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环++陈德贤++覃萍
摘要 对原种繁育中经常出现的蚕病,如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白僵病、曲霉病、农药中毒病等病的病症、发病规律进行阐述,并根据蚕病发生条件及各类蚕病特点,提出了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原种繁育;蚕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60-03
蚕病发生会给原种繁育带来很大损失,原蚕无法正常生长、老熟结茧或者簇中死笼、后期死蛹、蚕种微粒子检疫不合格等都对原种生产带来极大损害,蚕种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影响原种的正常供应和一代杂交种的生产,经济利益也直接受损。对蚕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与防治是原种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原种生产中常见的蚕病有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真菌病中的白僵病和曲霉病、农药中毒病等。引起蚕儿发病的主要因素有病原菌或农药毒物存在、养蚕技术粗放、气候高温多湿影响、桑叶质量差等,其中消毒不彻底、有病原毒物存在是发病的必要因素[1]。除了病原必须存在外,还与病原能否侵入蚕体内、病原数量和毒力强弱、蚕体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当病原体侵入蚕体内的数量、毒力超过了蚕体的防御机能,就会引起蚕病发生。蚕体生理状态及抗病力强弱,对于传染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外界环境条件是直接影响蚕体抗病力的强弱,影响病原体致病力的大小,以及能否侵入蚕体的条件。在防病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对蚕儿有利而对病原不利的环境条件,防止蚕病传染[2]。
原种生产中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有食下传染、伤口传染、接触传染、胚种传染4个途径。因病蚕的胃液、粪便、蜕皮,以及尸体流出的汁液污染桑叶,而被蚕儿食下感染称为食下传染;因蚕座过密、眠起不齐、操作粗放等引起蚕儿皮肤受伤,被病原入侵引起发病称为伤口传染;真菌孢子或多化性寄生蝇产卵于蚕体,穿过皮肤致病为接触传染;通过患病母蛾所产的卵传给下一代幼虫,使其发病,即为胚种传染,如微粒子病,在蚕种生产中普遍发生。病源的扩散传播主要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2条途径。
广西蚕业总站针对原种繁育中常见蚕病防控制定了系列消毒防病制度,这套制度包括桑园管理、蚕期管理、室内外环境消毒、桑叶消毒等方面内容,按照这些制度对蚕病进行综合防治,能有效控制病原,全面保证原种生产环境洁净,为原种繁育安全生产保驾护航[3]。
1 微粒子病
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寄生在蚕体内引起的一种病害,在卵、幼虫、蛹、蛾4个阶段均能发生,可通过胚种传染。微粒子病是对原种生产威胁最大的一种蚕病,属毁灭性病害,生产中必须对全部母蛾进行检疫,当整批蚕种病毒率超过0.2%时,即判该批蚕种不合格[4-5]。被微孢子感染,在蚕期不容易被发现,照样能正常上簇制种,直到检疫结束才能判断该批蚕种是否合格。由于对病情信息了解的滞后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利于别的批次的防病消毒,因此在原种繁育中,任何时候都把对微粒子病的防控作为原种生产的重中之重。
