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华++费希望++吴沂林
摘要 通过田间定点试验,设置了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腐熟剂3个处理,定期取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容重等理化性状,并对小麦的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3年还田,对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钾、水解氮含量和降低土壤容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小麦;有机质;容重;产量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19-01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成分,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1]。目前,上海市奉贤区每年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量达10万t以上,自2010年起大部分秸秆的处理方式为直接还田。对于稻麦轮作的田块,每年秸秆还田量逾12 750 kg/hm2。连续多年还田后,耕层内未及时腐熟的秸秆量明显增多。该文主要研究探讨奉贤区柘林镇稻麦轮作田块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后对后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为秸秆合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为连续多年定点试验,试验田块位于奉贤区柘林镇景稔合作社内,种植制度为稻麦轮茬。试验点自2010年起已连续3年稻麦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量在13.5 t/hm2左右。2010年试验点基础地力:pH值7.4,有机质15.5 g/kg,全氮0.123%,全磷0.81 g/kg,全钾2.11%,水解氮98.1 mg/kg,有效磷23.2 mg/kg,速效钾229 mg/kg,容重1.30 g/cm3。
1.2 试验材料
试验点使用的秸秆腐熟剂为上海联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谷霖牌秸秆腐熟剂。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扬麦11,播种方式为人工直播。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定位试验开展前采集试验田基础土样进行养分分析,每年秋季测定各田块的容重及养分值。秸秆还田处理每茬作物前期增施碳铵300 kg/hm2用于调节碳氮比,其中,加腐熟剂的处理每茬作物前期增施秸秆腐熟剂30 kg/hm2,使用时与碳铵混匀撒施。其他用肥水平和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2-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通过稻麦秸秆还田连续3年还田,土壤有机质、全钾、水解氮逐步提高,土壤磷含量出现下降趋势[4]。土壤容重在还田第2年下降幅度较大,还田3年后下降趋势放缓。添加秸秆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不大(表1)。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在小麦生长期内,对小麦田间总苗数进行跟踪调查,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小麦返青后分蘖发生较早较快。在进入拔节期后,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分蘖衰亡较慢;添加了秸秆腐熟剂处理小麦的有效分蘖比另2个处理多,这可能与气象温、光、水协调配置后,秸秆腐烂加快并释放养分有关,秸秆腐熟剂加快了秸秆的腐烂速度,对小麦分蘖后期提供了一部分养分(表2)。
2.3 不同处理对小麦穗粒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在小麦成熟后,对小麦的穗粒结构和产量进行了考察,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在穗粒结构和最终产量上差异不大。秸秆还田添+腐熟剂处理的小麦有效穗和千粒重最高,但也因群体效应过大,导致小麦实粒数最低,最终产量与其他2个处理持平(表3)。
3 结论与讨论
奉贤区连续3年实行秸秆还田政策后,很多农户认为秸秆还田导致土壤耕层秸秆量增多,会对小麦发芽生长带(下转第225页)
来不利影响。本定位试验通过连续3年稻麦两茬还田,定期对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进行考苗考种。试验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3年还田,对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钾、水解氮含量和降低土壤容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6]。但监测结果也表明,在头3年还田过程中,土壤磷含量会出现下降趋势,在实际生产中应当注意及时补充磷肥。
4 参考文献
[1] 江永红,宇振荣,马永良.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1(5):209-213.
[2]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618-623.
[3] 曾木祥,王蓉芳.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J].土壤通报,2002(5):336-339.
[4] 朱玉芹,岳玉兰.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4(3):106-108.
[5] 孙星,刘勤,王德建,等.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7(5):782-786.
[6]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5):870-8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