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5-08-15 00:47李珍苹王希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工作

李珍苹 王希发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检察院,浙江 杭州310008)

职务犯罪预防文化(以下简称预防文化)是在反腐倡廉新形势下和反腐败工作新常态下形成的一种法律文化新品种,是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形态,它既是廉政文化的补充与发展,也是检察文化的升华与提升。预防文化作为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的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防文化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绝不仅是检察机关一家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公民、各单位、各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检察机关进行的预防文化只能算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即“检察预防文化”,此外还有很多其他预防文化主体。为了论述方便,本文以检察机关预防文化发展为视角,将预防文化置于全媒体时代反腐倡廉的范式中来分析和讨论。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一)全媒体概念解析

随着信息社会网络融合的逐步升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实现了跨媒体合作与媒介融合,提升了媒介素养和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指,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简而言之,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

(二)全媒体的主要特征

全媒体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其表现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全方位融合,即全媒体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简单连接,而是强调各种媒体介质的融合,其可以将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以及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二是成系统组织,即全媒体强调对新旧媒体进行有序组合和积极融合,并通过统一平台和载体,实现一次性无缝采集所有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资源统一发布;三是高程度开放,即全媒体传播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真正实现了“内容数字化、渠道网络化、形式多样化和操作人性化”[2]。

(三)全媒体在预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信息传播功能。在预防文化发展中,全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播反腐倡廉和预防信息,其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宣传党中央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等,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通过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推介廉政勤政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党员干部爱廉、向廉、敬廉;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宣传反腐败的成效,昭示我们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定决心,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败斗争,从而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2.警示教育功能。俗话说“惩处是最好的预防”。新闻媒体通过网上快速刊发,将查办的典型职务犯罪案件及时展现给社会公众,通过对这些典型腐败案件特点、危害、发生原因的剖析,对其他企图贪污受贿者以震慑,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以警醒,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而有关方面据此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从而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的反腐机制。

3.宣传引导功能。预防文化源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深深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预防文化不仅要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还要履行先进文化的导向职责。通过正面宣传与报道,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反腐形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条规教育,引导他们加强文化修养,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在涵养德性中升华人格,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

二、全媒体时代下预防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预防文化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人人都是麦克风,处处都有传播者”的言论自由新时代。宛如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清水,刚开始,这滴墨水相对集中,然后,墨水扩散的区域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墨水均匀地分布到整盆清水中,二者浑然一体,这恰似社会公众对预防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者,而且日益成为预防文化的制造者、发布者、传播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把自己对预防文化的所见所闻、感知、感想,甚至是理解,借助全媒体传播到不计其数的用户的电脑屏幕、手机终端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的意见也随之同等扩散,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被最广泛的公众所接受。此时,预防文化的话语权正在从社会的精英阶层转向社会公众的手中,这使得他们对于预防文化建设的话语权、参与权以及影响力都正在逐步加强。

(二)预防文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电信、卫星通讯以及互联网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并且还日益呈现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传播的趋势,这使得全媒体凭借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细分化的目标受众,高速准确的传播方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官媒、官网、官微(微博、微信)传播预防文化方式的蓬勃兴起,得到了众多网民的青睐,在短期内迅速聚集了一个庞大的阅读群体,极大拓宽了预防文化传播的渠道,使预防文化传播路径已经不再表现为传统的、单一的、小范围的特点,而是朝着现代的、多样的、大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了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能够选择到合适的渠道以自己的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就为预防文化的发展营造出了一条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三)预防文化传播速度的快速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行业、各个领域,分布广泛。网民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网络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整个过程仅仅是敲敲键盘,动动鼠标,信息便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信息的受众范围,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并由此引发“蝴蝶效应”。预防文化通过文字、声像、网络等多落点、多形态地传播,因其信息容量庞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从而提升了预防文化传播的速度,丰富了预防文化传播的内容,使得预防文化传播整体效果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四)预防文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一直以来,预防文化信息的传播往往需要以审核的方式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这种自上而下、由官到民的传播方式,使官方处于预防文化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社会公众只是被动接受。这种“点对面”的传播模式,使预防文化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完整性。全媒体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宽广,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交锋,极大满足了社会公众不断细分的传播需求,使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社会思想更加活跃、价值观更趋多元化。这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得社会公众对于预防文化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一个媒体的“全程依赖”,社会公众可以不通过官方的渠道,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体快速地获得大量预防文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随时发布对预防文化的主观感受或深刻见解,成为“二次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促使预防文化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预防文化内容由“完整化”向“碎片化”转变。

