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达·吐尔达洪
摘要 利用塔城盆地4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9月至2012年2月的A0或A文件,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寒潮天气发生次数,运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变化特征,以期对提高寒潮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 寒潮;气候统计特征;塔城盆地;1960—2012年
中图分类号 P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50-01
塔城盆地属于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素有“粮仓、油仓、肉库”之美誉。每年秋季到来年春季,该地区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不仅对本地区的支柱产业——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且强降温引起的倒春寒、霜冻等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严重危害[1]。塔城盆地是新疆乃至全国天气的上游,是影响我国寒潮天气冷空气南下的关键区,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寒潮天气的发生、结束时间、强度及其伴随的降水及大风做出提前预报预测及预警具有重要作用[2]。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塔城盆地4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9月至2012年2月共52年A0或A文件资料,按照寒潮标准定义,以寒潮天气发生次数作为定量表征指标,统计了塔城盆地寒潮天气过程资料,统计中以3—5月为春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应用合成法分析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的月际、年际演变特征[1-3]。
2 寒潮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
2.1 空间分布
塔城盆地寒潮天气发生次数有明显的区域小气候特点,空间分布表现为塔城盆地寒潮发生总次数达1 073次,其中托里最多,达316次,其后为塔城、额敏,均为275次,裕民以247次居第三;四季中冬季寒潮发生次数最多,达733次,占总次数的49%;秋季次之,达517次,占总次数的34%;春季最少,为259次,占总次数的17%。各站春季、秋季、冬季寒潮天气发生次数,除托里以秋季发生次数最多外,其余各站均以冬季发生次数最多。此外塔城盆地山区站托里在夏季曾发生过1次特强寒潮,时间为1996年8月28—31日,24 h降温15.5 ℃,48 h降温19 ℃,72 h降温16.9 ℃,日最低气温降至2.5 ℃(出现于8月31日)。由于夏季寒潮发生次数极少,故仅做统计,不对其做具体分析。从空间分布来看,寒潮天气的发生与地形有密切关系,塔城和裕民地处盆地的边沿,同一天气过程对两站产生的影响结果比较接近,出现寒潮的时间基本相同,极端最低气温比较接近,而额敏地处盆地底部,海拔较塔城、裕民低,冷空气进入塔城盆地后堆积下沉,故而极端最低气温比塔城、裕民低。
2.2 月际分布
塔城盆地寒潮天气多出现于11月、12月,达203次,其次为1月、10月、2月,出现次数分别为186、135、129次;4月、3月出现次数分别为87、71次,居第三;9月、5月最少,其出现次数为34、25次。
各站各月寒潮出现次数各不相同,但均以9月、5月出现次数最少。塔城、额敏以12月最多,11月、2月、1月或4月次之,10月、3月、4月(或2月)居第三;裕民以11月最多,12月(或10月)、1月、2月次之,10月(或12月)、4月、3月居第三;托里与其他3站月际分布有些不同,其最多值出现于10月,11月、1月、12月次之,2月、4月、3月居第三。
2.3 年际、年代际分布特征
塔城盆地寒潮天气发生次数年代际分布呈现“多—少—少—多—少”的交替演变形势,其中1960年代寒潮发生次数最多,达259次,其次为1970年代,达258次,21世纪初年居第三,达215次,1990年代居第四,达210次,最少为1980年代,为171次。各站寒潮发生次数年代际分布各不相同,其中,塔城寒潮发生次数年代际分布呈现“少—多—少—多—少”的分布形势,裕民、额敏呈现“多—少—少—多—少”的分布形势,托里呈现“少—多—少—少—少”的分布形势。
3 结论
塔城盆地寒潮天气空间分布表现为托里最多,达316次,其后为塔城、额敏,均为275次,裕民以247次居第三;四季中冬季寒潮发生次数最多,塔城盆地最多,南部乌苏、沙湾次之,中部最少的特点。塔城盆地寒潮天气多出现于11月、12月;其次为1月、10月、2月;4月、3月出现次数居第三;9月、5月最少。各站各月寒潮出现次数各不相同,但均以9月、5月出现次数最少。塔城、额敏以12月最多,11月、2月、1月或4月次之,10月、3月、4月(或2月)居第三;裕民以11月最多,12月(或10月)、1月、2月次之,10月(或12月)4月、3月居第三;托里与其他3站月际分布有些不同,其最多值出现于10月,11月、1月、12月次之,2月、4月、3月居第三。塔城4站寒潮发生次数呈现一致的减少趋势,但仅塔城、额敏、托里呈显著减少趋势(分别通过了0.05、0.01、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4 参考文献
[1] 李海花,刘大锋,庄晓翠,等.阿勒泰地区2008-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09(5):12-15.
[2] 方雯,刘忠礼,屈信军,等.博州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特征分析[J].青海气象,2010(5):22-27.
[3] 张林海,庄晓翠,胡磊.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干旱气象,2010(1):7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