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泳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德宏冬季种植的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以合作88为对照,比较了9个品种的生育期、特征特性、抗病性、产量等。结果表明:云薯605、中薯20号、青薯9号、云薯606、中薯18号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可在德宏地区推广种植;昭薯3号可进一步试验;丽薯14号、师大5号宜淘汰。
关键词 冬马铃薯;新品种(系);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09-02
德宏州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2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5 ℃,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8~24.3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是发展冬马铃薯的最佳区域。据统计,到2014年冬马铃薯面积已达1.03万hm2,总产量达24.96万t,商品产值达42 564.9万元,平均产值41 322元/hm2。但是因为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州内大多数马铃薯主产区主栽品种为合作88,多年的种植导致品种出现了退化现象,抗病性逐年减弱,产量降低,从而严重限制了本地冬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2]。因此,有必要引进新品种,以加快德宏州冬马铃薯生产步伐。2013年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牵头,在德宏州芒市进行了9个品种(系)的区域试验[3-7],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于芒市芒市镇大湾村,海拔890 m,试验田为砂壤土,土质疏松,地势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前茬种植优质水稻,生长情况良好。
1.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9个,包括:中薯18号、中薯20号、青薯9号、丽薯14号、昭薯3号、师大5号、云薯606、云薯605、合作88。中薯18号来源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与云南农大农学院,中薯20号来源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与德宏州农科所,青薯9号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丽薯14号来源于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昭薯3号来源于昭通市农科所,师大5号来源于云南师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云薯606、云薯605来源于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即每个参试品种为一个处理,以合作88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0.08 m2(4.2 m×2.4 m)。采用生产上普遍采用的宽窄行单垄双行条播方式种植,宽行0.8 m,窄行0.4 m,每小区种植4行,每行15株,株行距0.28 m×(0.4+0.8)/2 m,每小区共60个种薯。小区间不设走道,重复间及四周设走道宽0.4 m,四周留有2 m以上的保护行。
1.4 田间栽培管理
11月22日播种,人工点播,施复合肥750 kg/hm2、尿素225 kg/hm2、磷肥375 kg/hm2,锌肥、硼肥各30 kg/hm2。12月30日、1月15日、1月25日、2月15日进行中耕除草;12月20日、1月20日、2月10日进行田间灌水;在整个生育期间均未发生虫害,未进行田间防治。
1.5 数据记录处理
试验数据记录参照“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执行。相关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录入和整理,用DPS 7.05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LSD差异显著性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参试品种的特征特性
2.1.1 马铃薯参试品种的生育期表现。由表1可知,各品种的出苗期、见花期、成熟期、生育期差异较大。合作88(CK)出苗最早,丽薯14号出苗最晚;在冬作条件下,开花较少,大多数品种都不开花;成熟期最早的是青薯9号,最晚的是中薯20号、丽薯14号和云薯606;生育期81~95 d,最长的是中薯20号(95 d),较合作88(CK)延长5 d,最短的是师大5号(81 d),较合作88(CK)少9 d,其他品种与合作88(CK)相当。
2.1.2 马铃薯各品种植株形态特征。由表2可知,各品种在植株形态上有一定差异。丽薯14号、昭薯3号、师大5号由于种薯原因出苗不整齐;茎色较为特殊的品种为青薯9号(略紫),其余全部为绿色;叶片颜色差异不大;大多数品种不开花不结果,或开花结果较少;株高在32~61 cm之间,中薯18号最矮,云薯605最高;株丛形态均为直立,株丛繁茂性除了师大5号较弱外,其他都较强。
2.1.3 马铃薯各品种块茎性状。由表3可知,全部品种的结薯都较集中,薯型、皮色、肉色、芽眼、块茎类型、商品薯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从大中薯率看,比合作88(CK)高的有中薯20号、云薯605、昭薯3号、青薯9号、师大5号,比合作88(CK)高0.7~14.2个百分点,其中昭薯3号的大薯率最高,达到44.0%。比合作88(CK)低的有丽薯14号、云薯606、中薯18号,中薯18号最低,比合作88(CK)低11.7个百分点。
2.1.4 缺陷情况。试验考种全部品种未发现空心情况。昭薯3号田间裂薯率最高,达到了8.5%,田间烂薯率达到3.0%。
2.1.5 主要病害发生情况。整个生育期内,青薯9号晚疫病发生达到5级;丽薯14号、合作88(CK)达到3级,中薯18号达到1级,其他品种均未发生病害。
2.2 马铃薯参试品种鲜薯产量比较
由表4可知,小区平均产量以云薯605最高,为41.6 kg,折合产量达到41 600 kg/hm2,其次是中薯20号、青薯9号、云薯606、中薯18号,折合产量分别为38 700、38 100、35 900、35 400 kg/hm2,上述5个品种均比CK增产,比CK增产幅度在2.9%~20.9%之间,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其余品种比CK有不同程度的减产,且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是师大5号,达到了35.2%。
3 结论与讨论
增产品种中,云薯605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与对照品种合作8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是下一步示范种植的重点关注对象;中薯20号、青薯9号、云薯606、中薯18号与对照品种合作88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综合性状较对照品种合作88优,因此考虑上述增产品种均在本地进行下一步的示范种植。昭薯3号虽然表现为减产,但是田间大薯率较高,综合考虑将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丽薯14号、师大5号较对照品种合作88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考虑将淘汰出本地区域试验。
4 参考文献
[1] 刘喜才.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30.
[2] 唐启义,玛光明.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郭冬花.浅山干旱地区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187.
[4] 胡松,吴正凯,郑晓峰.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37-38.
[5] 陈亚伟,李彩霞.豫东二季作区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16-118.
[6] 宋勇,刘明月,何长征,等.湖南春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5(4):208-211.
[7] 刘才宇,武际.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3(4):5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