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常青(山西省汾河中下游水务管理局)
我国已建堤防达27万km,这些堤防工程在每年的汛期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这些堤防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70年代建成的,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认识水平,加上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土法上马”,并且大量采用了坝下涵管,经过多年运行,工程老化、失管失修;而且有一部分涵管是堤防建成后附近居民擅自破堤埋管,这些极容易引起涵管渗漏,工程隐患十分突出,严重的会危及堤防安全。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江河治理的投入,包括对旧河道的疏浚拓宽,对原有堤防的加高培厚;但是,在加高培厚堤防过程中,对原堤防穿堤涵管的处理是关键,特别是新、旧堤防结合处仍是这些穿堤涵管的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仍容易留下隐患。
堤防加宽培厚时,由于新、老堤防填筑时间、材料、填筑工艺不同,在结合面上极容易形成沉降不均匀、引起涵管沿长度方向荷载大小不同,基础未做较好处理,极容易因地基沉陷不均而出现环向裂缝或引起断裂,造成涵管渗漏甚至大量漏水。再加上多数堤防加宽培厚设计中,为了节省资金,本着“原尺寸、原结构、原规模”的原则仅仅对原有涵管进行加长延续,更加大了结合面出现渗漏的几率。
部分涵管设计时,设计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简单地照搬市政上的标准图,存在考虑因素不全、设计强度不足,如砌石涵由于管壁受压及渗水后最容易出事;还有设计时对荷载突变处未作分缝处理,运行时出现裂缝;有的分缝间距过大,当管壁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或干缩等原因发生收缩时,涵管周围土体将以摩擦力形式阻止涵管做纵向收缩,最后涵管可能出现环向裂缝。
施工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涵管本身施工不当;二是涵管周围土体回填质量控制不好、如回填土料差、粘粒含量低、压实度不足,渗透系数相对大,在河道内高水位时,水流在压力作用下会沿穿堤涵管外壁四周渗入坝体,形成渗漏通道,同时引起坝体内部结构变化、上部塌陷。
3.1.1 换填粘土
不少老堤防建设时就地取材,直接利用滩内土料上坝,这些滩地土料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土料粘性差或颗粒粒径偏大,压实度不达标,回填质量差,为了保证涵管周围坝体的质量,可以对涵管周围局部进行土料换填,土料选择粘性土(粘粒含量15%~30%),也可采取水泥土(土料掺5%~15%水泥),为了避免结合面出现集中渗漏,在涵管埋设后,先将涵管表面湿润,边涂泥浆边铺土,同时人工或轻型夯实机械夯实,涂浆高度与铺土厚度应一致,涂层厚度3~5mm。同时注意涵管两侧分层(每层虚铺厚度15~20 cm)回填,同步上升,超出涵管顶部1m范围后方可进行碾压。
3.1.2 涵管周边充填灌浆
如果堤防断面尺寸较大换填土料费用较高,也可用充填灌浆处理,充填灌浆首先要确定涵管的所处位置和空洞或裂隙的范围,根据涵管缺陷情况确定孔位布置、灌浆压力、浆液材料及浓度等设计指标。一般从堤防临水一侧开始沿涵管左右外侧(距离涵管边0.50~1m)布置灌浆孔,孔位间排距一般取3~4m,孔深至涵底以下1m,灌浆压力0.10MPa,为保证灌浆效果,要求每孔复灌3次,每次间歇时间≥5 d,灌浆材料可采用粘土水泥浆,水泥用量为干料量的20%。
3.1.3 涵管外壁增设截水环
对于一些堤防、回填土料质量较好,断面尺寸较小或者条件有限不适于灌浆处理的,也可在涵管长度方向上增设截水环,可增大渗流半径,减小涵管外壁的接触渗漏,截水环的位置和伸出外壁的长度应满足渗流计算防渗长度、防渗效果要求;还应考虑截水环对管身伸缩变形的约束作用及施工条件。采用这种方法施工时,从临水一侧开挖,涵管两侧开挖宽度≥1m,开挖长度为1.50倍水深,在距堤身1m处的涵管上设一道截水环(沿涵管两侧及顶部),截水环采用混凝土浇筑;回填土料与筑堤土料相同,逐层填筑夯实。
3.1.4 设闸门涵管的处理
对于涵管进水口处设置闸门及启闭设施的,虽然涵管没有出现大的结构性不足,但是进口闸门及启闭设施运行多年后锈蚀老化,这样的涵管处理时主要采用维修加固的方式。如果这种情况下,渗漏情况不明显时可以不作防渗处理,而是将涵管出口、堤防背水一侧做好反滤,保证堤防渗透稳定;同时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更新闸门及启闭设施。
3.2.1 套管法处理
对于小管径管涵、如果只是出现管身横向裂缝、小的纵向裂缝、伸缩缝裂开或管节之间小错缝,可采用套管法处理。套管法是在原涵管内安装一根直径小于原涵管、且能满足过流要求的钢管;如果涵管轴线方向有轻微变形的情况也可采用PE塑料管,以克服钢管不易弯曲的缺点。
套管安装后,进行端头封堵,并在原涵管顶部预留灌浆孔和出气孔,利用灌浆设备在原涵管与套管之间的充填水泥砂浆,砂浆须充满管壁间的空隙,为了防止浆液干缩后形成裂缝,浆液中应适当添加微膨胀剂。
套管法施工具有如下优点:技术简单,不需要大量开挖土方,施工期短,度汛风险小,工程投资少,能有效地解决小型涵管的安全隐患问题,对于涵管局部变形弯曲也能适应,缺点是过水断面减小,对于过水流量要求高的涵管在施工前需进过计算,能满足要求才能实施。另外对于对于砌石涵管管内破损严重、变形或错位明显的涵管不宜采用。
3.2.2 顶管法重建
顶管施工原理是利用外力加于管身,使管节向土体推进排出管内渣土,并使管与管之间连续就位,在接缝处进行防渗处理,达到过水要求的一种施工工艺。目前顶管施工主要有三种工艺:第一种是泥水加压平衡顶管施工工艺,这种方法全机械化施工、设备先进,但技术复杂、费用较高,一般适用于堤防级别较高、涵管断面较大的情况;第二种是土压平衡施工,相对较简单;第三种是人工使用简单机械顶管,此方法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小、管径较小,进尺较短的工程,Ⅲ~Ⅵ级堤防适用该种方法。采用顶管法施工后,新涵管是对原涵管的替代,必须对原涵管封堵,防止汛期高水位时发生意外。
堤防工程是战线长,保护面积大,受益范围广,工程质量情况复杂,出险几率高,而穿堤涵管是影响堤防工程质量和运行的关键因素,能高度重视堤防工程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科学、经济、合理地处理好这些穿堤涵管的问题,是当前及今后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白小玲.渭河大堤渭城段穿堤涵管的施工及管理建议[J].陕西水利,2013(2).
[2]王志明.水库放水涵洞除险加固处理办法[J].中国水运,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