。有时会出现大量的肉芽组织或引起伤口长期不愈合(图5)。在温暖潮湿的地方丽线虫病比较常见,病变最多见于腿、腹侧、包皮、阴茎尿道口、眼角周围,特别是内眼角以及创口(图6)。

该病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症状、发病季节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可以通过深部皮肤刮片和渗出物的细胞学检查发现幼虫,也可以用温盐水冲洗伤口溃烂面并收集在平皿中,有时能够看到幼虫。

此病的治疗可在创口局部使用有机磷和抗炎药膏以促进创口愈合。创口应尽可能包扎,控制环境和动物身上的蝇类。严重的全身性注射伊维菌素或服用伊维菌素片剂,7~10 d治疗1次,连用3次。

6 参考文献

[1] 于心,叶瑞玉,龚正达.新疆蜱类志[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12-13.

[2] PASCOE R R,KNOTTENBELT D C.Manual of equine dermatology[M].W.B.SAUNDERS,1999:133-134.

[3] 李国勤,周占琴,晓红.家畜常见皮肤病与诊断[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30.

[4] 汪明.兽医寄生虫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73.

[5] LITTLEWOOD J D.Diagnostic procedures in equine skin disease[J].Equine vet educ,1997,9(4):174-176.

[6] LITTLEWOOD J D,ROSE J F,PATERSON S.Oral ivermectin pas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orioptic mange in horses[J].Veterinary Record,1995(137):661-663.

[7] ROSE R J,HODGSON D R.马兽医手册[M].汤小明,齐长明,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88-389.endprint

猜你喜欢
皮肤病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皮肤病患者“3不要”
你知道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吗
皮肤病用药五大误区
心情不好会导致患皮肤病吗
调肺理脾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辨治
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张晓杰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
哪些皮肤病不宜使用肤轻松?
改良Ad:YAG激光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