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不同插植密度对博优691产量的影响

2015-08-17 16:14廖学群王新张建林黄广平张泽佳许徐标彭国巍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产量

廖学群++王新++张建林++黄广平++张泽佳++许徐标++彭国巍

摘要 为探索杂交稻新组合博优691在粤东地区合理插植密度,提高种粮效益,2009年晚造,以博优691为试验品种,在2个试验地点,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对博优69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插植密度越大,博优691的有效穗数越多,产量也越高。因此,在粤东地区,要掌握好适宜的插植密度,适当增施分蘖肥比例促早发,提高博优691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充分发挥博优691的丰产稳产潜能,提高粮农种植效益。

关键词 博优691;插植密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027-01

插植密度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和群体结构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合理的插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博优691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晚籼型杂交稻组合,该组合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广、耐寒性较强等优点,是粤东地区晚造当家组合之一[1-2]。目前,粤东地区多数农户习惯栽培密度过稀,导致博优691的产量还不够高,因此有必要研究粤东地区不同插植密度对博优691产量的影响,为优化博优691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于2009年晚造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埭头村(土壤肥力中等,土质为砂壤土)和潮阳区关埠镇路外村(土壤肥力较高,土质为壤土)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进行。

1.2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博优691。

1.3 试验设计

2个试验地点均设6个插植密度处理,分别为处理A:20.0 cm×16.7 cm,30.0万穴/hm2;处理B:20.0 cm×20.0 cm,25.0万穴/hm2;处理C:20.0 cm×23.3 cm,21.5万穴/hm2;处理D:20.0 cm×30.0 cm,16.7万穴/hm2;处理E:20.0 cm×33.3 cm,15.0万穴/hm2;以当地习惯栽培的密度为对照(CK),即20.0 cm×26.6 cm,18.8万穴/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0 m2(4 m×5 m)。

1.4 田间管理

2个试验地点均于7月18日播种,采用湿润育秧,8月7日移栽,叶龄为6叶左右,浅插2~3cm,双本插植,试验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肥水管理:N∶P2O5∶K2O的施用比例约为1∶0.4∶0.7。纯N总施用量为210 kg/hm2,其中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为6∶4。基蘖肥中,基肥约占60%,分蘖肥约占40%;穗肥分2次施用,促花肥于倒4叶施用,约占70%,保花肥于倒2叶(颖花分化期)施用,约占30%[3-6]。磷肥全作基肥施用,钾肥作基肥和拔节肥分2次施用,各占50%。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生产相同。

1.5 调查内容

调查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数、始穗期、成熟期和株高,成熟期取样考种并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博优691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表1),溪南埭头试验点密度处理A、B、C、D、E的产量与CK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关埠路外试验点只有密度处理A的产量比CK增产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密度处理的产量均与CK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通过比较产量结果可以看出,同一个试验地点,博优691的产量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个试验地点均呈相同的趋势,如溪南埭头试验点处理A、B、C、D、E、CK的插植密度分别为30.0万、25.0万、21.5万、16.7万、15.0万、18.8万穴/hm2,其产量分别为9 402.10、9 037.13、8 857.36、8 304.46、7 985.79、8 843.75 kg/hm2,这说明,与CK相比,合理增加插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博优691的产量。另外,不同的试验地点相同的插植密度处理,关埠路外试验点的产量均比溪南埭头试验点的高,其原因可能是关埠路外试验点的土壤肥力比溪南埭头点高。

2.2 不同插植密度处理博优691产量构成因素与其产量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在同一个试验地点,随着博优691插植密度的增大,其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增多,而每穗粒数则随之减少。以关埠路外试验点为例,处理A、B、C、D、E和CK的最高苗分别为537.0万、448.5万、435.0万、375.0万、370.5万、400.5万穗/hm2,有效穗数分别为363.0万、304.5万、292.5万、268.5万、252.0万、276.0万穗/hm2,每穗粒数分别为170.8、178.2、183.9、197.0、208.0、192.3粒;而同一个试验地点的不同插植密度处理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差异不大。

通过对博优691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溪南埭头试验点博优691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 9**、-0.902 1**、0.276 5和-0.233 3;关埠路外试验点博优691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 7**、-0.959 3**、-0.261 3和0.017 2。由此可以看出,在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30 9**(溪南埭头试验点)和0.973 7**(关埠路外试验点);每穗粒数与产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下转第33页)

分别为-0.902 1**(溪南埭头试验点)和-0.959 3**(关埠路外试验点);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则较低。由此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多少是决定博优691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即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博优691的有效穗增多,产量亦增加。插植密度小的处理,虽然每穗粒数比插植密度大的处理要多,但是其每穗所增加的谷粒数量对产量的贡献不足以弥补因有效穗数少所带来的产量下降。

3 结论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水稻遗传特性、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综合作用共同决定的,而品种适宜的插植密度是调控群体结构、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3],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对于促进水稻高产、高效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粤东地区,当地习惯栽培的密度偏稀,有效穗数偏低,博优691的产量不高,在一定的范围内,博优691的产量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插植过密,会恶化博优691的生长环境和群体结构,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增加生产成本等。因此,在栽培上,粤东地区博优691的插植密度以21.5万~25.0万穴/hm2为宜。在大田管理上,在适宜的基本苗基础上,加强本田前期的管理,适当加大前期施肥比例,促进博优691分蘖早发,提高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促花肥和保花肥以促大穗,充分发挥博优691的生产潜能,提高博优691的产量。

4 参考文献

[1] 黄广平,王新,许大熊,等.杂交稻新组合博优691[J].杂交水稻,2008,23(3):76-77.

[2] 许许标,黄广平,王新,等.杂交稻新组合博优691生产性能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6):37-39.

[3] 李木英,石庆华,王涛,等.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9,24(2):72-77.

[4] 尹洪根,宋富根,漆勋民,等.中早35水稻抛秧栽培适宜密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28.

[5] 张强,胡海娟,顾树平,等.不同播期、密度对机条播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3(4):40-41

[6] 杨志根,裘传友.早晚稻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6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量
6.58亿吨
国家统计局: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 下降21.3%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2017年12月汽车销量环比和同比均呈小幅增长产量有所下降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