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兰
(四川民族学院 美术系,四川·成都)
藏族自称“蕃巴”,汉语中的“藏”是藏语中的“gtsang”的音译,[1]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完善本民族文化,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魅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藏族服饰、歌舞等。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
藏族服饰文化是指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生产中形成具有本民族鲜丽特色的服饰文化,是藏族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综合反映。因为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严重影响,关于藏族族源的历史资料比较少,在学术界没有一致观点。有的人认为藏族是土著居民,也有的人认为由外地迁徙而来。[2]由于受到落后生产力等因素的限制,藏族先民不懂怎么制作衣服,他们只能拿一些树叶、树皮、猎皮遮羞。这便是藏族服饰产生的最早来源。从秦汉时期以来,藏区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传统民间纺织业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藏族先民从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获得一定的生产技术和不断总结生活经验,逐渐懂得了如何利用兽皮做成皮袍、邦典、毛氆氇等衣着。[3]藏族人民喜爱的服饰就是穿藏袍、围邦典,袖子常常喜欢搭在肩上。这一时期毛织技艺也已在藏族群众中普遍使用了。藏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藏族服饰有着明显的性别、地域、年龄和时代特征。[4]藏族服饰不但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反映,而且还和当地地形气候有密切的联系。藏族服饰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藏族服饰的独特特征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5]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夏天或劳动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古铜色的皮肤袒露于外,雄风凛凛,彪悍刚健。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的两种,夏秋两季的藏袍无袖。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衬衣翻领在外,衣袖要长于胳膊一至二倍,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舒展飘逸,潇洒自如。藏族的帽子式样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萨等地以金宝顶帽为最多,用金丝或银丝绣织图案,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绣有图案花纹。靴头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在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藏族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代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内涵正在日渐完善与丰富。和谐与美,油然而生,不得不令人瞩目。而且,除此之外,汉与藏之间还有多元文化的交流,是藏族服饰得到较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前,藏族服饰文化一直保持其具有独特鲜丽的民族特色,一直是藏族的最直观最重要的符号,是藏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藏族年轻人只读完初中就外出去务工,他们很快接受外界文化,并深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为赶“时代”,赶“时髦”,他们视外界服饰为荣耀,打扮各种流行头饰,从而对藏族本民族的服饰文化表现出冷淡的态度,甚至拒绝穿藏族服饰。他们认为穿藏族服饰太老土。现在很少懂得怎么使用传统藏族织布机织布,懂得缝制和染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村民都表示现在穿藏族服饰没有什么用处,学习使用藏族传统织布机织布和染布更是没有必要。如果要选择很多都愿意选择汉服。藏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服饰是藏族最直观的外部标志,是外界其他民族了解藏族最直接的途径。随着其他民族文化不断深入到藏区,和现在藏族年轻人多愿意接受学习汉族文化,他们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淡漠,这给藏族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的宽范围深领域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全国人口流动不断增多,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频繁,交流不断加强,藏区社会经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多地去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随着藏族地区人们不断外出,和外来其他民族的不断深入到藏区。出去务工的年轻人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对藏族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不学习、不参与、不反对的思想观念。他们对回到家乡时,带来的外界文化又严重影响着下一代年轻人。其他民族人们进入到藏族地区又带来了其民族文化,藏族人们深受外来民族的影响,相对于本民族文化,他们更愿意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更愿意穿其他民族服装。这对藏族服饰文化是个极大的挑战。
二是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藏族服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市场上制作出质量低劣,甚至伪劣藏族服饰产品高价出售,这对藏族服饰文化已经享有的美誉产生极其恶劣影响。在藏区,现在很多人不愿意买藏族服饰,人们更愿意到市场上买其他价廉物美的衣服。出现藏族服饰很少卖出去,甚至是卖不去的困难局面。生产机器老化,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是藏族服饰文化逐步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三是民族文化出现继承人断代。过去经常看见老人在闲暇时就在坐在藏族传统织布机上织布,天气晴朗时就染布,冬天村寨里的老人家聚集在一起,随着90年代打工潮的出现,这样的现象再也没有看到了。现在极少数人会织布,也不会使用织布机,会制作卡垫的就更少了。最严重的是,没有人愿意学习,很多人觉得学习织布,染布和制作卡垫没有什么好处,而且费时,从而使藏族服饰文化出现断代。
