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中共青阳县委党校,安徽 池州242800)
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相对于江、浙、沪等省市,安徽省的整体经济发展质量较差,但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赶超期”,其中县域经济发展的进度更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又具有许多独特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因此以安徽省作为标本,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研究县域经济如何实现更快、更好的可持续的超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域经济主要是指将县级行政区作为地理空间的划分单位,同时兼顾经济以及行政功能结构的经济体系。其具有区域性、开放性、中介性以及综合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县域经济增长、民生建设以及资源环境建设等经济综合项目。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是城市和乡村的统筹体,发挥着承上启下、统筹发展的作用[1]131。
当前,县域经济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正在逐步步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区域经济以及城乡协调发展铺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安徽省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模式,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老的发展问题带入了新时期,同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呈现出一些新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地影响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的县域经济自2005年起就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同江苏浙江等相邻省市比较来看,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根据最新的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百强县评比(专业版)数据显示:江苏省内百强县数量为26 个,浙江省内百强县16 个,安徽省内百强县1 个(肥西县)。而且,排名前十位的百强县江苏省和浙江省共有9 个,其中江苏省的江阴市和昆山市并列排在百强县首位。
成因分析:其一,遭遇政策“瓶颈”。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黄金36年,首先提出的东部沿海省份对外开放,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家的优先发展战略绕着安徽走,形成了“中部陷区”的现象,直到2006年中央才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省份经济进入“追赶期”。
其二,对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认识不清。在县域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显然不是主体,但固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片面理解,导致对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镇集体经济得到大力扶持,然而乡镇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而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得到的政策优惠不多,却发展得很好,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体地位也得到确认。但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内的民营企业仍然面临譬如“玻璃门”、“弹簧门”的政策阻力。
在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下,安徽省各县市的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并且彼此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安徽省一共61 个县,其中2012年经济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繁昌县,其位于芜湖市,人均GDP 达到了38 749 元,而排名最后的阜阳市的临泉县,人均GDP 仅为3 928 元,相差近10 倍。
成因分析:地区差异性强。安徽省各县区域位置不同、资源环境不同,这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比较,皖南经济基础较好,环境资源丰富,拥有“两山一湖”的优质旅游资源、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动脉资源和与经济发达省份江浙沪毗邻等区位优势,因此由南向北呈经济依次递减的县域差异特征,形成皖南、皖中、皖北三个经济发展梯度。
当前,安徽省县域经济的主体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例较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2012年,安徽省县域GDP 中三产结构为20.7∶53.1∶26.2,比上一年的21.8∶51.8∶26.4 有所好转,但是与百强县产业结构比例7.74∶58.73∶33.53 相比,结构不合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成因分析:缺乏统筹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初期,一产比重较大,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相应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2]25-26。由此可见,百强县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而以安徽省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造成“农业空心化、工业外强中干、三产弱”的局面。
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数量占到了总数的63.8%。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数量超过了农民总数的40%。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使得当地的农业新技术推广非常困难,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变得不容易。近几年安徽省外出务工人数日益增加,在“六普”数据中显示安徽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达911.9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占户籍人口比例的13.3%,青壮年劳动力资源的流失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成因分析:其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像安徽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更低,这造成了科技人才和适用人才基数低的现象。
其二,人才聚集效应低。多年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加大,造成了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极化效应,人才向城市“极”聚集。县域内农村、乡镇社会保障水平低,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布局不到位、不协调,缺乏农民工回乡创业、技术人才聚集的向心力,因此县域经济被“边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资金短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2014年上半年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增长20.9%,比2013年县域贷款增速低0.2 个百分点,更是低于2010年31.8%的县域贷款增长点。2014年上半年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3.5%,低于全省平均70.1%的水平,县域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全省贷款的26.8%,而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是48.4%,前者远低于后者。
通过实验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无损的塑料打包带(绳)分析方法——拉曼光谱法。拉曼光谱仪的功率为360 MW,激光波长为785 nm,通过分析样品拉曼光谱的特征峰位置、峰形和峰数,与拉曼标准谱图比对可以根据样品成分进行分类;同一类样品可以依据填料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组;同一组的样品可以通过相对峰高比的不同进行区分,污染后的塑料打包带(绳)对拉曼检测基本没有影响。在公安机关实际办案中,将现场提取到的塑料打包带(绳)与标准品谱图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快速确定塑料打包带(绳)的种类,为侦查提供方向,缩小侦查范围。
成因分析:其一,金融服务在县域经济中内动力不强。在缺乏竞争性的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对鼓励扶优的金融政策认同度较高,但对扶弱性政策缺少响应,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其二,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各大型商业银行县级机构以吸收存款为主,贷款投放数量和去向受总行统一管控,无法完全自主决定,客观上造成了本地存款的外流,形成“抽血”效应,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3]34。
新时期,安徽正进入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城镇化加速的目标,就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入手,兴利除弊,研究对策。
(1)运用好“中部崛起”政策
虽然“中部崛起”战略姗姗来迟,但换个视角看,“中部崛起”相关经济政策正当时,正处于“发力”阶段。具体体现在中央层面上有2014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 个省市,面积约205 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有利于长江上中下游省份经济形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①。在县域层面上,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政策优惠,同时清晰认识自己的县域在国家规划战略中的区位优势、经济定位,这样才能运用好国家战略政策。
