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农牧民增收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5-08-15 00:47:10王泳茹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王泳茹 袁 神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

党中央已经将帮助农牧民增收和提升生活水平放在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考虑到西藏超过八成都是农牧民,因此,如果当地的农牧民没有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就无法达成。也就是说,农牧民增收所代表的不只是经济方面的活动,而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判断西藏发展战略正确不正确的关键性依据。将各项针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使得当地的支农工作切实深入,推动农牧民在增收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已经成为西藏金融部门亟待完成的重要工作。

一、西藏农牧民收入总体情况

(一)农牧民增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从1978年开始,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演进主要可以归类为四个不用的发展阶段:首先是1978~1989年这一段时期,该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的年均增速大约是11.06%,并且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明显的上下起伏,波动系数测定为125.04%的高水平,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规律;其次是1990~1994年的这一段时期,该项指标稳步提升,从初期的4.86%持续提升为末期的15.72%,年均提升幅度为8.04%,波动系数相对于上一个阶段滑落明显,达到了54.50%;再者,是1995~2001年这一段时期,增收状况表现为稳定提升的基本规律,年均提升幅度为8.04%,而波动系数进一步下滑,达到了29.28%的较低水平;最后,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起始,当地农牧民的增收趋势是有序加速,从2002年到2012年期间,该项指标的年均提升幅度达到了11.64%的高水平。

(二)农牧民增收态势明显,但总规模仍然不大

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作用下,西藏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快速提升为2012年的2435元,前后相差12.91倍,年均提升幅度为9.86%,说明农牧民收入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提升。不过迄今为止,该类群体在收入总规模上还是较小,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可知,该类群体的人均纯收入相对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只是达到了后者的67.88%。

(三)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不过在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还非常突出

新的历史时期,西藏农牧民在物质方面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在贫困人口方面,人均纯收入少于1300元的重点扶持对象从2000年的148万人,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下滑到2012年的32万人,而当地的恩格尔系数则相应地从最初的79.3%滑落为53.0%。不过到目前为止,当地城乡之间的收入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2012年全国的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比水平是3.28:1,而相应的,同期西藏在该项指标上的水平则是3.67:1,明显高于全国。

二、西藏金融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和成效

西藏金融机构在新的发展时期,全面借助于中央针对西藏出台的众多优惠货币政策的推动作用,明显推动了农牧区社会经济的进步,也使得农牧民收入得到有效提升。该类国家政策主要是:在贷款利率上给予的优惠,主要体现为一般的贷款、扶贫贴息贷款都采取了比全国同期同类贷款低两个百分点的利率;在该地区不实施现金管理;对农牧民的逾期贷款不给予加息的处罚;在当地的农行机构如果由于落实优惠利率开展贷款业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利差损失,可以获得财政给予的等额补贴等。[1]

(一)支农贷款规模持续扩大

以2012年末作为统计时点可知,西藏在农牧业方面的贷款余额总量达到了42.75亿元,相对于2000年末这一总量扩大了31.74亿元,提升的幅度达到了2.88倍,年均提升水平是25.35%;农牧业贷款在农行的当地投放的所有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从该期间的初期22.78%的水平增加到末期的41.03%;另外,在这一历史时期农牧业贷款累计总规模则达到了116.54亿元的水平。

1、不断加大农牧户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当地以2001年为开端,农牧户小额信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了2012年末这个统计时点,西藏累计发放的贷款证(包括钻石卡在内)的总量一共达到了345380本,领用该贷款证的在当地全部的农牧户中占据的比例为87.5%,而实际使用率水平也达到了91.8%,此外,该类群体在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上的总规模为21.3亿元,相对于2002年末,这一指标在绝对值上多了18.01亿元,提升的幅度达到5.47倍。

2、大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领域的领先企业的进步。西藏的农牧业现代产业化进程始于2003年。从那一年起到2012年为止,整个西藏地区的商业银行机构以农牧业产业化的领先企业提供的贷款累计总量高达10.66亿元,到了2012年末,该类贷款余额总量为6.18亿元,相对于最初的2003年末,这一指标的绝对值扩大了2.8亿元,提升的幅度达到了82.84%。

