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娜 迟丽苹
(1.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4;2.山东省平度市城乡规划局,山东 青岛266700)
“灰色区域”即Desakota 区,是加拿大学者麦吉(T. G. McGee)1989 年提出的概念,Desakota 是指在同一区域上同时发生城市性和农村性行为,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城市要素与乡村要素在这里相互混杂、交错与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些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独特景观、结构与功能。所谓“灰色”是表达一种中间状态,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两极相区别的不清不白的中间混合地带。国内学者关于“灰色区域”的表达,也有使用城乡交融系统、工农混合区这样的概念,显然灰色区域的提法更能形象贴切的表达Desakota 区的状态。
“灰色区域”模式其实是一种以区域为基础,相对分散的城市化道路。在苏南地区,京沪和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同江至三亚南北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以及宁杭高速公路和江南运河是主要的交通走廊。这些交通走廊沿线的辐射区是灰色区域发展的集中地带,江苏省的经济强镇绝大多数都密集分布在这一地区。
(1)人口密度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2)地缘优势明显。地处沿海,是近代开埠通商以后,投资等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以河网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给经济活动带来便利,经济发达,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
(3)交通网密集。在近现代工业化之前,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天然水系和运河为主的交通运输网。
(4)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此区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迅速。
(5)基础设施不健全,污染严重。
(6)管理非常薄弱。现行的城、乡制度都不适合这一地区,行政管理上还有许多“盲区”,牵制区域的良性发展。
(7)人口素质城市化进展缓慢。
(8)用地极为混杂。农业、副业、工业、住宅及其它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交错布局,混杂特征极为突出。
果里镇位于桓台县南部,北部距桓台县城区5 km,东接临淄区,西与邹平县相邻,南部与淄博市高新区相连,总面积86.45 km2。整个镇域南高北低,呈长方形。果里镇共辖65 个行政村,总人口9.25万人。
(1)优势: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机遇明显;园区产业带动,经济实力较强;紧邻交通走廊,对外联系便捷。
(2)劣势:生态环境压力,果里镇是典型的工业型城镇,且目前已形成的 产业集群均属于高耗能、高耗水行业,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区域生态安全、城乡环境景观带来一定破坏;区域竞争压力,从周边乡镇来看,果里镇位于淄博市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周边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设施配建压力;果里镇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一定基础,但尚不完善,东西部差距较大。
桓台县果里镇位于张桓一体化城市发展的纽带位置,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规划中更应该打破行政界限的壁垒,从区域的角度高起点地定位城镇功能、高标准地规划城镇空间,实现镇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灰色区域”理论的启示下,重点做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南与淄博市张店区、北与桓台县城连接的方式与途径,为淄博市、桓台县的产业扩散确定统一的功能区,目标是促进张桓同城一体化的形成,真正实现淄博大中心城区的战略设想。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的总体规划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1)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镇域一体化、统筹布局,要坚持人口发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六个一体化建设。(2)城镇一体化,果里镇未来将成为淄博大中心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北接桓台县城,南接淄博市中心区,是淄博市区与桓台县城连接的纽带,规划应明确其发展方向,与淄博和桓台对接的重点,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建设产城互动的城市新区。(3)产城一体化,要求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一体规划、有机协调,强调城镇与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空间利用和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衔接,形成以园带镇,以镇促园的格局。
规划本着内部提升与区域支撑并举、外延拓展与内部集聚并重的发展原则,提出“东延、西进、北接、南融”的空间发展策略,即:东延,东部产业区的建设,壮大产业用地规模,为城市远景发展储备空间;西进,西部沿柳泉北路商业商务轴线的开发建设;北接、南融:北部与桓台县城区的衔接,南部与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融合。
规划形成“一轴、三带、一核、四片、三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一轴”即沿果周路的城镇综合发展轴;“三带”即沿柳泉路的城镇生活服务发展带、沿803 省道的产业发展带、沿西十一路的周家发展带;“一核”即围绕果里新区行政中心布局的城镇核心区;“四片”即果里综合片区、东部产业片区、周家北部片区、周家南部片区;“三点”即三处农村居民点,分别为荣家新型农村社区、沙家新型农村社区、绍家特色村落。
(1)居住用地:规划形成六个城镇集中居住区、三个农村居民点。六个城镇集中居住区分别为:果里居住区、红莲湖居住区、鸿嘉居住区、学院居住区、周家居住区、荷塘月色居住区;三个农村居民点分别为:荣家新型农村社区、沙家新型农村社区、绍家特色村落。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整体发展、带状联系、点状分布”为原则,增加公共设施体系的服务影响范围,实现“覆盖完全,服务到位”的目标。
(3)工业仓储用地:结合工业分布的现状,沿803 省道以东、淄东铁路两侧形成集中产业用地,以控制发展和引导建设为主。
(4)绿地系统规划:规划以城镇建成区为核心,形成大环境绿化,廊道绿化、节点绿化三个层次,形成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形成“十字轴线、五带交织、三园多点”的绿化布局结构。
灰色区域的小城镇秉借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率先发展,其综合社会经济实力、综合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全国小城镇的平均水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伴随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城市规模及范围不断扩张,在空间结构上“灰色区域”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在区域内它是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因此“灰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崔功豪,武进.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12).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5.
[3]胡必亮.灰色区域理论概述[J].经济研究,1993,(8).
[4]刘睿,黄旭东. 我国灰色区域小城镇的景观生态学分析及其发展对策初探——以江阴市周庄镇为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3).
[5]胡必亮.“灰色区域”及其在亚洲的出现与发展[J].世界经济,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