(2)制定好本地区经济发展政策
政策对经济的推动在于运用,这就是要把国家的发展政策与当地实情相结合,制定好本地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有:地方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职能,主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农民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土地流转集中实现由传统家庭的小农生产主体向市场经济经营主体的“蜕变”;制定好有序、梯度的产业承接政策,参与大区域的产业布局调整进程,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协同合作,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注入,推动本地经济腾飞。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国有大型企业集中在大城市周边,因此县域经济的支撑点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主要就是发展民营经济,利用财政、税收扶持政策来充分激发民力、凝聚民心、调动民资、集中民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把作坊式个体孵化成正规企业,把小企业培育成规模企业,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对企业设立降低门槛,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尝试“负面清单”等管理理念,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让企业或业主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4]55。
各县域地理区位、人文历史、资源秉赋各不相同,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从人口数量上看,有不足10 万人的,有达到200 万人的;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有几亿元的,有达到1 000 亿元的;从产业上看,有以农业为主导的,有以工业为主导的,有以商贸为主导的,有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从地理位置上讲,有沿海、沿江、沿线的,有交通不便老少边穷的等[5]32。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也不应一个模式,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要针对县情分析研究,发挥各自的优势,从安徽省业已形成的皖南、皖中、皖北三个经济发展梯度的客观现实出发,我们不应采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应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走梯度发展模式,走出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针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结构中“一产空、二产干、三产弱”的现状,要实现“一产稳、二产壮、三产活”的目标,首先农业要做好发展定位,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对二产、三产起支撑作用,不能单纯追求三产比例而弱化农业,否则工业、服务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在做好农业产业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因为工业化是现阶段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如何来推动“三产”协调、科学发展。首先,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有城镇,有农村,有农业,有工业,还有第三产业,县是统筹的主体,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操作平台,所以要县域统筹发展。
其次,我们要跳出用“农业”的手段来解决“农业”的问题、用“工业”来发展工业、用服务业来“服务”服务业的思维模式。将农业与工业相融合,通过农机类工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单位农产品价值,实现农业增收目标。将农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还应将工业与服务业相融合,传统服务业多为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物流、信息咨询等。开辟“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如从发展农业生产,到农产品深加工,再用现代物流流通到世界各地销售。
(1)注重民生,促进人才快速流入
安徽省县域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这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造成这一难题的关键因素是县域经济环境无法满足人才对教育、住房、医疗、社保、养老、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民生需求。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体现民生根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优化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创业环境。
安徽省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指引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建设。独创性地推行“美好乡村建设”战略,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教育相结合,达到了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移风易俗树新风的目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与补贴,逐步实现了“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的民生目标,因此吸引了众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风成为招商引资一张靓丽的名片,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涌入了经济建设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2)加强园区建设,储备人才
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分散的状况,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资源集约利用、能耗综合管控、产业集聚的能力,还能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工业园区是企业的“摇篮”,企业又是人才的“蓄水池”。
安徽省在特色园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实践,如高新技术园区,以合肥动漫产业基地为代表,集聚了动漫专业高科技人才;农民工创业园,为本土返乡优秀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发展空间;还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出口加工园区等,为吸引各级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载体。
作为县域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离不开融资,然而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坎,如何提升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方案很多,从金融机构设置改革方面入手,应建设县域股份制银行。
建设县域股份制银行有比较大的优势,与全国性银行县级分支机构相比,县域股份制银行扎根于县域内,以“资金使用本地化”为宗旨,心系本地中小企业,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输血”,避免了因资金向上挪移而造成“抽血”的问题;与其他小型金融机构相比,县域股份制银行发展规范,完全按照现代金融企业构造,是独立法人,遵从现代市场规律和运行模式,实现资金来源社会化,既易于控制风险,又能与资本市场结缘,具有不断壮大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建设,而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所忽视。同时,安徽省受地理位置和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潮。近几年,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新政策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中央新的经济政策引领下,安徽省应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完善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让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通过对安徽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问题的剖析,对类似省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以期在中华大地上激活每一个细胞,让县域经济的发展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春天。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09-25.
[1]庄桂荣,回娅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J].现代商业,2009(3).
[2]任权.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浅析——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经济论坛,2006(19).
[3]刘纪鹏.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问题[J].财经研究,2012(8).
[4]王婷婷.贵州余庆县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1(3).
[5]刘福刚.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J].华厦星火,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