3、全面推动农牧民安居工程的落实。以2012年末作为统计截止日期,西藏在农牧民的安居工程方面投放的贷款余额总量高达6.16亿元。这项贷款最早出现于2005年,到目前为止一共帮助藏区的3.69万户的农牧民实现了安居,完成的房屋总面积为590万平方米,较好地实现了设立该项贷款,优化农牧民居住环境的初衷。[2]

(二)藏区的借款农牧民经济负担得到了明显缓解

1、从2001年开始,到2012年为止,所有的商业银行在西藏落实特殊优惠贷款利率的过程中,一共为农牧民提供了16.67亿元左右的总让利。

2、通过信贷落实扶贫目标。在上述同一分析期间,西藏所有的金融机构在扶贫贴息贷款方面投放的总规模累计高达28.28亿元,到2012年末为止,该项贷款余额总量是12.16亿元,相对于2000年末在总量的绝对值上扩大了10.46亿元,提升的幅度高达6.15倍。

3、2002年开始在藏区采取有差别的加罚息政策。

4、在现金管理方面对于农牧民不是很严格,推动了该类群体在现金收入方面的水平提升。农牧区被排除在了现金管理的范围之外,同时,在县城以上区域开展了适度现金管理,主要是为在农牧区提供银行转账和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三)全面深化信用乡(镇)、村评定工作,努力优化农牧区的信用环境

早在2003年5月,农行西藏分行就正式出台实施了《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信用乡(镇)、村管理办法》,决定具有信用乡(镇)、村等评定等级村落的农牧民,可以拥有更高水平的授信额度。这种评定工作主要落实了“成熟一个,评定一个,一年一定,定期公布”的基本思路,到2012年末为止,西藏一共被评定了75个信用乡(镇)和789个信用村。[3]

三、不利于金融支持农牧民增收的因素讨论

(一)金融体制的非竞争性制约了当地金融效率

基于西藏的城乡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了追求更低的放贷成本,以及希望能够更好地防控风险等目的,使得区农行是西藏农牧区剩下来的唯一一个真正开展放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该种情况,使得农行在该区域拥有了一定的垄断力,而在金融机构缺乏竞争的实际状况,必然不利于该地区金融效率的优化和发展。

(二)农牧区信贷投入总量还较为不足

虽然在当前的发展时期,西藏农牧业的信贷投入整体上表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走势,可是,该项贷款规模在当地的全部贷款余额总规模中占比却还是非常小。以2012年末作为统计时点,西藏该项贷款的余额总规模大约为42.75亿元,在同一时期的当地全部贷款余额的总规模中占比只有非常低的20.94%。同时,在这项非常少的贷款余额中,大约50%的比例是农牧户的小额信用贷款,而农牧业的龙头企业所对应的贷款余额只是达到了6.18亿元,在全部的藏区农牧业贷款余额总规模里占比只有很低的14.46%。现阶段,农行在西藏农牧户范围里可以授予的信用贷款单笔规模最多为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而现代西藏农牧区的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使得当地的农牧民在收入水平上明显提升,决定了上述的贷款额度方面规定的标准,已不符合农牧民在该类信用贷款方面的需要和实际发展的要求。

(三)当前特殊费用补贴标准还难以刺激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服务性的提升

早在十五期间,基于农行在西藏开展金融业务时面临着服务范围广、成本大的现实难题,农行西藏分行享有了年平均贷款余额4%的特殊费用补贴的国家优惠政策,不过从这项政策的实际实施成效可以看出的是,并没有很好地实现金融被引导更多地流向农牧区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该项力度不够的政策,并不能深入挖掘基层行(所)在强化农牧区金融服务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当地农牧民的信贷需求的满足。[4]

