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瑽珮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将目光放在了自身生活的环境上。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对气候进行细小的调节与改变,在此基础上为人类创造一种宜居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社会生活与气候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城市生态问题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本文对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之中,相信一定可以为同行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本文的探讨之中。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转换过程,其中逻辑化的设计方法并不与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相类似,从整体上来看,在建筑气候设计过程中,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并尽可能的提出一种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向与思路,最终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可以供选择的模式语言。在设计工作中,模式的选择主要可以与外界条件的变化相结合,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汇总,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是最基本的一种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这种问题却并没有成为建筑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造成结果往往是以大量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
在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建筑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气候、降水量、风速等条件进行确定。设计师可以借助对气候要素的确定结合一年以内的气候情况对详细的图形与表格进行制定,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表格与图形对每年不同时期中人的舒适性指标进行确定,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这还需要利用一定的气候分析方法与工具对其进行实现,并与建筑资源节约利用原则相结合,对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确定。
在建筑设计前期,首先应该对建筑所在位置的实际气候情况进行确定,重点包括全面最大风速、最小风速、风向、最大平均气温、最小平均气温、降雨量等,并在气候分析图标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绘制,值得一提的是,气候分析图表的编制存在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Olgyay的生物气候图、生态图表法、Givoni生物气候舒适区图表法以及马奥尼(Mahoney)图表法等方法。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与确定的时候应该将人的舒适性分析为主要标准,并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对一段时间内的室外气候的舒适性范围进行判断,并通过气候适应性策略使舒适性范围得到增大,达到减小能耗的目的。
因为不同气候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因如此,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对合适的气候策略进行制定,在设计与气候相适应的建筑时主要的目的有以下两点:首先,对资源进行节约,建筑应具有可持续的特点,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一般会使用被动式的技术策略与方法,主要包括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夜间通风以及自然通风等方式,促进维护结构保温效果的提高,或者也可以通过隔热等方式被动式的蒸发降温;其次,促进室内舒适度的提高。如果可以对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有效利用,就可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进而增加室内舒适度的目的。人的舒适度关键在于环境风度与湿度大小的影响,同时在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之下,使人的冷热敏感性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对建筑的实际设计策略进行制定。
制定设计策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气候因子到建筑设计因子之间的转译过程入手,具体包括建筑室内外布局、空间特征、场地等内容着手,最终将分析结果在模式语言中表现出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范围放大,具体到每一个设计标准,并与城市的宏观气候情况相结合,对建筑所在地区的微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对建筑设计因子可能的模式进行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模式的选择与当地的地域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设计要素的改变将选择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出来。
以上三个方面在整个设计决策过程中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递进的关系,熊气候资料的分析与研究一直到建筑策略的转化,最终对评价方法与体系进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设计思维的整体性。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气候的剧烈变化,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受到了威胁,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影响更加严重,在建筑行业中对能源与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该针对所在地区的微气候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适应的措施对气候进行调控,将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以及局部构造之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时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种主要措施。所以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建筑设计时有效减小人工能源使用量、降低建筑环境负荷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基于气候建筑设计方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并充分利用建筑设计语汇对建筑设计进行了诠释,这种尝试可以达到控制能源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1]罗智星,杨柳.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大陆性严寒地区生态住宅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0(5):17-21.
[2]魏秦,王竹,徐颖.我国地区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梳理及评析[J].华中建筑,2012(6):83-87.
[3]吴双,杨光.基于气候条件的绿色住宅设计研究——以探讨适宜成都地区气候特征的绿色住宅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11):128-131.
[4]张茜.浅析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筑经验对厦门居住建筑的启示[J].福建建材,2014(2):24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