四是很多年轻一代学生长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时间久了就没有兴趣学习了。加之改革开放的影响,很多人出去后长期在外地居住,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和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平时他们都在穿汉服,久而久之就不愿再穿本民族服饰,也不愿意学习本民族文化,简单的日常用语都不会。
五是藏族地区人民本土文化意识淡薄。藏区的人们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学习,对藏族的研究不够,没有将藏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利用。藏族文化能够一直保留到现在,其主要是藏族先辈以祖传单一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没有形成统一教育的学习模式,也没有统一教育机构,只是分散在家中“秘密”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懂藏族文化的老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接受汉语教育之后,愿意学习本民族文化的藏族青年少,出现藏族文化继承人断代的危机。
针对藏族文化面临上述的严重问题,拯救藏族服饰文已经化刻不容缓,如果拯救不及时,将是藏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重大损失。近年政府对藏族文化进行抢救,抢救取得一些效绩,但由于财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拯救的效果还是不容乐观。随着民族旅游、田间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发展藏族文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建议拯救保护藏族服饰文化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对藏族服饰文化的整合。藏族服饰文化分布较广,类型较多,且较分散,缺乏整合,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出来开发成商品,藏族文化的发展巨大潜力和文化价值没有被发现。建议实行藏族服饰文化生产产业化和统一经营,打造藏族服饰文化品牌,现实藏族服饰商品多样化,改变以前的单一分散销售模式,增强藏族文化的竞争力。
二是培养藏族服饰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在学校教育设置藏族文化科。藏族服饰文化教育可以从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中阶段设有藏族文化科,将藏族文化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升学考试成绩,给藏族青年一代学习藏族文化提供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藏族文化传承人,激励年轻一代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本民族意识。
三是建立研究藏族服饰文化的独立机构,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载体,把藏族服饰推向更高层次,实现资源共享。在藏区建立专门研究藏族文化(包括服饰)的独立科研机构,并定期在藏族重要的民族节日,包括藏历年、跑马节等召开民族文化论坛,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取长补短。鼓励州、省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加强对藏族文化的研究,扩大对藏族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机制和奖励制度。
四是利用现代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加大对藏族服饰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藏族服饰文化的知名度。将藏族服饰文化与文学、影视、舞蹈等艺术作品相结合,开发更多反映藏族服饰文化的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等,并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出版更多藏族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利用文学艺术的吸引力、歌舞的流行性、音像制品的生动性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服饰文化,激发他们对藏族文化的热爱,至而使更多的人支持甚至投资藏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五是对藏族服饰文化保护建立法制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文化部门在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文化部门、在藏族服饰文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藏族服饰文化开发商和藏族地区广大人民的利益。制定和完善藏族服饰发展战略。
六是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历史机遇期,加大财力改善交通设施,增强和周围各地的景点的交通联接,改变藏族文化和各旅游景点的孤岛现状,以吸引更多游客,让更多的外界游客了解藏族文化。从而使藏族服饰文化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总之,藏族服饰文化是藏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人们审美观和心理特征的反映。现在藏族服饰文化虽发生一些变化,但仍保持其传统的民族的独特性,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发展充实藏族服饰文化,走藏族特色的民族服饰道路,打造藏族服饰文化品牌,把藏族文化宣传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叶拉太.古代藏族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藏学,2013,(2),p88-98.
[2]霍 巍.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新起点——纪念昌都卡若遗址科学考古发掘30周年[J].中国藏学,2010,(),p20-29.
[3]其美卓嘎.西藏服饰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2004,(1),p68-72.
[4]李玉琴.藏族服饰区划新探[J].民族研究,2007,(1),p21-30.
[5]李玉琴.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p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