1.1 病症
带有微粒子病的蚕种收蚁后,蚁蚕发育不良,1龄疏毛期长,生长慢,小蚕多,迟眠蚕多,眠起不整齐,行动迟钝,生长缓慢,起蚕多半蜕皮蚕。感染微粒子的4、5龄蚕气门下方,腹脚附近有胡椒斑点,尾角悠黑,绢丝腺呈乳白色不透明或显脓泡状小点。对病蚕、不结茧蚕、病蛹、病蛾用600倍光学显微镜镜检,发现有微粒子孢子。
1.2 发病规律
微粒子病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2种传染途径。微粒子孢子可感染大部分鳞翅目昆虫,普遍存在于环境中,随风飘扬,飘洒于桑园、蚕室蚕具等各处室内外环境,如附着在卵面,收蚁时随蚁蚕咬破卵壳食下病原,如附着在桑叶,随蚕儿摄食桑叶而食下病原,通过食下传染途径发生微粒子病。因原原种携带微粒子孢子,继续饲育带毒蚕种,通过胚种传染的途径使所饲育原种感染微粒子而发病。
1.3 防治
保持养蚕制种环境洁净,无微粒子病原。室内外环境用有效氯浓度为1%的漂粉精溶液喷洒消毒,对用具进行浸泡消毒,消灭环境及用具上的微粒子孢子。对室内外地面粉尘定期抽样作预知检查,及时掌握环境中病原分布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消毒。及时处理各种生产污染物,清扫环境,将草纸、蛹壳等污染物集中在指定地点焚烧。将蚕期、蛹期、蛾期淘汰出来的弱小蚕、病死蚕、死蛹、不结茧蚕、油污茧、病蛾等污染物,先放入装有石灰的小桶中,再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不随意乱丢。养蚕前对所有蚕室及用具进行“两消一洗一熏蒸”,蚕期每天对蚕室内外地面进行消毒,进出蚕室、贮叶室、制种室要遵循洗手、换鞋、换工作服等卫生制度。
精心饲育,良桑饱食,提供适宜饲育环境,提高蚕体强健性。严格淘汰弱小蚕,并对1~3龄病弱蚕、迟眠蚕、蚕沙作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
预测预报桑园害虫发生情况,及时扑杀害虫,避免野外昆虫与家蚕的微粒子病交叉传染。根据虫情及繁育计划,科学管理桑园,将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将长效农药与短效农药相结合,及时清理桑地及周边杂草,冬季对枯枝落叶及剪伐枝条进行焚烧以清园,用二氧化氯或石灰粉消毒桑园,清除鳞翅目昆虫越冬场所。
原种繁育用叶全龄消毒清洗,直接从唯一饲料——桑叶入手,切断食下传染途径。1~3龄用叶用有效氯浓度0.30%~0.33%的漂粉精溶液浸泡10 min,并清水漂洗;4~5龄大蚕用叶用有效氯浓度为0.33%~0.40%的漂粉精溶液在全自动桑叶消毒流水线上消毒清洗。
母蛾检查及补正检查是切断胚种传染的有效方法。原原种采用单蛾检查与集团母蛾检查相结合的检毒方法,多看视野,确保不漏检,保证原原种检毒的准确性。原原种袋蛾准确,样本与蚕种一一对应,保证送检样本的代表性。原原种母蛾检查的准确性,为原种繁育提供了无毒蚕种,从源头切断胚种传染。收蚁后,按饲育区对卵壳及剩余蚁蚕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作为母蛾检查的补正,及时纠正母蛾检查的错漏。endprint
2 血液型脓病
2.1 病症
血液型脓病通称脓病,本病由于发育龄期不同,外部病症有差异。各龄蚕前出现不眠蚕,狂躁,徘徊于蚕座边缘,4~5龄期环节膨胀,如竹节状又称高节蚕,5龄后期体色乳白、皮肤易破、流白色脓汁又称脓蚕。显微镜下镜检发现六角形多角体病毒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标准。
2.2 发病规律
属急性传染病,从感染到发病一般3~5 d,以眠前发病最多,此病全年各季均有发生,高温多湿季节发病加剧。传染源主要来自病蚕或桑园害虫尸体,粪便经口、创伤传染为主。蚕座密、人为操作粗放使皮肤擦伤、养蚕环境闷热通风不良、桑叶叶质差,食湿叶、蒸热叶,均可诱发此病[2-3]。
2.3 防治
