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寿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指导下,以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为使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而施行较为稳定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总和。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高职教育,由于举办方拥有行业背景,熟悉企业人才培养规格,使专业建设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培养既不同于工科类专业,也不同于同属于财经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因为工科类和会计电算化专业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大多专业课程较易通过项目式教学实现动手能力的提高,如汽车维修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有明确的工序要求和固定的考核项目,学生只要完成每一项目的考核,就可以认为掌握这一项目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能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完成,但由于大多仿真软件与真实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尚存一定距离,致使依托于仿真平台软件的教学实践大打折扣,无法满足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共同利益是驱动校企合作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利益各异使校企合作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作为高职院校一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借助企业资源,如师资、教学设备、共建实训基地等,过分强调政府、社会和企业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较少思考如何运用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优势为合作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方企业,较多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如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为学生培训、企业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回报率问题、企业在教学改革的诉求能否实现、政府对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校企合作因而成为学校对企业“廉价劳力”的代名词,使赋予较高期盼的校企合作变得有“合”无“作”。
目前,大学生在数量上的供过于求仍是一个普遍现象。基于成本考虑,用人单位可以在市场上挑选无须投入任何成本的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相反,作为高职院校来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为提高就业率和满足日常检查需要,寻求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却很高。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致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操作性不强,而本应在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灵活性教学管理提出合理教学建议的企业方,因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缺乏综合考虑,最后只能在共建校内外基地、集中顶岗实习等事项作出临时性、阶段性安排,与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尚存较大差距,最终使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其人才效益所带来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沉淀后,方可升华为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为缩短这一转化时间,深化校企合作成为其重要的现实选择。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中,校企合作双方普遍存在短期性观念。这种短期性表现在:一方面,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心只想着如何满足企业当前用人需要(如顶岗实习、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销售季度用工需要等),对专业长远发展规划欠缺考虑。另一方面,现阶段大多中小非公企业尚未意识到职前教育在企业未来生产效益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经济人”的非公企业,虽有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之心,但由于只考虑当前经济效益,并未把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当作“储备干部”看待,以致校企合作欠缺长远规划。
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是现阶段各国高等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其校企合作实践模式主要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双方优势资源的协调和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等,以实现人才规格“适销对路”的合作办学模式。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企业冠名式”进行,这不仅在高职院校开展,而且还延伸到了地方本科高校,进一步丰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也充分说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企业的青睐。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和促进校企良性互动等,不仅能培养适合企业的用人要求,而且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新模式。其劣势主要表现为:校企积极性不对等致长效合作机制难以形成、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动影响订单培养需求、就业双向选择约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等,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人才规格“适销对路”而与企业进行的合作,这种培养模式易使学校产生“依赖”心理,一旦学校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则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这种不均衡状态给校企合作育人带来困扰。
“基地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而企业则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的方式将新员工的培训前移,从而选拔合适人才的合作办学模式。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济达投资有限公司共建营销管理实训中心,就属于基地型合作办学模式,合作过程中坚持“互惠互利、教学研相融合”的原则,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运行的模式进行建设,所有的设备、运作费用均由广州济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而实训场地则由学校无偿提供。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以成立理事会的方式共同管理、自负盈亏,校企合作经营项目主要有:生活超市、面包店、凉茶店、冷饮店等,基本涵盖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如绩效管理、人际沟通、电子商务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并通过多岗位轮换,使学生掌握多岗位职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创业的经营理念和提高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实训基地经营获得的收益除支付经营成本外,主要用于顶岗实习报酬、经营利益积累和用于学生实训奖学金,这种方式极大促进学生参与生产性经营的热情,而这种模式的实现则需要有一个专注教育发展、不求回报的企业。
“实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办学股份,分享办学效益,并与合作院校组建企业学院的方式全方位参与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作为深度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还将参与培养计划的设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企业注资办学模式,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高技能型人才。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皇冠投资集团共同组建“皇冠学院”,师资则由学校以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为代表的理论教学和皇冠投资集团以业务管理骨干为代表的实践指导所组成,共享校企双方的内部资源和分享办学效益,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契合在一起,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学与科研应用转化脱节的问题,并借此深度融合平台,建设集专业实践教学、企业专业队伍培训、教学科研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3]
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合作,而不是“订单培养”、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的中度合作,更不应沦为只有毕业生供求关系的浅度合作,只有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为全方位、多层次校企合作奠定扎实的合作基础。然而,当前大多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度合作,最多是刚刚开始的中度合作层面,离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全方位表现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吸收企业的合理建议,使企业实践性教学能真正融入校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多层次则表现为校企共建利益共同实体——企业学院,组建由校企各方资源所形成决策层、执行层和咨询层等多层次教学管理团队,为校企合作教学研究应用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使合作企业乐于与高职院校开展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校企利益共同体机制的形成和旺盛市场需求,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高度融合开辟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协调校企优势资源,互补倍增各方利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合作双方因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致使双方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且以严谨教学要求,而企业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用人需求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便造成学校需要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企业因暂无市场订单可能无法安排。当企业急需学生协助完成订单时,却因学生正常教学工作未完成,而无法满足其用人需求。因此,面对利益冲突,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公共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应正视通过市场调节校企合作所固有的难处与矛盾,如出台专项经费扶持校企开展合作的规定、对校企合作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以巩固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信任感。政府在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上,可借鉴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的《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该法案不仅以法律的形式固定美国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联邦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用以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使校企合作互惠互利机制得以正常运转。[4]
从学校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从企业角度看,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减少人才培养成本,还可以挑选训练有素的员工,为日后竞争做好人才储备。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更多的投入、更大的决心和更硬的措施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行“2+0.25+0.75”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岗位实习时间认为越短越好,认为只要掌握熟练就够了,想学习其它专业岗位的技能;而企业则认为学生在岗实习时间本身就短,若进行多岗位轮换,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建议对安排的岗位能“从一而终”。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明目前校企合作的投入仍不足够,决心仍不坚决,学校应主动沟通学生反映的问题,企业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只要彼此在情感、专业和指导上有足够的投入,完全可以消除彼此间的种种不信任,校企凝集合力共同参与职业改革,已是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新趋势。
因此,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把企业一线的管理项目(如人力资源规划、行政公文撰写、工作分析与设计等)带进课程,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锻炼一线岗位实践动手能力,才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利益各异、形式大于内容、有近无远等突出问题的有益探索,使企业需求、教学改革能真正融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1]郭莹.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再创纪录[N].京华时报,2013-12-08(4).
[2]丁玉玲,付云超,石明杰.我国高职教育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2008,(4).
[3]易鑫.校企合作如何构建利益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1-11-16(3).
[4]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探索,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