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永强
(山东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济南 250355)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新组建的一批本科院校,截至2013年11月,我国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为345所(不含独立学院),承担全国50%以上的本科生教育任务,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依靠力量,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学科积淀不足,大部分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基础、建设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以山东省为例,1999年以来新型应用型本科的数量为17所(含民办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及改名的老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均设置了会计学科,覆盖率为100%(见表1),但会计学科是相对成熟的学科,学科高地已经被一些老牌高校占据,学科的设置也许不难,但要形成核心力并挑战既有学科力量均衡往往有心无力,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如何定位发展目标和路径,如何找准自己的突破点,国内不少学者曾有过论述,潘念萍认为会计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特、独、需”的原则。李春友关于地方高校会计学科建设的论述也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契合,他认为地方高校会计学科建设即应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应用特色”。徐群、童汝根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建设应当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在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路,以ERP实训模式替代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来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的发展。肖成民认为应有机整合“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为主线,包含国际会计、资产评估、内部控制和税务会计等分支”的大会计学科体系,将大会计学科所涵盖的专业和课程都界定为“旨在降低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交易费用而产生的特定制度安排”。总之,目前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会计学科的弱势现状与其应承担的高等教育任务严重不相匹配,学科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信息来源:各高校官网,专业涵盖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与统计等
不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仅仅将“应用型”作为跳板,还有部分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沿用原高职高专的学科建设模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一般规模较大,在大多数高校中充当生源主力军角色,但经常受累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科建设积累欠账严重,以山东省招生规模最大的某新型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会计专业3 000多在校生,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40人,教师的时间基本全部用在教学任务上,无暇顾及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以及教研活动,导致或延续了学科建设的先天性不足。
表1 山东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设置情况表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处于基于扩招的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工作缺乏正规化、制度化氛围,学科资源配置过于随意,学科建设思想和制度准备不足,这必然导致教师在学科建设问题上的极大困惑,教师自我学习不足、成长目标缺失,学科团队建设流于形式,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学科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正面竞争,又不屑与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比较,学科定位高不成低不就。
会计学科产生并发展于人类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是人类具体经济及社会实践规律的总结,会计学科的科学性也需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性是会计学科的本质特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学科实践特色认识上较多出现两种偏差。
其一是未能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些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片面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教师偏重会计理论研究,忽视会计实务,也有很多院校会计实务课呈现明显的理论化特征,教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生动的、不规范的会计业务视而不见,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有部分院校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规范性,其结果是在任课教师理论素养尚未达标的情况下,盲目追随实践的脚步,结果在实践中迷失了理论方向。
其二是实践师资准备不足,专职教师基本不具备全职会计工作经历,以山东某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拥有一年以上全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20%,大量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充斥会计实践课产生三个后果:第一,对实践情境的创设缺乏针对性,讲授中容易忽略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第二,产生“挤出效应”,不能以实践为导向及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忽视了教师学缘结构的搭配,也未能充分体现双师型师资结构的要求;第三,兼职教师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部分高校存在“只聘不用”等形式主义问题,也有部分高校教学计划过于教条,无法解决兼职教师上班时间与教学计划之间的冲突,使得兼职教师制度徒有其名。
首先,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目前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科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会计学或相关专业博硕士毕业生,学科背景单一,通识教育经历欠缺,部分教师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知识较少,导致部分教师本身对会计学科的属性不甚了解,甚至有不少教师割裂会计学与经济管理学科的纽带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引进教师时对师资的学科背景或学缘结构进行充分考虑。此外,还要做好高职院校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渡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转变原来的高职办学思路,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
其次,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性是会计学科的本质特征,但目前教师队伍中,三年以上全职企业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不少教师的企业锻炼也只是走马观花。因此,学校应在制度上有所倾斜。第一,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其排进课程表中;第二,引进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全职教师,连续计算其工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三,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共同目标,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基于学科建设、以学生就业为终极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身也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学生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协同理论,创设以学科建设为基调进行学生管理的基础氛围,通过大量的学科建设讲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突出学科特色,摒弃商业化、低俗化校园文化宣传,弘扬学科建设主旋律。
其次,构建教研机构与学生管理机构共管机制,比如在辅导员制度设计上除了任用专职辅导员外还可聘请教研人员担任专业辅导员或专业导师,帮助每个学生理清自己的坐标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
最后,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科建设进行自适应,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进行职业精神与职业忠诚度培养,各学生管理相关部门要认真研讨各自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共同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各种策略,防范发生“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
相对于细菌发酵,真菌发酵过程更为复杂,发酵影响因素更多,同时发酵过程在物质的联级利用上也更完善,所以利用真菌发酵虾壳以及虾头是当今科研的创新,也是重点方向。
当今的会计学科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体两翼”的大学科体系,一体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主体学科,两翼即企业财务信息提供公正性鉴证的审计学科及为企业资产与负债进行价值评定的资产评估学科,此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对财务信息提出了分流的要求,即财务会计侧重于向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或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侧重于向企业的经营者提供财务信息,因此大会计学科体系应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四个学科组成。
3.3.1 财务会计学科
财务会计的核心是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并将企业经营结果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给各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以使其做出有效决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务会计的这一制度安排旨在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提供财务信息帮助社会资金选择正确的投向,降低投资者的搜寻成本、协议成本及契约成本,并通过第三方(审计和资产评估)的鉴证行为,降低资源配置的监督及违约成本,大会计学科体系中一切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为目的的课程均可归属于财务会计学科,如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国际会计、电算化会计及其他各行业会计、各课程所对应的实训课程等
3.3.2 管理会计学科
管理会计所关注的问题是社会资源进入企业后,管理层应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促进内部有序竞争,保证经营过程顺利进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一切以降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成本为目的的课程均可归属于管理会计学科,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各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等。
企业兼具法律性和经济性,投资者一般通过财务报表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一般都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空间,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动机去粉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失真增加了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审计(主要指外部审计)通过第三方的独立审计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财务会计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独立审计产生两个影响:一是纠错,即找出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并勒令纠正;二是防错,外部审计制度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会计舞弊动机,间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总之,大会计学科体系中一切信息公正性相关制度安排所涉及课程都可以归属于审计学科,如审计学原理、审计实务、审计法规、社会审计及各学科所对应的实践课等。
3.3.4 资产评估学科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会计的计量属性由以往的单一历史成本原则改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和可变现净值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但历史成本还处在首要位置,受目前会计核算程序的限制,其余的计量属性的应用并不充分。此外,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的自主空间,以及由于谨慎性原则所导致在资产界定问题上的过于保守等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会计报表中所列示的资产价值与公允价值有较大差异,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增加。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发现行为,坚持严格的第三方立场,独立地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公允价值发表专业意见,可以有效规避财务报表中固有的弊端,有助于减少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交易成本。总之,大会计学科体系中一切涉及到价值发现的课程都应归属于资产评估学科,如资产评估、各单项资产评估课程及其所对应的实践课。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会计学科是其中最普遍设立的学科之一,对其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本文从新型应用本科院校大会计学科发展定位、师资、学生管理、课程体系等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尤其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引入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并对学科体系的后续优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但对于学科建设相关的科研、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式革新等问题则均未涉及,可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1]潘念萍.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J].教改研究,2009(11):14-15.
[2]李春友.地方院校会计学科的困惑与出路——以广西为例[J].会计之友,2011(12):53-55.
[3]徐群,童汝根.创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3-4.
[4]肖成民.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大会计学科体系[J].会计之友,2011(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