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瑶
(龙岩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一切新鲜事物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原有理论和系统之上的,新媒体艺术也是如此,正是以传统艺术为基础,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以及技术才得到顺利的发展和壮大。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学技术的核心基础上,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目前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从20世纪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已经开始进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我国的现代艺术有了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形式也更加丰富。在20世纪中下叶,很多思潮涌入我国社会,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提供了更多的观念来源,尤其是“泛媒介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理论生长点。“泛媒介论”认为媒介就是人类交流器官的延伸,它有效地为新媒体以及整合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启示。之后,新媒体理论不断完善和壮大,更多的新理论也应运而生,并对原有的艺术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新的理论不断产生,旧的理论不断演变,启示,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便得以建立起来。
作为新时期的新型媒体艺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各种表达元素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和处理,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比以往单一媒体方式更加丰富的意义,也具有更多样的功能。正是多媒体技术的种种融合,使得新媒体艺术的优势更为明显,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媒介手段,而全息性审美正是新媒体艺术审美综合性与交互性的体现,其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
多媒体艺术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人类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发展下去,与表现媒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方式,媒体艺术也是如此。相关的学者认为,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着很多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必须在新的技术改变下才能收到效果,简单地说,就是必须依靠更加先进的艺术形式来寻找出路。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发展和演变,对人类的观察方式和感知方式都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艺术审美的方式。多媒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与要求的,它是艺术人性本质与自然本质的体现。首先,人类感官要求不断提升,媒体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使人能够综合感受外部物质世界以及个人内心世界。多媒融合才能使艺术更好更丰富地表现人性。另外,从自然界的方面出发,自然本身也具有多媒性,因为自然界就是一个声色合一的整体,多媒体融合同样与表现自然的要求相符,所以说,艺术信息的多方面融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一种趋势。
以上所阐述的这种多媒体融合,在很多方面来看就是现代艺术的回归本原的过程。在最初的发展时期,人类艺术的意向结构主要是由人类早期意识形态的朦胧性构成的,随着艺术的发展,它也从最初的朦胧阶段逐渐朝着更加清晰的方向转变,也就是朝着现代艺术发展。媒体技术的出现,代表了现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现代艺术。通过采用媒体技术的多元整合,创造出具有全息性、交换性以及虚拟性特征的审美方式,并为新媒体艺术服务。这是一种单一媒体朝着多元化媒体转变的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循环,也是对艺术审美的进化与升华。
1.审美体验的综合性。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在艺术形式与艺术语汇上更加丰富,并且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张力和震撼。众所周知,审美体验就是一个主体全部投入到对象之中,并对其产生反应的一个过程。当代新媒体艺术不单单需要结合眼、耳、鼻、舌等多种器官进行综合体验审美,同时也在现代神经学科技的发展推动下,找寻到能够绕开复杂身体器官直接刺激神经的途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对世界的自由感知,技术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艺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
2.审美过程的交互性。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融合方式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审美过程的变化。交互审美是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区别的重要方面。在新媒体艺术被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创作人员以及传播人员和接受者都是相互结合的,创作、传播以及接受,这些过程都是同时实现的。这就赋予主体与客体同时对作品的各部门产生作用,包括作品的内容、过程以及表现、结果等,并且还能够为主客双方进行主动的互动以及深度的参与。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中间充满了审美的愉悦。与此同时,新媒体艺术审美也是一个彰显主体意识的过程,这是依托其交互性得以实现的。需要明确的是,只有主体性得到了有效体现,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审美的追求,这便是艺术审美的本质体现。
3.审美情境的虚拟性。虚拟性在新媒体技术中的体现也十分明显,主要是人们往往会依靠直觉进行艺术的创作,而这些物质基本上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在新媒体艺术中,能够将这些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将那些原本就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为人们所感知,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的最特别之处。新媒体艺术的这个特点与传统审美准则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并且还体现出明显的独立性,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审美范围这一非常明显的特点。在这个不真实的空间里,人们潜意识里所产生的想法就会变成一种物质的现实,假设也同样能够具有真实的感觉,这便是艺术的神奇所在。新媒体艺术在这个方面的特性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必然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审美主体以及客体的相互统一,实现单一视角朝着多维视角的转变,能够从平面朝着立体的方向转化。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审美意识具备了全息性以及整体性的特征,这正是中国艺术美学最为关键的特征之一。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同样在飞速进步,其中最容易擦出火花的往往是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交集处。