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强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49-02
根据新课标和质量观的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是当前我们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本校教改实践和新课程的实施,探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一、初中科学课堂创新型教学结构分析
1.教材的逻辑结构
7-9年级科学教材中,每一节的内容都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不是孤立的,是顺着一定的逻辑规律而组合,这个规律可由教师自己编排,也可以依照教材。教师的各课在理解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理清一条如何讲课的逻辑主线,并顺着这条主线,把众多信息有机地传递出去。它的逻辑结构,一般可以是问题的提出、设疑、解疑以及论证、结论、讨论等几步,层层深入,达到一节课的目的。科学知识本身是逻辑性很强的,讲清其中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掌握明确的主线。教师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首先把握住教材的逻辑结构看来是最重要的。
2.师生间的情绪结构
所谓情绪结构,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教师与学生间的可信度、信任感、理解度,由此而产生互相配合的默契与促进,努力与提高,使教学两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有了互相信任的情感,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就有共同的基础。而在交流之中,教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上课时语言生动、风趣固然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有信心。学生对教师上课时故弄玄虚,“这个……那个……”的不连贯语言是很不受欢迎的,也很易失去对教材的兴趣。
在情绪结构中,还有重要的一条是设置悬念。课堂教学是艺术,而艺术最宝贵的真谛是:悬念。一览无遗,结果是思想懒惰,平淡无味,什么都清楚了,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就失去了沟通的基础——交流。“点拨”得当,师生的关系容易融洽,学生才会有“自我”的信心。而这种“自我”有多么的可贵。瑞上的皮亚杰早就提出:儿童从七八岁开始就有了“自融中心”的态度来支配自己的思维、愿望和内心要求。
二、科学课创新教学模式透析
1.新型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
传统的传递 接受型教学模式有许多弊端,但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为利用其合理因素,克服其弊端,我们一般采取启发式的讲授。这种贯彻了启发式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暂且将其命名为新型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程序为:引起动机 引导观察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贯彻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只要教师的讲授是有意义的、内在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可以利用的概念、规律,学生便可顺利地将新知识同化。这种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应用较多。
2.引导 发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进行冉发现。科学教学中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程序为:明确课题 建立假说 研究探索
获得概念 新情景中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创设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利用现有的认知水平去猜想,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去探究,从而得到科学知识规律,获取成功的愉悦感。此种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3.讨论 探究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是单通道的信息传递,不能及时接受反馈信息,不利于个体最优发展。讨论——探究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开放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它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通道的信息交流,也鼓励了学生尽可能大胆地独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另外,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此种模式要求教师有雄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精心安排好讨论程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教师从未考虑过的,甚至根本无法解答的,这时教师千万要沉着应变,不能搪塞,实在不能解决的课下师生冉讨论交流。
尤其是开放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最高层次的探究。从探究课题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结果的分析处理到结论的总结、展示、交流,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完成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动的器材,不同的实验进行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4.立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教学论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双方要相互作用、协调工作、发挥整体功能,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为指导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心理结构,既重视心理结构中智力因素的作用,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和谐统一,同频共振,它主要着眼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发展。立体化教学模式也以《科学》课教学美学原理为指导,而《科学》教学中的美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知识的科学美,教师、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艺术美,教师的仪表、情感、板书等所展示的形象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更不顾及情感的激励和个性的陶冶。所以,教学是一种艺术。
当然,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不能干篇一律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而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有时亦可将几种模式进行混合使用,甚至可以和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以避免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公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既是伙伴又是相互促进者,从而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 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