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兴(温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 焦作454850)
抽样检测技术属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不可缺少的步骤,检测的结果可以给相应的行政处置提供可靠依据,对处置的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合理可靠的质量检测时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质检部门对抽样检测不够重视,对抽样检测的知识也了解比较片面,在实行的过程中又没有起到良好的监督,导致抽样检测的结果偏离事实,造成质量上事故的发生,影响重大。因此,对于抽样检测技术,人们应该要具备全面的了解。
抽样检测是通过随机抽取一批产品中的其中几个或者几十个进行检测,看该产品是否合格,利用统计原理以及概率论原理进行分析看该产品整体是否具备合格的质量。现在的抽样检测按照检测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监督抽样检测,起到一种监督的作用,是由第三方来对该产品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合格是否可以生产;其次是验收抽样检测,起到验收的作用;最后是交易抽样检测,起到交易的作用。
在进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时,抽样检测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是突然性。第三者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检时是未提前通知商家的,属于突击检查令商家没有任何准备,第三方面临的是一个实际的状况,更能反映产品的真实质量,使得抽检的结果更为可靠真实符合实际;其次是权威性。一般实行质量监督检测的第三方属于监管部门,直接受命于政府组织,对受检方具备完全的权威,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要求受检部门如实提供样品以及进行配合;最后质量技术监督中的抽样检测还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当受检部门以及企业有相关问题或者建议提出时,监管部门应该按照要求进行回答以及解释,这些问题可以包括质检的程序以及评定原则等,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合理参考。
虽然目前已经具备抽样检测的具体规范,但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行过程中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检测行为比较随意,直接影响到了抽样检测的结果。例如在抽样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懒散不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相应数量的检测,使得抽检试样数量不够,导致一些商家逃过检测的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再如有些检测人员知识掌握不到位,在检测的时候不能做到准确合理的评定,错评或者漏评产品的质量,导致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被错判为合格产品,直接对市场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后,有些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够,例如在检测的过程中脱离岗位或者受人贿赂,都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问题。像这种不规范的行为对于产品的质量检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使得检测结果不再具备可靠性以及保障性。
在质量检测过程中,抽样检测设备也非常重要,如果抽样检测设备过于陈旧,在检测过程中一是容易出现故障导致检测无法进行,二是设备陈旧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偏差,三是设备陈旧无法跟上产品的节奏不能运用到新型产品的检测上,因此对于检测的结果来说影响非常大。可见,抽样检测的设备要进行定期检修以及更换,并且要保证检测设备数量以及质量的足够,才能保证质量抽样检测的结果具有准确性。如果因为设备陈旧的问题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事故,影响严重。
抽样检测相关技术包括对样品的制备、运输、储存、检测、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都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现在很多检测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因此不能完全正确的对样品进行检测,导致检测结果不具备保障性。
对于抽样检测工作人员来说,具有高尚的品德以及职业道德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个岗位会面临着受检部门的诱惑,有些受检部门为了免检会贿赂相关人员,更改抽检结果。因此检测人员一定要具备职业道德坚持立场,完成自己的工作。另外也要具备责任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以及标准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若是遇到弄虚作假的部门要进行严厉对待,戳破真想进行严格检查。
对于检测的设备加大投资,即时进行更新,并且要确保检测设备的数量以及质量。在每次的抽检开始和结束之后,都要针对抽检时采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定期的进行检测设备的检查,针对不同的产品要有不同的检测设备,如此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监管部门应该成立一支专业的抽样队伍,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并且教育他们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一方面提醒他们遵守法规,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学会维护以及合理使用自己的权利,除此之外,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以及探索能力,对抽样检测的方案能够进行精华,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综上所述,抽样检测技术对于职能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记住监督的主要手段。要想提高抽样检测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落实相关抽样基数的条规,加强抽检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及时的更新检测设备,保证检测过程中的实效性。
[1]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取证抽样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J].质量指南,2003,14∶20.
[2]郝军,周强,潘献辉.关于膜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31∶173-174+176.
[3]叶永和.技术监督的内涵与应用刍议[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5,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