三、全媒体时代下预防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预防文化发展受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预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基层检察院,没有像办案那样去重视预防工作,没有像重视预防工作那样去重视预防文化,把预防文化当作“软任务”,没有把预防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有些基层检察院也认识到了预防文化的重要性,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表里不一“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预防文化发展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二者的缺失,有时会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预防文化流于形式,难以调动积极性。

(二)全媒体意识和素养有待提高

一是全媒体意识有待提高。在全媒体时代,一些基层预防职能部门仍然是采用预防文化发展的老办法,采取以办个刊物发一发、办个讲座讲一讲等常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多年一贯制,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预防文化工作陷入自我封闭、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工作模式,不能与时俱进。对预防文化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工作,探索有效的预防文化体制和制度,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对预防文化前瞻性、基础性理论研究还欠力度和深度。二是全媒体素养有待提高。还有一些从事预防工作的干警由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较少,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往往不知所措,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预防文化的信息传播不够客观

一是预防文化的积极引导,引发逆反心理。对清正廉洁先进典型的宣传追求“高大全”,这反而不易被受众接受,引发逆反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预防文化的消极引导,产生负面叠加效应。在预防文化的宣传中,对典型贪腐案件进行案情剖析,其本意是为了分析出贪官的“堕落路线”,但媒体往往热衷于不断夺人眼球,挑战人们对于腐败想象力的贪污数额,私生活如何奢侈糜烂,包养了几个情妇(情夫),很少去理性地探寻案件的发生原因、特点和防治对策,案件剖析的深度、警示的效果远远不够,对预防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四)预防文化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经费保障有待提高。预防工作也是一项工作,既然是工作,它就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就得有预防经费。更何况预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预防经费的支出较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预防经费的支出寥寥无几,网络信息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信息化程度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预防文化的发展;二是预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绝大部分基层检察院部署设置了相应的预防机构或部门,配备了专人负责预防工作,但人员少、素质不高、专业单一、流动性大却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制约了预防文化的发展;三是预防工作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工作并不轻松。但部分基层检察院从来就认为办案第一,预防第二,预防必须服从于办案。以至于在有案件时,预防必须服从办案,预防时间就没有了保证,一年中用于预防工作的时间就这样被占用了。时间上没有保证,预防工作的成绩从何而来?预防文化何从谈起?

四、全媒体时代下预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之一:注重培养全媒体意识和素养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全媒体意识。全媒体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要自觉树立“全媒体意识是新时期预防干部的必备意识”的观念,改变以往“封闭式”工作模式,形成“开放式”工作模式,借助全媒体的广阔平台,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展示预防文化所蕴含的法治力量和法治魅力,传播预防文化“关心您、保护您、帮助您”的人文理念。二是要不断提高全媒体素养。要把全媒体的运用作为预防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来抓,除了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之外,还要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

(二)路径之二:创新预防文化的传播载体

一是继续加强预防文化的传统阵地。警示教育一直是打造预防文化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廉政培训与教育,通过播放预防职务犯罪的廉政警示电视片、公益广告、短信、警句等方式,用干部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传播预防文化,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是充分运用新媒体。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载体操作简单、直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预防文化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预防文化的传播教育,使新媒体成为集中展示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检察机关惩防职务犯罪成果的重要载体,增强广大公职人员自觉抵御职务犯罪的意识,提高广大社会公众同各种职务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三)路径之三:提高预防文化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一是提高预防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文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和主渠道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多发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文化建设,实现“报纸上见文章、网络上有链接、图库有存储、手机短信有导读”等立体格局,强化宣传效果。二是提高预防社会化水平。整合检察机关内部的预防职能部门和检察机关外部的预防力量,建立健全与党的纪检组织、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的联系机制,在社会化大预防工作格局中广泛开展预防文化建设,从而增强预防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能力。总之,专业化与社会化是开展预防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专业化是立身之本,能够增强预防文化的权威性;社会化是强效之道,能够提高预防文化的效果和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路径之四:完善预防文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要充分认识到预防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预防文化建设的领导,积极争取同级党委的支持,把预防文化建设纳入到反腐倡廉、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积极建立预防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把预防文化建设工作量化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二是完善经费保障。必须高度重视预防文化的投入问题,对必要经费支出、必要设备购置等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预防文化发展提供完善的经费保障。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注重预防文化人才培养,积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认真统筹预防文化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措施,从预防文化理论素养、写作技巧、多媒体制作等各个方面对一些业务骨干进行定期、专门培训。四是完善时间保障。要同重视办案一样重视预防工作,避免或尽量减少占用预防工作时间,给予预防工作以时间上的保证。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2]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组.全媒体时代反腐举报机制建设研究[J].法学杂志,2014(12).

猜你喜欢
文化工作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