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义
(交城县水利水保局,山西 交城 030500)
交城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侧,总面积1822.11 km2,全县以800m等高线为界,沿307国道走向分为山区和平川两部分。山区属吕梁山脉,总面积 1689.0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92.8%;平川区属晋中盆地,总面积 133.0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7.2%。境内地形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降水不均,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貌条件导致全县十年九旱,干旱连年发生。耕地面积1.6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218.4 hm2。大型灌区2处,中型灌区1处;小型自流渠道143处;灌溉机井694眼;小型水库3座。
交城县抗旱服务队于1997年经县编委核准为股级全额事业单位,1998年通过国家抗旱示范队的验收达标,下设乡镇基层服务站10个,流动机泵155台(套),拉运水车辆8辆,打井设备2套,办公楼280m2,仓库 280m2,维修车间 50m2,抽水能力 4000 t/h,应急送水能力40 t/h。每年可解决1万多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扩浇果树 133.33 hm2,白茬地 666.67 hm2。目前具备在发生干旱灾害时,为人畜饮水困难地区送水,应急打井、挖泉,临时开挖引水沟渠及清淤渠道,利用抽水设备抽水抗旱等能力。
交城县山区面积大,土地分布散落,依靠服务队直接服务比较困难,因此乡镇成立了10个抗旱服务站,给各个基层站确定抗旱任务和指标,不定期对服务队职工及基层站的工作人员进行抗旱服务技术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队的整体素质。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引进人才、设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重点抓好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通过签订合同、共同验收等措施,达到围绕抗旱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抗旱的目的,由从事机电配套销售服务,发展成为具有从事农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及节水工程配套安装等服务的抗旱服务组织。
建队以来,服务队配套了一批抗旱设备,新增抗旱设备200万元,其中打井机2套,拉运水车8辆,流动机泵100套,深井水泵10套。服务队制定并严格实施抗旱设备管理制度,定期专人维护设备,冬季农闲时保养入库,确保旱情发生时抗旱设备能及时拉得出,用得上,发挥应有效益。
近年来,交城县抗旱服务队全力实施抗旱工作,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人畜有水吃,组织安装维修20余处人畜饮水工程,出动拉运水车辆出动400余次,解决了夏家营镇段村等8村及山区岭底、水峪贯、洪相边山的人畜饮水困难。组织维修技术人员为平川各村维修机井100眼,组织打井技术人员完成了交城县千眼打井灌溉工程,实现了133.33 hm2耕地大旱之年不受旱,并组织技术人员安装洪相13.33 hm2核桃节水园区,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为加强乡镇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为乡镇各服务站分派一批抗旱设备,充分发挥流动机泵及其他水利设施投入抗旱灌溉,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交城县华源供水公司的成立,使抗旱服务队从单一的农业灌溉服务向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转化,抗旱服务队通过建设经营抗旱供水工程,为夏家营镇3个村1万余人提供饮用水,同时保证了银通工业园区20余家工业、企业供水,实现了抗旱服务职能的重大转变。
一是抗旱经费资金投入不足,应急抗旱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抗大旱和全面抗旱的需要。抗旱投入与服务设备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抗旱应急能力差,严重影响抗旱服务队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发展规模有望扩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领域有待拓宽。抗旱服务队属事业单位编制企业化管理模式,自负盈亏,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需要政府集中力量扶持,以扩大抗旱服务规模。三是受地理及经济条件影响,各乡镇抗旱服务站发展不平衡,抗旱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差距很大。四是抗旱服务网络建设欠缺,对全县旱情、农民需求等信息掌握不完整。
要抓住抗旱预案编制报批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争取将抗旱物资储存在服务队,在县级财政预算内列入抗旱预备金,为服务队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建设全区骨干抗旱应急供水管网,控制主要水源地和供水管网。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已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队应更加重视服务队的自身建设,健全组织、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促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抗旱减灾、增收增效的作用。
首先,必须摆脱单一抗旱模式的限制,充分利用水利部门优势搞好小型抗旱供水工程,把供水做大、做强。其次,应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和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扩大服务范围,适度扩展规模,拓宽经营领域,依托用水结合点搞活经济。同时要提升抗旱服务队施工资质,在农水、水保、节水等多方面向抗旱服务队项目倾斜,积极参与社会工程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使抗旱服务队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更新观念,加大科技抗旱力度,大力推广先进的抗旱技术,建立信息网络采集系统,及时获取旱情等方面的信息,为抗旱调度方案、决策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抗旱指挥的实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