(四)金融政策宣传工作还较为薄弱

因为在西藏的农牧民一般都处于分散的状态,部分居民的居住区还没有通电,还处于电话服务的盲区,所以新闻媒体对于金融政策的介绍和宣传不能够被这些农牧民顺利接收。现阶段,应对该种难题,仅仅可以依赖于基层营业所的职工定期到该类农牧区进行存款、贷款业务时的宣讲,几乎没有其他的方式来帮助农牧民群众弥补金融方面的信息空白。

四、构建推动农牧民增收的金融长效机制

现阶段,西藏农牧民增收已经进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时期。基于西藏的现实发展可知,特色产业和工资性收入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不过,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说相对于同一时期的相对发达地区来说,藏区农牧民的增收水平还较为落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增收有着更加广阔的拓展前景。

(一)推动农牧区城镇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重要抓手,强化金融支持,努力推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

1、全面推进各项针对西藏制定的围绕低利率政策形成的特殊优惠货币政策的重要价值体现。首先在新政策制定实施前,继续加大对以往相关政策的推行,着重降低农牧民的经济负担,努力落实增收目标。其次,引导和鼓励西藏的每一个商业银行都能努力向上级行介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为总行制定和下达针对西藏发展的优惠政策提供依据和推动力。再者根据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农牧民的贷款额度,努力设计出符合当地农牧业需要的贷款类型,为农牧民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不断强化针对农牧民的信贷投放力度。针对现阶段的西藏农牧区在产业基础上较为薄弱的现状,也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都决定了农牧民增收的途径还较为狭窄,因此,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直接推动当地从以往的投资拉动朝着产业带动的圆满演进,所以,该类群体增收还需要以资金投入作为主要的推动力。有鉴于此,首先要发挥财政部门对于金融的支持和配合效能,使得农牧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被引入足够的信贷支持,优化增收环境。其次应当充分体现国家确定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支持作用,使得本地的小城镇、市场体系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域都成为信贷投向的重点对象。

再者要继续保持推动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的良好势头,使得藏区的农牧民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畜牧业,逐步发展为利用现代畜牧业来致富。此外,要围绕集中规模化发展、重视质量和效益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当地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内容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要全面加强对该领域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推动,实现该类市场组织在农牧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价值。还应当精心组织更加丰富的农牧民专业培训和教育活动,使得农牧民拥有更强的增收能力。最后,还要全面形成和落实必须降低农牧民总量,推动农牧民增收、实现农牧区进步的基本思路,通过劳务经济实现农牧民的就业转移,实现当地经济的整体水平提升。

(二)努力丰富农牧区金融服务

一是要更加有效地开展以金融政策和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要持续推动基层营业所的专业队伍的构建和强化。利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两个方面的工作共同落实该项目标。三是要深入开展农牧区的信用乡(镇)、村的评定活动。实现年度考评机制,也可以针对只要达到成熟条件的就按照确定流程加以评定。四是要使得西藏农牧区有着业务优势的农行在基层行、所要提升业务拓展水平,逐步落实信贷、结算和信息服务等全面的金融业务功能,增进当地的农牧金融的服务内容和质量。

(三)注重农牧区高水平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

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主导制定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西藏得以正式推行,当地政府还专门设立了领导小组配合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迄今为止,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已开始得到了构建。为了切实落实这项工作,西藏地区的各个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总体建设框架里,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深入激发当地各个社会阶层都积极参与,尤其要在农牧区信用、司法等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尽可能地更新当地居民的信用意识,帮助农牧民形成和巩固诚实守信等良好风气,使得金融支持农牧民增收拥有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得农牧区逐步演变为资金洼地,引导金融自发地向当地农牧民倾斜,保证增收目标的顺利达成。

[1]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37.

[2]国家统计局.中国金融统计年鉴[Z].(2011、2012):290-292.

[3]严思勃,付代军.西藏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06,(4):15-16.

[4]旺 堆.对西藏金融机构存差问题的理性思考[J].西南金融,2007,(6):27-29.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4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资(2019年44期)2019-12-03 03:10:48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06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6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科技(2015年9期)2015-09-26 12:15:32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8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6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现代农业(2015年3期)2015-02-28 18: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