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慧丽
河北省平山县位于石家庄西北部山区,地质地貌复杂,历史上汛期山洪频发,河道洪水漫溢、水冲沙压,对县域内房屋、农田及各种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是制约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防御山洪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迫切需要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2011年,河北省开展第二批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平山县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项目于2012年完成,并于2013年1月通过了省防办组织的初步验收,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已经体现出一定的效益。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全县总面积2648km2,辖23个乡(镇),717个行政村,共有人口49万人。平山县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敞开,构成簸箕状地貌轮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内降水分配集中、季节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非汛期8个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0%左右。全县流域面积5km2以上河流79条,其中二级河流有2条,分别是滹沱河、冶河,三级河流12条,河流总长度1315.6 km,汇水面积2199.7km2,河道纵坡比10~50%。全县河流均属海河流域子牙河系。全县现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 2座,小型水库 63座,塘坝 90座。
受地质地貌因素、气象水文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平山县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建国后平山县境内发生的较大山洪灾害有1963年、1996年、1999年3次,共造成122人死亡,受灾人口73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3亿余元。特别是1999年8月13日平山西南部地区降特大暴雨,暴雨中心集中在北冶、下口一带,强降雨主要在14日17时前的20个小时,最大降雨量达800~900mm。险溢河最大洪峰流量1500m3/s;蒿田河最大洪峰流量1800m3/s。这次降雨由于集中在山区,单位时间降雨强度大,径流形成集中,冲刷力强,伴有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因而破坏力巨大,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011年9月,河北省水利厅确定平山县为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的试点县。2012年1月,平山县编制了《平山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2月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同意建设。
项目涉及全县 23个乡(镇),建设目标为:按照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覆盖相关地区的监测站网,建立现代化的采集系统设施,建立完善、快速及时的信息传输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和会商环境,建立有效的警报反馈机制和技术措施,建设全面、实时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编制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完整的群防组织、宣传教育警示标牌、转移安置等群测群防体系。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四大体系建设。
监测系统主要由水雨情监测站和信息传输通道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水雨情自动监测站以及简易监测站实时获取山洪多发区内的水雨情信息,通过GSM/GPRS、北斗卫星通信等方式实现远程数据通信,及时将信息传输到县监测预警平台,为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本项目新建自动雨量站55处,新建自动水位站46处,新建简易雨量监测站149处,新建简易水位监测站65处。
平山县山洪监测预警平台是在雨情、水情、工情等多种信息一体化集成基础上,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数据信息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提供水雨情信息实时查询、山洪预报决策,为山洪预警服务。在平山县水务局建立的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包括数据接收处理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应用软件开发等。
数据接收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包括路由器1台、交换机1台、防火墙1套、服务器2台、微机工作站24台、便携式计算机2台、激光打印机1台、UPS电源1台、网络布线1项、42U服务器机柜1个、计算机分配器1套、短信预警发布设备1套、传真预警发布设备1套、数据接收机1台等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保障设备。
应用软件开发包括编制平山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软件1套、系统软件1套。
预警系统建设是在监测系统建设及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水雨情及网络通信情况,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发布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灾害可能威胁的区域,使防汛责任人根据山洪灾害防御报警信号,向灾害可能威胁的地区发送警报,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本项目在县、乡、村配备相应预警设备,主要包括:289处预警广播、2处景点广播,并配备传真机、卫星电话、手摇报警器等预警设备。
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特点和防御现状,编制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个、乡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3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89个;制作《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光盘、警示牌、宣传栏等,发放 《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用于宣传和提高群众的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对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知识培训;进行山洪灾害的防御演练。
系统自试运行以来,经历了2013年、2014年汛期的考验,通过这2年的试运行情况,该系统能够较好的完成雨水情信息的采集处理,较好的实现了基础信息、实时雨水情信息查询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等功能,系统经试运行运行良好。
自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试运行以来,大幅度提升了平山县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初步实现了最大限度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建设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能够及时监测、预警水雨情信息。通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能够随时掌握全县各个乡镇的雨水情信息,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及时掌握雨情信息、水情信息、灾情信息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提高了防汛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通过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在全县建设雨水情自动监测设施,基本做到自动监测和无人值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提高了防汛工作效率,加强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缩短了对局部强降雨所引发山洪的预见期,为受威胁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提高了防汛抗旱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为“智慧水利”,实现了与省防办、省水文局的数据共享和办公网络化,使信息传输更为快捷、便利。
增强了群众山洪灾害防御意识。通过对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点进行详细调查评价,划定受山洪灾害危险的区域,编制县乡村三级防御预案,发放明白卡,宣传手册,并根据预案进行避险演练。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与培训,提高了人民群众主动防御山洪灾害意识及防灾救灾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项目试运行以来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由于自动水位站安装多为水库、河道,这样个别站点就处于野外无人看守状况,增加了被盗及被破坏的风险,施工单位采取了一定的防盗措施,但试运行阶段还是出现了个别站点被盗现象。
二是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难度较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雨量站、水位站、无线广播站等设备均露天外置,分布范围广,且大部分位置偏远。电子类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升级快维护检修比较频繁,这样在日常运行维护中会产生较高的费用。
三是基层防办人员偏少,缺乏山洪灾害防治技术力量。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科技含量高,县级防办计算机网络技术薄弱,对于日常运行维修养护比较吃力,亟需充实防办人员,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