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华
(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 215123)
如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习惯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等网络行为。知识大爆炸和信息大爆炸意味着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大数据本身就具有容量大、更新快、种类多和数量优等特点,基于大数据的海量网络教学资源正涌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媒体、多模态、多情境、立体化、多元化、多维度和全方位的特征。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势不可挡地推动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后纵深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作为班级课堂上的权威,一成不变地向学生灌输着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师死教,学生死背,这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英语的方式往往会使得高分低能现象屡有发生。如今,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强调判断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毋庸置疑,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
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颠覆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基于网络的课程教育中,最关键的特征是环境的变化,即学员、教员所处的空间状态课程展开的时间进程发生了改变。”[1]这种改变既会产生积极效果,也会有负面影响,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规避风险,优化、加工、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使其与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相结合,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概念和学习方式。“时空的拓展、资源的丰富给了教学主体更大的自由度,传统的教与学主体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被消解,课程由教员传授为主体,向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创建转变;学习过程由接受、理解、记忆、复述过程向着质疑、探究、求解、反思、建构过程转变;网络环境的‘无限链接’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学科的纵向结构向着多科学交叉贯通转变成为可能,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信息能力提高的过程。”[1]交互式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建构式学习理念和协作学习理念等等各种学习理念被交叉用在基于网络的新型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中。本文拟研究网络背景下建构式学习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早在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教育学院的Marlene Scard malia和Carl Bereiter共同提出了“知识建构”的概念[2]。在此之后的近30年,学术圈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研究风起云涌,与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学习生态相结合,其涵义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我国学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其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张建伟从个体知识、建构角度提出: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3]。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建构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加以研究,对知识建构的理解侧重点不尽相同。肖婉等总结了国内外学者们关于知识建构的几个主要特点:“① 以知识和观念的改进为最终目标;②关注个体和集体的双重建构;③协作作为知识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④强调协作中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参与;⑤强调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相互联系;⑥建构结果的多元性。”[4]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在大学英语中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学习实践,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亲密互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享学习资源,分享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深度交流和沟通,正确处理并化解各种碰撞和冲突。此外,学生要根据个人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将来职业规划需求,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生态环境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判断力,培养创新精神,使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根据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5]。在网络教学资源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教师在学生的建构主义学习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有国外的经验可借鉴,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各个地区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使用情况千差万别,网络有时候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有甚者,仅仅是一个点缀而已。网络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尚处于磨合期难免出现种种问题和困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往往是决定学生建构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针对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庄惠兰提出:网络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实证还不够[6]。她进一步指出:要防止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的偏离和异化,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指导帮助和学习,过于放任自流,忽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6]。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果缺乏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监控,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乱用、滥用网络资源,浪费时间和精力,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果没有教师经常性指导和帮助,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很可能功亏一篑,后果不堪设想[7]。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学生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重视承载语言的具体情景,了解目标所在国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不注重具体的情景和文化背景,一味地死记硬背所学到的语言如鱼离水,必然形同枯槁,了无生机[8]。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具体情境,形成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要经过精心设计,而且有所不同,分别着眼于不同的侧面[9]。在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监控学习活动的进行,使学生内化、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知识进行批判、反思和检验,建构自己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教师从权威转变为学生构建知识活动的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合作者。
在基于计算机硬件的网络教学环境中,互动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也体现了语言学习自身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互动是网络学习的特质。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互动可分为人与信息间的界面互动、信息与信息间的信息互动,以及人与人间的互动3种[10]。简单地说,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互动可分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是指学生或者教师通过基于计算机硬件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联系。学生获取微视频、音频、图像、PPT、课件、音效动画等等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网上观看、评论、主题讨论、测试等等教学任务,计算机给出答案自动评分,记录学习过程,生成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反馈的信息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弄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高效的人机互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硬件设施和多种教学软件帮助自己消化、吸收、内化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促进自主学习。
生生互动是指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在课堂课外以及课上课下的互动行为。在网络背景下,生生互动还可以延伸到网络学习生态环境中学习伙伴与学习伙伴之间的互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机互动是指学习者借助于网络同步或异步交互工具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交换彼此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双向交流上,一个人有话想跟对方说,而对方则在产生兴趣又注意倾听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11]。由于网络环境本身就是具有交互性特征,并且语言学习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与学习伙伴之间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各种情况下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的媒体、多模态、多情境这三大特征。因此,学生在建构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与学习伙伴进行互动,通过MSN、QQ、电子留言板、电话、电子邮件、BBS电子交互平台等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进而延伸和拓展所学知识,探究新的知识领域,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就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探讨的话题,然而,一直到基于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才得以真正的贯彻实施。师生互动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使得知识的传授被迁移到了课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每位学生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支撑材料,让学生课外自己观看微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要回答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课堂活动,引导、组织并管理教学活动,创建一个良性的基于网络的学习生态环境。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评价者和监控者,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参与学习过程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构式学习,鼓励自主学习,提倡协作式学习。
随着学术研究的跨学科性不断加强,源于管理学的团队和团队精神近年来也逐渐被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信息大爆炸和知识大爆炸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计算机,网络等各种ICTS的日益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种种局限,促使人们的沟通范围更宽广[12]。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团队应运而生。团队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他们一起协调彼此的活动以完成共同的目标,强调成员协调活动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精神是如今许多知名大公司招聘时的重点考察的一项素质。
在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及将来的职业规划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组建合适的学习团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内驱力,培养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发的以团队为单位探究知识,实现个人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学习团队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生共荣,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整个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教师死教,学生死记,学习英语主要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无论在学习理念上,还是在学习实践上,传统教学理念都与建构式学习方法相抵触。如今,随着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被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创新精神成为学生主动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对所说知识进行批判、吸收和内化。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它要求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养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不做复制者。创新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因素激活或激发创新[13]。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大学英语、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时要坚持不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问,批判性地消化、吸收新知识,将思维发散开,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尝试。对于与学习伙伴在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时遇到的冲突和碰撞,要妥当地处理,冲突和碰撞有时候是建设性的,能够擦出创新的火花。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可以进行争辩,可以通过团队深度沟通等促进不同意见、观点、理念的理解,实现团队创新的积累和突破[12]。在网络学习资源及其丰富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可以引领大学生探索更为广阔的大学英语学习空间,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信息技术和全球化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
[1] 李红,张涛,林娟娟.网络环境下优化军校任职教育课程学习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9):91-94.
[2] 陈斌.知识建构:认识和技术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1⑹:15 -18,25.
[3]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规划教育研究,2008(4).
[4] 肖婉,张舒予.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26-30.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庄惠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J].外研之声,2008(3).
[7] 郑树棠.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J].外研之声,2008(1).
[8] JONASSEN D H.EvaluatingConstructivisticLearning[C]//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A Conversa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1:129-135.
[9] 李迟,谢小苑.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76-80.
[10] 钟志贤.知识结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11] 石小玲.外语学生基于网络异步交互工具的人际互动特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9):65 -70.
[12] 宋源.团队信任、团队互动行为与团队创新——传统面对面团队与虚拟团队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2 -3,197.
[13] 胡珂.如何成为企业最优秀的员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