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东
(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块瑰宝,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生活教育理论并非照搬照抄西方的教育思想,它是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的认知、实践和改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没有过时,在今天仍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同样有着重大启迪意义和实践价值。
什么是生活教育?首先应该明确生活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教育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过于死板,难以吸引学生,也容易磨灭学生的个性。仅仅通过课堂讲授这种方式,学生获取的知识很有限,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解放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从不质疑教师说的话;然而事实上教师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会犯错。生活教育则克服了传统教育的缺陷,不再把教育过程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而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作用,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理解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呢?有人认为生活和教育是完全相同的,有了生活就不需要教育了;还有人认为生活和教育互不相干,毫无关联。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的、片面的、不正确的。教育和生活,两者相伴而生、密不可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生活发展的需要,然后反过来促进生活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改变。而生活和教育是一起存在的,从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接受着相应的教育;生活发生变化,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直到生命的终结。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生活来决定的,生活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程度的好坏:通常情况下,生活在良好环境下的人,大多数都接受着较好的教育;相反,成长环境恶劣的人,所受教育的质量会很难保证。生活虽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处于完全被支配的地位,因为人们的生活会通过教育的作用而发生某些改变,教育对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把生活和教育等同的观念,甚至要取消教育的极端思想。首先要承认教育在生活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和教育不是完全分开进行的,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联系生活。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意思是可以把社会当做一个更大的学校,但这个学校与普通意义上的学校不一样,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没有专业的授课教师,唯一相同的是能够发挥教育的作用。我们必须把“社会即学校”和“学校即社会”两个命题严格区分,准确地理解社会即学校的内涵和要求。“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是由杜威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可以把学校当做社会的雏形,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校里了解社会的需求,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增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学校即社会这个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一个学校可以把社会中所需要的知识和学问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缺乏真实社会的实践经验,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社会中去,真正在社会中立足,还须经过社会实践环节。而“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则克服了这一弊端,它主张要把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解放出来,让其在浩瀚无垠的空中自由飞翔。“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倡导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拿到社会中去实践,并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运用社会的力量,开展有目的的有成效的教育,以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现状。
3.“教、学、做合一”
对于教、学、做合一以及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对此作过详细的阐释。陶行知认为,可以把教法、学法、做法看做生活的三个不同方面,三者相互区别但又密切相关。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中的事情需要怎么做我们就应该怎么去学,我们如何学习的就如何去教给别人;从做到学到教依次递进,紧密相连。那么根据做法来教的人自然是老师,按照做法来学的人无疑是学生。既然做是中心,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认为做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做必须在体力劳动之外加上脑力劳动才可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只有行动和思想并重且创造出新价值才是真正的“做”,才能把“做”做到、做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面的情况还没有取得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存在目标过于单一、学习内容滞后、方法脱离实际、评价漏洞多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促进思政工作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少可以提供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陶行知认为,教师除了要树立一定的威信,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亲和力,不能让学生产生畏惧甚至想要逃离的心理。教师应从思想情感深处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爱好。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其性格特征、学习状况制定符合其特点的学习计划与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师生关系,更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能够敞开心扉、苦乐相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重大,从事这一职业就必须严于律己,对学生负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教师首先要自己掌握,要对这些知识熟记于心并且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求学生遵守的校规和社会公德,教师更要身先士卒,给学生做出榜样,以带动学生自觉遵守。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听从教育者的教诲并付诸实践。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监督,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严谨深入,取得实效。
教育者要真心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引导学生向更健康、积极的方向上发展。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来促进思想教育工作。自治组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学生自治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利:一方面学生自治组织可以分担学校的一小部分工作,减轻专职人员负担;另一方面学生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自治组织这个平台提高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自治的工作,对其加以监督和引导,使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功效,真正做到对学校负责和为学生服务相统一,并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是,学生除了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之外,还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与主流价值相偏离。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学生放任不管;还有一些教育者面对这些问题,依旧采用陈旧的教育内容期望以此来改变学生思想。但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内容又过于抽象和枯燥,难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与启发。按照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原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生活实际,展开更有效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给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学生真正需要的新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密切。而所谓的新内容只能从生活中得来,从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得来。所以,教育者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
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很重要,教育者必须采用得当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学生走出教室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会被他们抛于脑后。所以,只学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教育者要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光要抓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需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社会中去,做到知行合一。所以,除了必要的理论测试之外,学校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其能力,磨砺其意志。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如以打零工或做志愿者等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能尽早了解社会,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学校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就必须改善学校的环境。目前,许多学校的条件不甚完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比如在有些学校,管理服务人员的责任范围模糊,他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专业的教师负责的,与自己无关。然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在校工作人员除了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同时还有维护教育环境的义务。这就要求专业授课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的想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学生是间接的社会人,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潮的多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趋利避害,尽力弘扬正能量,消除负面影响,以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获得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陶行知先生社会即教育的理念启示我们,如果在学校课堂之外更大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深入持久的实际效果。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刘永红.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6).
[6]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7]李永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J].科学社会主义,2005,(1).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9]杜汇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10]何礼利.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1,(6).
[11]李屏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12]徐金超.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J].理论月刊,2009,(1).
[13]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内涵探要[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