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艳秋,薛美琴,张玲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高学历的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而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对提高护理研究生整体水平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而目前各高校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相关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趋势,为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1.1 检索策略 以关键词“护理学硕士”“护理研究生”“护理学研究生”“护理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收录开始时间至2014年12月。
文献检索具体步骤如下:①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对所获文献进行题目、摘要、关键词分析,以进一步确定全部关键词;②利用获取的所有相关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全面检索,若题目和摘要初步符合纳入标准,则进一步查找全文并进行分析;③通过所获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护理专业的研究生;②所有的研究类型;③文献主题是培养模式类。排除标准:①研究对象为护士、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博士生等;②研究内容为单一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或者临床实践探讨而非整体培养模式。
1.3 检索途经及结果 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368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文献,获得95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得到82篇,查找全文,仔细阅读全文,再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保留61篇符合条件的文献,其中,研究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10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18篇,学术型和专业型均有的有9篇,未明确表明学位类型的有24篇。
2.1 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的变化情况符合条件的最早的研究始于1996年,是一篇发表在《山西护理杂志》上的经验总结类文献,近几年文献数量略有上升,但是数量均不多。综合分析发现,2002年—2005年总共有8篇文献,2006年文献数量明显上升,有6篇,2007年和2008年文献数量又回落,分别只有3篇和2篇,2009年后文献数量基本稳步上升,平均每年7篇。
2.2 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的方法学分析符合条件的61篇文献中4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占75.41%,文献类型以综述为主。文献期刊分布:核心期刊46篇(74.41%),非核心期刊12篇(19.67%),年度学位论文3篇(4.92%);研究方法:现象学研究3篇(4.92%),专家咨询5篇(8.20%),问卷调查3篇(4.92%),经验总结9篇(14.75%),综述41篇(67.21%)。
2.3 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容分析 对61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将其内容分为以下4类:①培养模式现状与发展及思考42篇(68.85%)。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评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阐述了目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②培养模式的构建7篇(11.48%)。主要采用质性研究、专家咨询等严谨的科学方法探索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③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篇(14.75%)。主要阐述了我国目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及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展望。④中外培养模式的比较3篇(4.92%)。从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临床实践、评价体系等方面将中国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与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高等护理学教育体系发展较成熟的国家进行对比,为中国护理学高等教育提供借鉴。
2.4 不同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2.4.1 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颜丽等[2]运用专家咨询法,选取26名护理教育及管理专家,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学制年限、考核评价6个方面进行了2轮专家函授,结果显示专家对护理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6个方面以及其二级指标意见一致,为我国护理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余学者均以综述的形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能力、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阐释。
2.4.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张文文[3]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对33名专家进行函询,得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招生、学年制、临床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与科学型研究生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培养模式。函询专家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招生、学制、临床实践、考核及导师因素等方面的意见趋势较为集中。王泽玮等[4]在一项质性研究中得出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考虑培养目标、招生要求、理论课程培养内容、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徐泽俊等[5,6]则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具体专业方向如伤口造口等探索其培养模式。其余学者从分析本院护理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现状或从整体角度以综述的形式探讨护理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3.1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实行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7]。”与国外相比,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有关。我国的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92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为第一批招收护理学硕士的院校,当时护理学隶属于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并且只有科学学位,直到2010年护理学才新增为一级学科,并根据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设立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促使相关学者专家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以及临床护理需求的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期培养出能在不同护理领域发挥作用的新型护理高级人才。而国外的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最早是在1932年由美国的天主教大学开始实施[8],随后其他国家相继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例如加拿大和印度都于1959年开设护理学硕士教育,而泰国则于1975年开始招收护理学硕士[9]。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等国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护理理论、科学研究等多种理论课程以及以评判性思维能力为代表的多种能力等[10]。
3.2 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模糊,参差不齐 经文献检索发现,有关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多为综述类,均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探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且大部分文献并未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将二者混为一谈,仅有少数学者运用专家咨询法探讨科学学位或者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2,3]。因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开展之初,护理学隶属于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并未成为独立学科,因此,硕士培养方案也多依附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11]。随着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审批,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正式起步,专业学位的定位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学位类型[2],专业学位更注重实践能力,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且能较好地配合临床医生,为病人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优质护理服务的高级护理人才。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科学学位型类似,与其本身定位不符,培养方案模糊,不同院校具有自己不同的培养方案,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
现今,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趋于完备,随着护理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临床护理需求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应对不同学位类型重新进行定位,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学位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社会及临床输送高级护理人才。
3.3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验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文献检索结果看,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不久的阶段,大部分文献为综述或者经验总结类,仅有少量文献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来探索具体的培养模式。虽有相关文献运用Delphi法构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但仅仅只是构建出一个框架模型,并未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看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前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同时,在构建培养模式的模型时,要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到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不同定位,科学学位研究生更侧重于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着眼于培养护理管理者、临床护理专家等[12]。
3.4 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不同专科方向的培养方案需进一步探索 用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区分研究生的类型其实是比较宽泛的概念,不管是何种学位的研究生,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比如管理方向、社区方向、伤口造口方向等。由于在实践中,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向专科护士及临床护理专家方向发展,因此,在考虑其培养模式时,应针对不同的专科再具体细化,同时应借鉴国外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不同专科方向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3.5 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比较 美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早,目前已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系统。在培养目标上,英美等国较具体,在我国,虽然国家学位委员会明确总体培养目标,但各院校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护理学院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制定的护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具备临床专科护理技能的高级实践护士和护理指导者,促进疾病预防和治疗,提高护理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群体[13]。英国护理硕士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扎实护理理论知识体系,了解相关领域进展,能处理较复杂的临床问题,成为某一领域的临床护理专家[14]。我国姜安丽等[15]学者提出,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为: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以及护理专业知识,且具备人文社科知识,熟悉该领域国内外新知识和临床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临床及管理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改变以及民众健康信念的增强,加上护理学与人文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已逐步开展,需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在制定培养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充分验证模型的基础上,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护理人才。
[1] 刘进,祝筠,李敏敏,等.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36-38.
[2] 颜丽,郑显兰.护理学科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4):4-7.
[3] 张文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D].青岛:青岛大学,2012:1.
[4] 王泽玮,吴欣娟,曹晶,等.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9A):2334-2336.
[5] 徐泽俊.伤口造口失禁方向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D].济南:山东大学,2013:1.
[6] 武佩佩,李秋洁,郭杰,等.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6):65-68.
[7]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7.
[8] 丛笑梅,姚景鹏.护理硕士教育与护理硕士的使命[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5):290-292.
[9] Allen M,Ogilvie L.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otentials and pitfalls for nursing education[J].Int Nurs Rev,2004,51(2):73-80.
[10] 袁长蓉,陈国良,王志红.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2A):2080-2083.
[1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0-03-18].http:www.moe.edu.cn/publicf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823/201007/92739.html.
[12] 王建荣,张黎明,马燕兰.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04,4(7):1-3.
[1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nursing practice[EB/OL].[2012-04-12].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pdf/MasEssentials96.Pdf.
[14]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EB/OL].[2012-04-12].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 And Guidance/Documents MastersDegreeCharacteristies.Pdf.
[15] 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