脓病发生都是因为养蚕环境有少量的病毒存在,因此必须采取以抓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用漂白粉和新鲜石灰对养蚕环境、蚕室、蚕具进行严格消毒。二是严格提青分批,适时饷食。三是蚁蚕及起蚕洒“防病一号”进行蚁体蚕体消毒,止桑、5龄每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消毒。四是淘汰弱小蚕、迟眠蚕、落地蚕,减少蚕座二次感染。五是严格处理病蚕和蚕粪,集中入石灰缸掘土深埋。六是重视桑园除虫,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桑叶采、运、贮保鲜,提高叶质。七是加强蚕室通风换气,降低高温危害,防闷热。八是进行抗菌素添食,在4~5龄起蚕添1次,5龄每隔2 d添1次抗菌素类药物。
3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败血病是原种繁育最常见的蚕病,在蚕期、种茧期、蛹期、蛾期均普遍发生,结茧率低、死笼率高,大部分是因为感染了细菌病。细菌病给原种繁育带来大面积减产,经济损失比较严重。
3.1 病症
由于细菌性病死尸体都软化腐烂,又称软化病。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急性病,患病蚕在死亡前大多与健康蚕一样,在体型、体态、体色上没有什么变化,病蚕将死时才会出现胸部膨大、肌肉紧张、吐胃液、排不正形粪等病症。死后尸体迅速液化变色,随腐烂变色,常因细菌种类不同表现尸体腐烂情况不同。黑胸败血病表现为胸中主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最后全身发黑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灵菌败血病表现为体表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流出红褐色污液。青头败血病表现为胸部背面出现绿色尸斑,尸斑下还会出现气泡,血液稍微混浊,呈土灰色,有恶臭[1]。
败血病不仅在蚕期发生,蛹期及蛾期都会发生。蛹期发病为败血蛹,生产上最常见的败血蛹有2种,一种是由于大杆菌引起的黑色死蛹,全体变黑,扁瘪液化不能拾起,另一种是由球菌引起的死蛹,背脉管先开始变深而至深褐色,再延及全身,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长,尸体并不能很快腐烂。蛾期发病时,蛾腹部扁瘪肥大,活动力较差,触角和翅膀不振动,很快死亡,在节间膜透现黑褐色或红色,脚和翅易脱落。
3.2 发病规律
细菌性败血病主要是由细菌污染环境引发,传染途径主要是伤口传染,因此与技术操作,以及饲养温、湿度较为密切。蚕座密,操作粗放,增加蚕体伤口;环境高温多湿,细菌繁育快,接触病菌机会较多,增加感病机会,发病增多。蚕蛹发病,主要是幼虫阶段皮肤上遗留的细菌带入茧内后,因采茧操作粗鲁,造成蚕蛹受伤而传染;由于削茧和雌雄鉴别过早或操作粗暴,造成创伤传染;病蛹与健康蛹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引起感染发病。
3.3 防治方法
细菌性败血病传染有创伤、食下2种传染途径,与操作技术、饲养温湿度、接触病菌机会有密切关系,所以应做好蚕室蚕具消毒工作,搞好环境卫生,防止蚕儿创伤,给桑、除沙、采茧、削茧、蛹体雌雄鉴别、捉蛾、拆对等操作要细致。严格进行蚕室、贮桑室及环境的消毒,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定期消毒。桑叶因经过消毒清洗,表面蜡质层破坏,细菌更容易侵入,因此防止桑叶发热、发酵、变质,以及保证桑叶新鲜尤其重要。饲养操作中防止蚕体受伤、蚕座密度适宜。忌喂湿叶,蚕室及上簇室加强通风换气,必要时用空调或抽湿机排湿。添食抗菌素,3龄开始各龄饷食添食1次,5龄隔天添食1次。
4 真菌病(白僵病及曲霉病)
4.1 病症