有的学者针对现代物理学以及东方神秘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印度教、佛教以及道教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这些宗教所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总结出新概念与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这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上的成果,现代艺术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思维上的互补与交融,这样的接触大大地推动了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从创作实践上看,一部分西方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式的时候,往往会从东方美学的基础之上进行。讲究眼、耳、鼻、舌等器官的综合运用。我国的艺术美学的特性与新媒体艺术的特性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我国的艺术美学讲究融合、统一、天人合一,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是中华民族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对中国艺术美学的各种审美范畴有着深深的影响。这是一种重视生命本体与交感、注重整体性的美学精神。我国最能够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著作有《周易》等,其中的“观物取象”,以及庄子的“物化”“心斋”“坐忘”,这些都是从审美的主体以及客体出发,建立观察思维的方式,能够从各个方面,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与此同时,这样的思维方式还能够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物化冥合,目的是将主观与客观相互统一,借助“神与物游”的沉寂式审美来进行体会与感悟,需要从整体角度去分析“道”的内涵,并最终达到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感知系统,让人们从事物的本质方向进行审美,这种思维方式与全息性审美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下面具体进行分析:
整体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所谓的整体性就是将整个宇宙时空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万事万物都要纳入这个整体之中,人类对这些所有的事物进行审视,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国讲究天地合一,有容乃大。中国美学中的元气论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它认为美学需要从整体着眼,应该以自然的整体造化为基础,这就对我国的艺术家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开阔的视野,从全方位入手,看事物要多元化,注重丰富性。仰观宇宙,积极地去探索人类的奥秘。
我国的艺术美学主张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审美态度,重视人类内心的想法与自然万物的互动。人将情感转移到事物的身上,并且积极将精神与自然现象进行结合和交融,并最终达到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整合。而所谓“心斋”,就是说真正的聆听是从心里发出的,并不是耳朵。这是教会人们要抛弃外界事物对自身的影响,抛弃一切有关世俗的功利目的,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实现对于美的享受。
中国艺术美学还讲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方式,要能够放开胆量地进行审美想象,解放思想,自由联想,从而突破思想的局限,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人的身体是被时间和空间所束缚的,但是思想却可以穿越古今,能够弥补因为时光逝去所带来的遗憾,我国学者将其称为神思,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能够突破时间的局限,审视整个世界的美。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想象力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丰富的、充满激情的想象力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在这样的审美方式中,现在、过去以及未来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和审美情境两者相互结合,都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而审美主客体是能够在虚拟的空间中驰骋的。这也与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性相统一。我国的美学内涵丰富,审美理念十分多元化,正是因为如此,新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才有了参照和支撑。目前,更多的新媒体艺术将中国艺术美学思考纳入其中,并创造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如2008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的装置作品“太极与八卦”汲取太极八卦中阴阳相克、相生的思想,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了一个天、地、人合为一体的虚拟时空,参与其中的人,在各种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体会作品,并与作品本身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正是一种新型的感官体验,这样的体验帮助人们建立了一种“和谐中对立,对立中和谐”的辩证思想。也就是将本文所阐述的全息性审美与整体观念进行了融合,建立了现代与传统美学的审美哲学。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内涵非常丰富,能够包容很多内容,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我国审美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并为我国的新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道路和可能。我国的新媒体艺术为中国特色的审美内容和情趣提供了更多的表现途径。在国际形势下,各个国家的文化与文明彼此碰撞、接触,进行了融合与交流,并达到某种契合,进而发展下去。
从我国审美艺术本身来看,其发展的过程为新媒体的出现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撑,这使得艺术本身更为强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具有感官属性,这样一来,这些事物就不会脱离其表现的范围,所有通过表现有感官属性信息的事物的方法以及技术被吸收。我国艺术美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兼容性,在艺术美学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信息,同时也在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民族特色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了下来,进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方式。
不管是如何进行分析与研究,我国新时期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态度之上,并且不能与传统艺术体系相分离,积极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精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东方特征的新媒体系统。
总而言之,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朝着民族化的趋势进行,这不单单是与信息时代相融合的体现,同时也是全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必然后果,要能够从各种新鲜事物以及技术中找寻新的表达方式,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吸收和传承我国传统美学中的精髓,这是提高新媒体艺术表现方式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1]张伟.新媒体艺术的鉴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刘世文.论新媒体艺术的文化特征和批判精神[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1).
[3]方睿,董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时空特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4]李胜清.新媒体艺术的形而上之思[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5]傅俊山.浅论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与艺术素质培养[J].广西教育,2011(30).