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风++周军永++孙其宝++陆丽娟++俞飞飞++刘茂
摘要 进行峰后葡萄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峰后葡萄在歙县地区表现为平均单穗重608 g,果穗大小整齐。果粒呈近圆形,完全成熟时紫红色,着色均匀;平均单粒重15.33 g,比巨峰葡萄平均大3.5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8%~15.9%,可滴定酸为0.25%。浆果8月底成熟,丰产性中等,果皮上色均匀。果肉质地脆,硬度比巨峰高,口感优于巨峰,引种综合表现良好。
关键词 峰后葡萄;引种栽培;物候期;结果性;适应性;经济性状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084-02
目前,安徽省巨峰系中熟葡萄品种栽培基本上占全省葡萄鲜食品种总量的80%左右,主要为巨峰和藤稔,品种结构较单一;同时巨峰葡萄普遍存在坐果不良、着色较差等问题,藤稔葡萄存在品质差、耐贮运性差等问题。为满足生产需求,调整葡萄品种结构,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引进峰后葡萄品种,对其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适应性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峰后葡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巨峰中选育的实生变异品种,单果重高于巨峰,果实含酸量低,风味口感优于巨峰[1]。经过连续多年观察,峰后葡萄在歙县地区坐果良好,丰产性中等,果皮上色均匀,综合品质优于巨峰,引种表现良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4 ℃,极端最低气温-12.7 ℃,年最高气温40.8 ℃。年均降水量1 477 mm,日照时数为1 928 h,平均无霜期230 d。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取自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示范基地——歙县万兴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品种为峰后葡萄,对照品种为巨峰葡萄。栽培模式为大棚避雨,高垄栽培,架式为“T”字型,株行距为2.0 m×4.0 m。
1.3 峰后葡萄关键栽培技术
1.3.1 架式及栽培密度。该品种树势中等偏强,种植时架式宜选用单干双臂 “T”型棚架,棚架栽植株行距可定为2 m×4 m。避雨栽培可采用简易避雨棚或钢架大棚。
1.3.2 修剪。①夏季修剪:一般在萌芽后10~15 d分次进行抹芽,留健壮、着生位置好的芽。一个结果母枝只保留1个新梢,新梢间距25 cm。花期一定要控制新梢生长,通过主梢摘心提高坐果率。一般在结果部位以上6~8片叶为宜,坐果后结果枝延长梢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摘心[3]。②冬季修剪:定植当年冬季修剪结合刻芽保证萌芽整齐,无空膛。第2年冬季修剪时,每个主蔓上间距15~20 cm培养1个结果枝组,每个结果枝组留2个芽修剪。
1.3.3 花果管理。①保果:该品种比巨峰葡萄坐果率略高,为进一步提高坐果率,于花后1~3 d进行保果处理1次,用10 mg/L赤霉素浸泡果穗[4]。②套袋:套袋应在晴天进行,以10:00前或16:00以后为宜,忌雨后高温套袋。套袋前对果穗进行药剂处理,可采用高效低度、无农药残留、无药渍的保护性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类。待药液晾干后即可进行套袋。
1.3.4 肥水管理。①基肥:一般在采果后至晚秋(初冬)时节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用量为30 t/hm2,采用开沟施入。②一般花后追施三元复合肥450~600 kg/hm2。在幼果膨大期和果实采收后追施钾肥,以促进果实膨大,增加树体贮藏养分。果实成熟前,可以轻施1次磷钾肥,一般施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幼果膨大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可进行叶面施肥,主要为0.2%~0.3%磷酸二氢钾、0.1%~0.2%硼砂。③水分管理:花前适当灌水,保持土壤湿润。花期控水,花期浇水一般引起枝叶徒长,对开花坐果不利。果实膨大期及时灌溉,从生理落果到果实转色期前,是葡萄果实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一般每隔10~15 d灌溉1次。果实转色至果实成熟,一般要控制水分,以利于葡萄糖分积累和控制成熟前的果实病害。越冬前注意灌1次越冬水,以滴灌方式较好。
1.3.5 病虫害防治。病害防治贯彻“以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为减少病害的发生,葡萄萌芽前全园喷1次3~5 °Bé石硫合剂。生长季园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少施氮肥,合理负载。避雨栽培时注意灰霉病的预防。花序分离期至开花前是防治灰霉病的重要时期,可用50%多霉威1 000倍液,或40%嘧霉胺1 000倍液,或78%科博800倍液+40%嘧霉胺1 000倍液。花后至封穗前,可用50%多霉威1 000倍液,或40%嘧霉胺1 000倍液,或50%科博1 200倍液。
1.4 试验方法
1.4.1 物候期观察。记录葡萄萌芽期、开花期、成熟期等时间;其中果实发育期计算和成熟期推断参照刘崇怀等[2]的方法。
1.4.2 果实品质分析。①果实外观品质的分析:测定果穗单穗重、单粒重等指标。②果实内在品质的分析:一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取10穗果实,从每个果穗不同部位随机取10粒,共计100粒,挤压破碎后取其汁液,用手持折光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二是可滴定酸含量测定。取10穗果实,从每个果穗不同部位随机取10粒,共计100粒,压汁后测定,参照陈毓荃[5]的酸碱滴定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观察
从表1可以看出,引进的峰后葡萄品种在3月底至4月初萌芽,5月初进入初花期,8月底成熟,果实发育期为108~110 d。峰后葡萄成熟期比当地主栽品种巨峰迟2周左右,属于中晚熟品种。
2.2 结果性及适应性观察
从表2可以看出,在避雨栽培下,峰后葡萄生长势中等偏强,比巨峰略强,树势易控制。峰后葡萄坐果率比巨峰葡萄略高,未经过保花保果,峰后葡萄穗形整齐,且果实着色均匀,产量稳定。
2.3 果实品质测定
经过多年连续观察,峰后葡萄结果稳定,果实颜色鲜艳,完全成熟为紫红色,着色均匀,无“花脸”现象。从表3可以看出,果穗呈短圆锥形,中等紧密,果穗呈大小整齐;平均单穗重608 g。果粒近圆形,平均单粒重15.33 g,比巨峰葡萄平均大3.5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低于巨峰,果肉质地脆,硬度比巨峰高,口感优于巨峰。
3 结论与讨论
经观察,峰后葡萄在歙县地区表现为平均单穗重608 g,果穗大小整齐。果粒呈近圆形,完全成熟时紫红色,着色均匀;平均单粒重15.33 g,比巨峰葡萄平均大3.5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8%~15.9%,可滴定酸为0.25%。浆果8月底成熟,丰产性中等,果皮上色均匀,引种综合表现良好。
4 参考文献
[1] 徐海英,刘军,柳华智,等.优质大粒葡萄新品种‘峰后[J].园艺学报,2000,27(2):153.
[2] 刘崇怀,潘兴,郭景南,等.葡萄品种浆果成熟期多样性及归类标准评价[J].果树学报,2004,21(6):535-539.
[3] 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等.峰后葡萄在冀中南试栽表现[J].河北果树,2006(2):8-9.
[4] 张国军,徐海英,闫爱玲.峰后葡萄栽培技术要点[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5):25-26.
[5]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