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王洪冉,王希平
(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河北省的明确定位是三区一基地,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要加快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就必须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战略动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推进路径和对策。
1.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与沿海区位和在全国GDP排名不匹配。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7.69%提高到了2013年的48.12%。但从总体上看,河北省城镇化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可以概括为“两个滞后”:一是滞后于自身工业化水平,2013年河北省工业化率为52.1%,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比以往有所缩小,但仍滞后4个百分点;二是滞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达到88.02%,排名第一;北京以86.30%紧随其后;天津以78.28%排名第三;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均达到60%以上,黑龙江、吉林、山东、海南均达到50%以上。河北省却滞后全国水平5.6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21位,在东部地区排名倒数第一,与东部沿海区位和GDP排名全国第六的地位很不匹配。
2.城市空间布局欠优,城市群发展较慢。城市群是当今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但河北省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缺乏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一方面,大城市“不够大”,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少,聚集中高端产业和要素的能力不够强。11个设区市中只有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4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衡水市人口甚至不足50万,11个设区市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而浙江省三个排在前三位城市生产总值就达到全省的三分之一,11个设区市生产总值则达到全省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中等城市数量少,县城和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发展质量不高。河北省现有107个县 (4个县无县城)、20个县级市,城区平均人口规模10.9万人,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2个,不足10万人的县城占到近60%,城市间经济互动性、开放对接性偏弱,难以形成对城市群发育的梯度衔接和有效支持。
3.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不够高,承载功能和质量品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主要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划层次不高、城市设计缺乏独特创意和个性风格、概念性内容较多、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长远性、前瞻性和执行的连续性等问题,因而导致了不同城市间规划设计的简单趋同和“千城一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2013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达到48.12%,但其中近1/3的人口并没有取得城镇户籍,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推进农民工实质性市民化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必然选择。河北省目前的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但由于偏重型产业结构的影响,河北省城镇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尚未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态势。而广东、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城镇化率均已超过工业化率,表明城市和产业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质量正在得到双提升。因此,在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速,而且更需提质,必须与新型工业化相协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首先,从短期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直接带动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化工、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现代物流、批发零售、旅游、金融、设计规划、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相吻合,能够带动投资需求快速增加。第二,从长期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也是人口向城镇转移、生活方式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能够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根据相关测算,河北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70多万的城市人口,每人每年将提高5000元左右的消费,每年将新增加35亿元消费需求,并形成乘数效应。第三,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推进新型城镇化会带动城市服务业加快发展,而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工业,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量资金投到服务业带来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3至4倍。因此,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可以把更多农民吸收到城市当中来,享受城市文明成果,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意蕴是“以人为本”,即从过去城市建设“重物轻人”向更加注重民生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此,进一步衍生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智能高效、特色人文、统筹协调、公正和谐等一系列价值取向和意蕴。河北省近年来围绕“做城市就是做民生”的理念和目标,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河北省城市发展中仍然存在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品位不高、综合承载能力弱、缺乏特色和文脉、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必须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要求,着力打造“精品城市”和“城市精品”,不断提升城市的繁荣度、舒适度和美誉度,把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宜居家园。
1.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和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两群一带”城镇空间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要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并且确立了“一核”、 “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京津冀发展空间布局。围绕这一整体定位和布局,河北省在城市群建设方面应树立全域城镇化的新思维,调整和转换城镇化推进模式,变传统的自内而外单一推进模式为内外并举、内外对接的“两条腿”走路模式,着力打造“两群一带”。一是环首都城市群,要以北京为核心,强化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等中心城市作用,加快紧邻北京的14个县 (市、区)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京东、京南、京北三座新城,其它县着力建成高标准的特色功能区和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实现与北京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信息、通讯、金融、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全方位的对接互通,促进同城化发展。二是冀中南城市群,要按照“一核”、 “三心”、“四区”的空间格局,发挥省会石家庄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邯郸、邢台、衡水的节点作用,着力建设正定新区、冀南新区、邢台新区和衡水滨湖新区,培育竞争新优势。三是沿海城市带,要加快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等新城 (新区),着眼建立外向型城镇体系。同时以县城扩容提质为战略抓手,着力打造一批中等城市、特色县城和重点镇,推进城际协调化和城乡一体化,构建起由“两个省域中心城市——九个区域中心城市——新兴中等城市——高标准小城市和特色县城——重点镇”构成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使城镇空间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2.以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引领城镇化提档升级。城市政府要以开放的思维和足够的投入,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对规划进行高端谋划和顶层设计,引领城市发展提档升级。一是树立“协调城市”理念,正确处理好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现代功能和文化传承、就业和居住之间的关系,构筑“产城职住一体”的和谐城市空间。二是树立“低碳城市”理念,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推广使用节水节能器具和可再生能源,倡导和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城镇建设和运行方式。三是树立“宜居城市”理念,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体系,搞好城市生态涵养、水源保护和绿地、水系和景观打造,建设生态园林型的舒适宜居城市。四是树立“品位城市”理念,保护好古建筑等城市有形文化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谋划建设具有地标性质的精品建筑和特色文化街区,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浓的现代气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之魂。五是树立“智慧城市”的理念,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运用到城市发展,建设政务、商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以及智能交通、城市管理等控制系统,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发展层次和水平。
3.发展以“两型优先”为特征的生态型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要把优化城市布局与产业布局相结合,把搬迁污染企业与发展现代经济相结合,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打造城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城良性互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构建低碳、环保的资源供应与消费体系,推进产业向低碳化、环保型方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污染防控,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供新动力。不同层次城市的产业要分层有序聚集,大城市要着力加大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小城市要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实现与大城市的错位发展;小城镇要着眼于与大中城市衔接配套,加快培育产业配套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增强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4.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证城市整洁、有序、和谐。建立重心下移的城市分层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市、区、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整合市政、公安、交通、园林、市容、环保等管理资源,积极构建功能明确、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结合“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强化精细管理,突出人本核心,重点做好数字规划、数字城管、数字住房三大平台,构建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2]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
[3]李圣军.城镇化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应发展阶段[J].改革,2013,(3).
[4]方创琳.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N].中国经济时报,20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