白僵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病症,随病发展,食桑减迟,行动迟缓,伏在桑叶下面,蚕体上或气门周围出现浅褐色状油迹病斑或无病斑,临死前吐液,头胸向前伸出,初死尸体柔软有弹性,逐渐变硬,体色呈桃红色,后1~2 d全身长满白毛,体僵硬,称为白僵。
曲霉病在小蚕1~2龄期最易发生,病蚕食桑少,尾部萎缩,尸体稍带黄色,体干瘪,缩小硬化[4]。
4.2 发病规律
白僵病传染源是白僵病蚕和野外僵病昆虫尸体的分生孢子,及利用白僵菌对森林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时,飞机喷洒的白僵菌孢子。白僵病主要经皮肤接触传染,其次创伤传染,从感染到死亡,小蚕期2~3 d,大蚕期5~6 d。
曲霉病菌生命力很强,在蚕粪饲料、竹木等有机物上均能繁殖,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30 ℃以上高温多湿条件有利于发病,蚁蚕感染2~3 d死亡,蚕具消毒后多湿发霉易造成发病。
4.3 防治方法
对蚕室、蚕具要彻底消毒,注意开窗换气排湿,对竹木蚕具曝晒防霉。蚁蚕和起蚕用“防病一号”蚕体消毒。在僵病发生严重时要添食“克僵一号”等防僵药。禁止晾晒收购僵蚕,严格控制病源扩散。加强饲养管理,发现僵蚕投入石灰缸中深埋或漂白粉溶液中浸泡,及时处理好病蚕尸体。与森林主管部门协调,周围森林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时与蚕季错开。
5 农药中毒病
2012—2013年,武鸣原种基地桑园多次受农药污染,连续几个批次的原种发生农药中毒病,蚕儿吐水死亡,降低了蚕种产量,也打乱了桑园管理及用叶计划,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经过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用药、分片管理、用叶前试喂等措施,之后没发生过农药中毒。
5.1 病症
蚕儿接触或食下有农药桑叶,都可能引起中毒,有突发性、群体性的特性,表现为蚕儿乱爬、吐胃液、颤抖、摇头、痉挛、呈“S”形弯曲等症状。
5.2 发病规律
常用的有机磷、有机氮、菊酯类农药、化肥及烟草气味,经药液污染桑叶或飘进蚕室都能发生中毒症。
5.3 防治方法
按照原种繁育批次安排及各批次用叶计划,分片分块使用农药,科学管理桑园。养蚕期桑园必须用短效药,适期用药,保证农药残效期已过后才用叶,并在大量用叶前做试喂试验。少用粉剂,喷药注意风向,尽量防止农药随风吹到另外地块。经常了解桑园周围农田农药使用情况,采叶时留出保护行。蚕室周围不能存放农药,喷雾器不能进蚕室或用作添食喷水,蚕室周围桑园喷农药时,提前关闭门窗。
发生农药中毒应通风换气,用石灰粉等隔开污染桑叶,并加网除沙,将中毒蚕、健康蚕、轻微中毒蚕分开。丢弃污染桑叶,并冲洗贮叶室,换用清洁桑叶喂蚕。敌敌畏、敌百虫、乐果、杀灭菊酯等有机磷或菊脂类农药中毒,小蚕用清水喷体,大蚕在水中淘洗2~3 min,用解磷定针剂2支或硫酸阿托品6~7片加水500 mL喷洒桑叶,添食解毒,用碱水浸泡蚕具,并清水多次洗刷后再用;杀虫咪、杀虫双等有机氮农药中毒,用盐酸肾上腺素600倍液喷洒桑叶,连续添食3~4次。
6 参考文献
[1] 钱元骏,李荣琪.怎样防治蚕病[J].蚕业科技,1979(7):11-20.
[2] 陆有华,黄可威,吴春生,等.坚持蚕病调查 做好蚕病防治工作[J].江苏蚕业,1987(2):22-24.
[3] 谭正前.蚕病防治方法的探索[J].四川蚕业,1999(4):41-42.
[4] 钟发明.浅谈蚕病防治方法与技巧[J].四川蚕业,2009(4):40.
[5] 蔡志伟,鲁兴萌,吴忠长.野外昆虫与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防治[J].蚕桑通报,2000(2):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