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磊
程立磊
馆陶县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2个,其中县级总会1个,村级协会21个,县农民用水者总会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村级协会为会员,发放会员证,从而使我县农业灌溉有了统一管理体制。
成立县农民用水者总会,是为更好的对村级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与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保证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并促进协会的健康发展,总会会长由抗旱服务站站长担任,协会成员包括财政、民政、农牧、林业、电力、村级协会会长及农民代表等各部门、各类别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和宣传国家有关用水管理的方针、政策,发动民众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计划,积极推动用水者协会的良性发展。
在县农民用水者总会的监管下,成立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下,下设机井专业队和农民用水者小组,形成共用一体化的自主管理灌排区SIDD模式。机井专业队由队长、会计、技术员3人组成,灌溉季节临时雇佣灌溉操作工3~5人,全面管理机井、泵站和管道系统等,负责工程检修和维护,核准量水设施和收取水费,制定工程大修改进计划和年度工程运行管理预决算,并经村用水者协会批准执行。用水者小组负责畦田建设,包括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土地深耕和良种推广等,并编制年度用水计划,并报村用水者协会审批。在体制的逐步完善下,让农民充分参与灌溉管理,实现供水和用水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全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全县所有用水者协会已制定出 《组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水费核算与计收制度》、《科学灌溉制度》和《工程运行维护制度》等,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增加实效和透明度,规范协会会员的行为。
各村级用水者协会制订了《运行维护工作制度》并明确地进行了任务边界划分,按照《运行维护手册》在灌溉前后,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维修,制订了工程大修和改建计划,保证了各项工程的正常运行。
监测评价信息队人员来自每一个项目村的用水者协会,他们收集和掌握本村的基本情况如灌溉形式、作物种植组合形式、面积和复种指数等,为监测评价做了大量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在典型监测区和基本监测点,村用水者协会主动承担了水位和降雨量的监测,并且把每个时期的机井抽取水量做了全面的记录与汇总,安装水表的机井按水表记录,按水表水量和灌溉时间进行推算。不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而且为项目监测评价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村用水者协会根据有项目后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水成本核算,其成本包括:管理人员补贴、能源费、维护和大修费、折旧费,然后确定执行水价,并实施按方收费。
在协会的统管下,项目村农民已彻底摆脱了“大水漫灌才高产”的传统思想束缚,充分认识到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科学灌溉才是农业发展的前进道路。
村级协会不同程度地根据本村水资源条件制订种植结构计划,有计划的整种植结构,选择高产节水良种,不断降低综合ET值,真实节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各协会都主动参与本村灌溉方式的选择和工程设计,核实灌溉面积,协助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工程建设,利用社区自身力量大力推广“三大节水”措施。
大力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有效理顺了农村灌溉用水秩序。一是破解了农村用水户分散难以组织的难题。二是化解了基层用水矛盾。
协会成立后,灌溉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一是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农民参与灌溉管理,有效地增强了节水能力。二是强化了灌溉用水计划性。协会成立后,在提高灌溉效率、改进服务水平方面明显比过去加强了。三是有效降低开采量。项目建设的有效管理,普遍改善了各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
一是村用水者协会成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自主管理者。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了田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例如浅口村用水者协会直接参与灌溉工程建设。二是形成了农民“一事一议”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撑点。通过对柴堡镇、寿山寺乡、魏僧寨镇等8个乡(镇)进行调查,“一事一议”效果十分理想,议事的成功率超过95%以上。三是构建了水利工程建设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结合点。近几年,国家大力出资建设的小农水重点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项目工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受益农民自始自终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工程建成后,政府将工程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这种模式,解决了政府不能解决的诸如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的问题,受益农民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