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军华
(贵州民族大学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深受游客的青睐,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其不仅及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民族旅游是旅游的新亮点,其融合了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当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追捧。Moscardo and Pearce(1999)认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的亲身经历就是民族旅游(包括少数民族居民将民族文化向旅游者进行展示与表演)。[1]Swain(1989)则把民族旅游界定为以旅游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旅游形式。[2]Van den Berghe(1980,1992)则认为旅游地少数民族居民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并且自身参与旅游活动过程的旅游形式即为民族旅游[3][4]。旅游人类学家、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科恩(Erik Cohen)教授则定义民族旅游为(1)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2)民族旅游地居民不属于该国(地区)的主体民族;(3)民族旅游就是把原生态的民族习俗以及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当做旅游商品推销给旅游者。[5]
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主要是以奇异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向旅游者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目前,民族旅游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旅游类型,因为它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所需要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一般旅游活动,而且能让游客了解异域文化,体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民族旅游可以给旅游者提供多种旅游项目与服务,游客在体验神奇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了解、体验异域文化与民俗风情。[6]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旅游品质的提升,文化含量高的民族旅游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目前,民族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交通条件、住宿设施和餐饮环境得到了改善,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美化了。同时,在开发民族旅游的过程中,要以宜居城市和秀美山川建设为目标。城市要大力治理“脏、乱、差”和“三废”,净化空气,扩大绿化面积,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宜居性;民族村寨要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来规划开发,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建成山村水乡,建设好生物圈等[7]。所有这些将促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在根本上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2.拉动内需。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其产业关联度极强,能极大地促进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民族旅游对民族地区的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业、电信业等具有拉动促进作用。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拉动内需,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球经济疲软,我国也受到了深刻影响,在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是颇具潜力和优势的消费领域,有希望培育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新的消费热点,有条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重点之一。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资源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通过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出来的。我国民族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如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诗,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宝库,云南丽江古城再现了我国古建筑技术的精华,如此等等。民族旅游活动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保护与传承的过程,有利于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7]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因此,只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意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保护好环境,就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民族旅游资源得到发掘和提炼,这有利于保护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同时,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会逐步增加,旅游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发展旅游的热情,有利于环境保护观念的树立,由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民族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给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现代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民族旅游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民族文化商品化突出。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无条件满足游客的需要,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泛滥,而且内容也被删改,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其原真性[6]。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被随便更改或仿造,使其偏离了存在的基础——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一些落后、庸俗的文化被刻意渲染。为了满足少数游客的需要,一些与本地民族文化无关的旅游活动项目出现在民族旅游区。另外,由于旅游活动的影响,一些民族宗教文化也被侵蚀,失去原本的神圣性。所有这一切,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2.传统道德观念退化以至遗失。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外地游客会慕名而至,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由于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具有相异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在与当地居民交流过程中,游客的行为会对当地居民产生不利影响,致使一些民族习俗和传统道德观念退化,损害了民族地区原本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8]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外来文化负面影响下,甚至一些民族旅游地出现黄、赌、毒等社会问题。
3.干扰居民生活,致使游客与居民产生矛盾。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接待压力加大,如果各方面的关系得不到较好的处理,民族地区居民同游客之间可能产生矛盾,从而不利于民族旅游发展。民族地区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者会大量涌入民族旅游地,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发他们的不满;(2)由于目的物质供应能力是有限的,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游客优先享有各种物质的供应,致使当地居民物质供应受影响,导致其生活不便,因此,居民对游客产生不满; (3)游客的素质千差万别,由于少数素质低的游客在民族地区旅游时,不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从而引发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4.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文化遗产的损害大致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游客行为失当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建设性破坏造成的。由于游客行为的失当,在旅游活动中,出现很多令人心寒的现象,有的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随意丢垃圾,在禁止拍照的地方拍照,等等。殊不知,这些行为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是开发不当造成的“建设性破坏”。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由于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或者建设中片面最求经济效益,导致一些古城历史风貌受到削弱,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从而使其文化内涵大打折扣。[9]
1.过度追求眼前利益与局部利益。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过度追求眼前利益与局部利益,区内的旅游开发只看重眼前,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景区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泛滥,没有协调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使景观的整体性受到破坏。由于过度开发,我国很多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原真性褪色,失去了其吸引力。同时,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各旅游地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发展民族旅游,这样势必造成各自为战,盲目开发,资源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受损。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文化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是民族旅游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而实践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认为民族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无限度地开发民族旅游资源,没有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起来,没有将保护与开发协调好,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历史文化遗产受到损害,民族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削弱,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受阻。
1.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总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越来越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进程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总的指导思想。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民族旅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深刻理解民族旅游文化,使其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相协调。既要保持其民族性、又要体现其时代性。既要挖掘开发民族文化,又要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又要推进民族旅游文化的创新,增强民族旅游文化的经济发展活力。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个旅游景区要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唯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才可能吸引更多的客人。民族旅游要持续不断地发展需要以生态的持续发展为基础。因此,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建设好生态环境。
3.进行科学的民族旅游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旅游事业,对所属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以保证旅游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因此,发展民族旅游,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规划制定中,要布局好旅游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要使各产业比例结构合理协调;在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协调控制好民族旅游的发展。只有这样,民族旅游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避免盲目性,减少负面影响,从而促进民族旅游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增强居民的民族认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努力增强居民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才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让人们认识到民族特质文化一旦失去就不复存在,发展民族旅游就无从谈起,促使人们自觉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努力增强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认同是民族旅游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自我传承的一种内力源泉。[11]
2.引导游客行为,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游客在民族地区旅游时,在欣赏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与民族风俗习惯,不应歧视民族文化,更不能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强加给民族地区的居民。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会有大批游客涌入民族旅游地,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文化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的,环境破坏了,必然使文化受到破坏。因此,引导游客行为,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控制和减少民族旅游的消极影响。
3.加强居民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不够。因此,加强对居民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维系着民族的存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居民的教育,还要帮助其认识到发展民族旅游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居住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让居民意识到,民族旅游发展起来以后,大量游客的到来,是对民族文化的青睐和认可,这更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居民文化保护意识提高了,就会加强对自身文化的承传与保护,也会自觉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
4.对居民进行引导,提高其社会心理容量。民族地区相对闭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社会心理容量不适应民族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鲜事物与变化对于身处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居民来说可能还一时难以接受,因此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应通过各种舆论与传媒引导他们,努力提高他们对发展民族旅游的承受度,让其了解旅游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让其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全过程中,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主体。
总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民族旅游也不例外。一方面,发展民族旅游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使民族旅游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民族旅游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消除其负面影响,积极发展民族旅游,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及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Moscardo,G.and Pearce,Understanding Ethnic Touris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Vol26,No2,pp416-434.
[2]Swain,M.B.Gender Roles in IndigenousTourism:Kuna Mola,Kuna Yala,and Cultural Survival.InHosts and Guest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
[3]Van Den Berghe, P.L.Tourism as Ethnic Rela-tions:a Case Study of Cuzco,Peru.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980,Vol.3,No.4,pp375-392.
[4]Van Den Berghe,P.L.and C.F.Keyes 1984 In-troduction: 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1,pp343-352.
[5]张晓萍等.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
[6]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50-54.
[7]叶全良.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3).
[8]张波.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6-30.
[9]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10).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34.
[1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l.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